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為何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

張雲飛114264261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千古一帝?俺瞅著咋就這麼扎眼呢?您要是把這帽子扣在祖龍——秦始皇的頭上,俺不反對,俺還得給你呱唧呱唧。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還有那著名的秦直道等等,那豐功偉績海了去了,最最重要的是,打他這開始,他就給後來的皇帝訂了一個基本的調調,皇帝這職業他乾的事就是統一大華夏,如果沒這意識,那熱鬧那逗樂去,這崗位壓根就不適合你,送你一個字——滾。就這事都錘到了咱大華夏子孫的基因裡邊去了,就一個字——牛!

如果您把這帽子扣在咱漢武帝的腦袋上,咱也沒說的。畢竟人家把自己個的王朝變成了咱大華夏共有的一個姓氏——漢。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大華夏基因裡的熱血重來都沒有涼過。

他的後代更是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以騎兵對騎兵,以勇氣對勇氣,以鮮血對鮮血和所謂的匈奴人在廣遨的大草原上,來了一場洗刷恥辱的殺戮。狹路相逢勇者勝!匈奴單于被一刀斬於馬下,割下首級。就這導致遙遠的西方,那龐大的古羅馬帝國直接完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怕不怕!

您把這四個字貼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頭上,俺也沒啥話可說,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一把大刀,這就是咱大華夏最強大的萬里長城,被人尊稱為天可汗,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擱到現在大鼻子老外還叫咱唐人。

大明的老朱,朱元璋一傢伙把個龐大的,牛哄哄都頂到了德國多瑙河畔的大元朝一傢伙就給掀翻了,這也靠譜,但也只能粘個邊。

可回頭您要說這康熙是千古一帝,這俺就不樂意了。您要說康熙是個聰明的皇帝,俺沒得說。但扣這麼大一頂帽子,這忒大了,戴不了。

咱大華夏和世界開始脫節,就是打他這裡開始的,滿清晚期,咱被列強騎頭上,掐脖子的打,您以為沒他什麼事?拉倒吧!

滿清小三百年的統治,您就問問他們那天消停過?天天的有人造反,您就說吧,如果生活好了,誰家沒事,天天的扛槍拉炮的和你對著幹,這不有病嗎?所以他離這四個字,那是差老大一截的存在。

好了,咱把這錯誤糾正完畢,接著說這太上皇的事。

其實這事也簡單,一句話也能說明白,康熙人家退休都捨不得,還整啥退位?這不逗人玩呢嗎?

當然這話整的有點片面,但也是個主因。那麼接下來,咱就把這事細細的說道說道。

這老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他壓根就不是個好士兵。回頭您瞅瞅康熙屁股下面的那是啥?那是皇帝的寶座,遠遠的瞅上一眼都感覺是個香噴噴的物件,是個人他都想摸摸。

咱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您要是擱故宮那整一張山寨版的龍椅,擱上頭坐一秒,一百大元,最高限時只能整十秒鐘。就俺感覺,這得排隊去坐,不整個小半天的時間,您都排不上號,都想粘粘龍氣,給自己個填填氣運!

所以您就更加別說這實際掌權的龍椅了,到死都不會撒手,這是常理。

再有這歷史上,當了太上皇的人,他沒幾個好下場的。咱說個最慘的,趙武靈王聽說過吧?這也是一代英主,可好死不死的那王位就不想坐了,給了自己個的小小子。

自己個擼了個太上皇的帽子擱沙丘那地養老去了,得咧,這最後的結果就是被他這小小子活活的餓死在了沙丘,您就說吧,這弄的,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這一傢伙就成了後來人的活教材,這皇權就得掌握到自己個手裡,不然就是這趙武靈王的下場。

咱回頭說說,康熙那些個大小子,他這說是九子奪嫡,其實整到最後,就三個兒子在掙搶,頭一個雍正,第二個老八,第三個老十四。

咋說呢?康熙這人把能當皇帝的人,一傢伙就自己個全生了,沒有給後來的滿清留幾個像模像樣的。

您就瞅瞅這幫人,那個是好相與的?康熙那也是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十四歲的時候就把鰲拜給弄到大牢裡吃牢飯去。

您就說這幫兒子,那個不是對權利貪婪到了極點的人。康熙整個太上皇,他這些個兒子會和他分享權利嗎?

