去西雙版納沒去這裡?那等於白去了


俗話說:雲南因有西雙版納而出名,西雙版納因有橄欖壩傣族園而美麗,到西雙版納不到傣族園等於沒有到西雙版納。

傣族園是西雙版納之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地、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是西雙版納唯一集中展示傣族歷史、文化、宗教、體育、建築、生活習俗、服飾、飲食、生產生活等為一體的民俗生態旅遊精品景區。

主要活動內容有:千年古佛寺參觀、傣家村寨群落參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傣家作客、大型民族歌舞表演、天天潑水狂歡節、傣家樂等。

園內五寨連珠渾然天成, 有著千年積澱的民俗風情。以旖旎的亞熱帶庭院風光、濃郁的傣家生活習俗、典型的傣家竹樓造型、傳統的手工藝製作、神奇的佛教文化而吸引中外來賓,是傣家人的“勐巴拉娜西”——幸福、理想、神奇美麗的生態樂園。

園林學家說,傣族園是庭院園林的典範;歷史學家說,傣族園是一座活著的民族歷史博物館;植物學家說,傣族園是植物王國的基因庫;人文學家說,更是民俗風情的聚集地。文學家說,傣族園是人間仙境,是遠離鬧市,難得尋找到的世外桃園……


到傣家做客有個習俗,叫一脫,二摸,三不看,一脫指的是,進客廳之前要脫鞋,傣家人行禮後,你們要在胸前合併雙掌,微微彎腰答禮致謝。二摸,是摸一下吉祥柱,可以給你們帶來好運的。三不看,是不看傣家人的臥室。

貝葉經,傣語“坦覽”是國務院2008年6月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傣家人的文化瑰寶。傣族的史詩、佛經、諺語、傳說等都靠這一片片的貝葉經流傳到現在,據統計曾經流傳過的傣族書籍有84000部,現收集到的有3000餘冊。

章哈譯為漢語就是歌手的意思,它是國務院2006年5月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是傣族傳統的曲藝形式,傣族許多著名的歷史,傳說就是通過章哈演唱的形式代代相傳。從古代神話史詩、歷史故事、宗教故事到訓世箴言、文學唱本、天文地理、不辭禱文等,涉及到傣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各個層面。


傣族慢輪製陶,它是國務院2006年5月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製陶術是由婦女世代相承的,其中最為突出的技藝為慢輪手工製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這與南方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印紋陶器相一致。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國內外著名的考古學家多次對傣族製陶進行專門調查,認為傣族傳統制陶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

傣錦,傣語“洛竜龍徠”,是國務院2008年6月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史料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能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女孩長到十一二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不能織布繡花的女子是不為男子所喜歡的。傣家的織布歷史悠久,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孔雀圖案象徵著吉祥,織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

象腳鼓舞,傣語稱“凡光”,它是國務院2008年6月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象腳鼓要用甑子木掏空,蒙上黃牛皮並用牛筋繃緊,外表塗油漆或其他顏料,再繪彩紋,因形似大象腳而稱為象腳鼓,而傣族男子挎著形似象腳的鼓起舞,故名象腳鼓舞。


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佛教,村村有佛寺,寺寺有佛緣。參觀佛寺要注意一些禁忌:忌口、忌心、忌行為,就是不該說的話,不要亂說;拜佛一定要誠心,心誠則靈;不能摸和尚的頭和袈裟,不能拍打和尚的肩和身子,不能在佛像面前指手劃腳。不能隨意敲打佛鼓、鋩鑼和其他樂器。

曼聽大白塔建於唐高宗總章二年,也就是公元669年,白塔象徵著純潔高尚,據說,興建白塔時,曾得到老撾公主南波罕的資助,所以在白塔旁邊栽種了幾棵老撾的國花雞蛋花。寺內釋迦牟尼塑像為橄欖壩之最。院內富麗堂皇的戒堂為一位泰國華僑捐資修建。

潑水廣場,是景區主要活動區。中心雕像的名稱叫做《王子出征》,講述的是傣家王子為了傣族人民的和平,騎著大象出征,虔誠的和尚、傣家人民為他祈禱祝福,小卜少們潑灑清水為他祈求平安,期盼他早日歸來。潑水節就是東方狂歡節,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是一年一度的潑水節,通常要過三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一般舉行賽龍舟、放高升、丟包;第二天主要開展堆沙、鬥雞;第三天也就是最隆重的“浴佛”,和大家相互潑水祝福。


每年本地傣族人民都在這裡舉行傣歷新年的潑水節狂歡。在傣族園我們可以不受季節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感受“天天潑水節”的歡樂氣氛。西雙版納傣族園,擋不住的風情;西雙版納傣族園,天天歡度潑水節。

一日做客橄欖壩,夜夜夢迴傣族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