拉倒吧!整不好最終的結果,兒子和他這個當爹的鬧掰了。不然太子也不會有兩度被廢的事整出來。

如果康熙有當太上皇的想法,那太子也不會憋三十多年,當那委屈的太子。最後太子惹急眼了,就想著康熙早點死,最後一傢伙就整出了事,被康熙懷疑要弄死自己個。

所以啊,康熙如果當太上皇,他的第一個想法,後來的皇帝會不會一傢伙弄死自己。誰沒事會把自己個往死衚衕裡憋,是不是這個理!

所以就題主這事,根本就不會發生,相當皇帝,就一定得等到康熙死了才成。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思維,皇帝晚年最好退位為太上皇,一方面退休了好好享享清福,另一方面也給兒子騰出位置,避免骨肉相殘。

但皇帝可不這樣想,皇帝是什麼?天下至尊!享受過國家大權掌握在手中、百官朝拜萬民臣服的滋味,怎麼甘心退居二線?

雖然是親兒子,江山總有一天要交到他們手中,但兒子是至尊和自己是至尊,這可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扶上馬送一程這種想法皇帝不可能有。

所以邏輯正常的皇帝就沒有想當太上皇的,除非是現實所逼。

比如唐玄宗,安史之亂中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位稱帝,他就不得不成了太上皇;還有宋徽宗,金軍兵臨城下便趕緊禪位給太子,意圖甩鍋,但還是沒逃掉,父子倆人都被擄到了金國。

康熙既無兒子膽敢稱帝,也無外敵打到都城,他有什麼理由要退位?

況且他最初屬意的繼承人並不是雍正,而是太子胤礽。

按照他的設想,其他兒子都只是胤礽的磨刀石,用於磨鍊胤礽的意志,鍛鍊他的才能,使他成為更好的大清太子,進而成為合格的帝王。

但康熙沒想到的是,兒子們被他教養得太好了,都挺出色,大家誰也不想當磨刀石,看到機會悶頭就上!這幾兄弟本是狼,康熙卻錯把他們當成了哈士奇。

最失策的是,他寄以重望的胤礽不是真金,經不起火煉。被幾個兄弟連消帶打弄得失了方寸,康熙很失望。

九龍奪嫡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情形,只是他已經無法控制局面,因而暴怒,對於冒出來的八阿哥半點不留顏面。對其他阿哥也沒手軟,蹦得越歡他的打壓也就越嚴,若是涉嫌謀害兄弟,那更是該罰就罰該圈就圈。

反而看似不爭的四阿哥胤禛入了他的眼,再一琢磨,這孩子不錯,對太子一直忠心耿耿,既沒有結黨營私,也沒盯著某個兄弟猛打不放,可見人品貴重。再看他辦的差事,也都一板一眼完成得很好。行吧,那就他了。

如此胤禛才成為了雍正,他不是最初就被康熙選中的,而是在重重考驗中脫穎而出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帝王的心思都是很難猜測的,特別是像康熙這樣坐皇帝之位幾十年的,心思更是難以揣測,到底誰才是未來的君王可能連他自己也一直在思索。關於為何不親自扶雍正上位,康熙自己心裡都沒確定雍正是否適合,所以才有了之後的“九子奪嫡”。


康熙貪權

大家都稱康熙是千古一帝,實則他除了在位時間長之外沒什麼可以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少年即位,小小年紀就日日與至高無上的權力打交道,在位幾十年,他深深的知道權利的重要性。大清入關以來,不斷地增強皇帝的權利,所以他幼年即位才沒有被架空,他自己心裡也知道,只有坐在皇帝的這個位置上才是真正的把權力抓在了手裡。太上皇看似風光,但是一旦讓位,一切塵歸塵土歸土,雍正又是一個狠角色,到最後估計他就只剩了一個名號。當慣皇帝的他是肯定接受不了這樣的結局。


雍正是否是康熙心中的人選,不好確定

康熙心中最認可的儲君是皇太子胤礽,這是眾人都有目共睹的。胤礽出生不到一年就被封了皇太子,康熙一直都把他作為皇太子來培養,為什麼呢?因為他要親自培養儲君即位,想讓大清江山一直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為了培育太子,康熙付出了很多,讓胤礽去結交朝臣,還讓他享受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給他皇太子的權力,讓他立下威望,這些都可以證明康熙對這個皇太子的看重。


胤礽是遲早都要登上皇位的,康熙也這麼想,但是即位是康熙百年之後的事。但是當自己親手培養的接班人勢力慢慢強大的時候,康熙又開始恐慌了,不斷的猜忌和懷疑,再加上胤礽的毫不避諱,最後康熙親手扼殺了自己一手培養的接班人。

從此以後,康熙更加看重自己的權力和皇位,誰都不是那麼信任,連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兒子都會反自己,像雍正這樣野心勃勃又和自己沒什麼感情的兒子自然也不能輕易信任。如果讓位給雍正估計會脫離自己的掌控,所以康熙才一直都沒有再次立儲。

沒有哪個皇帝真的想當太上皇,康熙也不例外

歷史上也有皇帝做了太上皇,比如說李淵,但他是李世民兵變之後被迫做了太上皇,被迫成為太上皇肯定也不好過。也有不是被迫的,比如說宋徽宗,他是金兵打過來的時候,為了保命逃跑,就把皇位傳給了宋欽宗,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宋欽宗掌權之後,又將宋徽宗給找了回來,在靖康之變之時被金兵趕殺殆盡。歷史上無論是被迫的還是自願成為太上皇的,都有一種無奈在裡面。康熙在位這麼久,早已練就了強大的內心,當然不會走太上皇 這條路,也萬萬不會讓位給雍正這樣手段多心思重的人,就算要找也得找一個好掌控的。



康熙8歲登基,14歲便掃除鰲拜這個障礙,掌握大權,什麼風險沒見過,兒子們的心思他也是瞭如指掌,都在盼著他死。對於九子奪嫡,康熙心裡早已有譜,留下了遺詔,所以說康熙寧願在皇位上待到死,也不會去做太上皇,享所謂的“清福”,是福還是禍還不知道呢。


小姐姐講史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是千古一帝。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可謂是功勞卓著。

正是因為康熙才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康熙在位期間,卻出現了令其最頭疼的九龍奪嫡,三十多個兒子中,有九個都覬覦皇位,想謀得太子之位,令康熙真是傷透了腦筋。


(康熙)

那麼,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自己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現象的發生呢?這個提法肯定是參照乾隆退位,然後讓兒子嘉慶當了皇上,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

其實當年,乾隆退位時不想超過爺爺的在位時間61年。而我們都知道乾隆退位以後,雖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政權還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即使老眼昏花,話語不清,還是不肯放權。此時的嘉慶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也就是說,乾隆也是貪戀皇權的。乾隆所謂的讓位,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形式吧。

康熙貪戀皇權


作為歷朝歷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更明白皇權的重要性。誰當皇上,皇權握在手裡誰就說了算。如果誰想挑戰皇上的權力,那麼誰就沒有好果子吃,即使他是太子,也不例外。

諭禮部曰:"帝王紹基垂統,長治久安,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誕生嫡子,已及二齡。茲者欽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儲大典,宜即舉行。今以嫡子胤礽為皇太子。爾部詳察應行典禮,選擇吉期具奏。"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孫女)所生,但是其母在生下他兩個時辰後就去世了。由於同胞哥哥早夭,胤礽是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的。其中原因估計康熙心裡最清楚,一是皇后誕下嫡子有功,而隨之皇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把胤礽立為太子一方面是給皇后的一個交代,二是對自己與皇后感情深厚。

康熙說"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

康熙雖然平時很忙,但堅持親自撫養和教育這個生而喪母的孩子。康熙曾對大家說,自己一天中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問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情況。而胤礽聰慧而好學,文武兼備,康熙對他是更加寵愛,甚至是溺愛。康熙允許胤礽結交朝臣和外臣,目的就是鍛鍊他的能力,培養自忠於自己的一幫大臣。康熙還讓胤礽代為祭祀、監國等事物,得到了大家廣泛的讚譽。

(胤礽劇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在縱容太子,同時也默許索額圖(太子的叔姥爺)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康熙還縱容太子揮霍浪費,如歷次外出巡遊,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命令當地官員搜刮民脂民膏。東宮內花銷亦高於皇帝。

如此,慣子如殺子,太子胤礽養成了脾氣暴躁,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甚至還做出了任意鞭撻王公大臣,到處樹敵,蒐羅美女等事情。康熙都以為太子沒錯,錯在身邊人身上上,於是經常換太子身邊的侍從,他覺得自己的兒子是沒有缺點的,是別人在教唆太子做壞事。

長此以往,康熙訓斥太子,說他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康熙帝巡幸塞外時,胤禔等皇子打太子的小報告,說他的種種不良的表現。且太子對7歲弟弟得了重病之事,感覺無動於衷。

康熙說,"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實錄》)這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康熙覺得太子想來分他的皇權。特別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在夜晚偷偷在他的帳篷外邊偷窺,覺得太子會“弒逆"。

從上述可以看出,康熙是多麼貪戀皇權,廢太子的真實原因就是太子覬覦皇位,有可能會篡權。所以,康熙能心甘情願地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嗎?顯然不能。

(雍正劇照)

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那是因為在康熙心中,在九王奪嫡的過程中,他也不知道該到底讓哪一個兒子繼承大統。

太子第一次被廢,已經35歲,在太子位上做了33年。而此時,諸皇子的心一下子活了,都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可能會被康熙看中,明爭暗鬥,都想施展一下拳腳。

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上下串聯,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但是康熙看到那個亂騰勁,又覺得廢太子後給太子一個教訓,太子知錯就改就好了。在一年後,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又被複立。但是三年之後,發生了太子再度被廢之事,原因與第一次太子被廢如出一轍,這次太子結交大臣,想靠對方的力量促使自己早點登上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

之後,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參與到了皇權的爭奪中,康熙一時焦頭爛額,看看哪個皇子都覺得不是那麼合適當太子,於是太子之位就一直空著。無形中,更縱容了兒子們的明爭暗鬥。或許直到生命垂垂老矣,康熙才選中了皇四子,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繼承自己的皇位。

那麼,如此說來,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的。


歷史漫談君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認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個問題;其次,康熙身體一直不錯,是突發疾病去世的,或許還想再觀察幾年;第三,皇權這種東西,一旦拿到就不會輕易放掉。皇權面前無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麼是被局勢所迫,要麼就是厭倦政務了。康熙顯然沒到厭倦政務,這種情況下退位,大概只會導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認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們知道,雍正繼位一直是歷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讓雍正繼位,究竟有沒有留下明確的傳位旨意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別說什麼康熙遺詔,那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確實是讓雍正接班,究竟是對他十分滿意呢?還是在所有兒子都不滿意的情況下無奈選擇了一個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後實在無法取捨只是憑直覺定了一個?因為康熙花了幾十年時間培養的繼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廢后康熙肯定是很無奈的,重新選擇繼承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沒有下定決心。

第二,康熙對自己的身體或許比較自信


史料記載,康熙身體一直不錯。甚至直到他去世前還在打獵,後來是突發疾病,一病不起,結果在不到半個月內就駕崩了。一個臨終前不久還在打獵的人,會想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嗎?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選擇正確時間點。萬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讓他多難過?

第三,皇權不會想輕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動退位的。有的是發生宮廷政變,被自己兒子脅迫當了太上皇(比如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有的是面臨戰爭,消災躲禍(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來了推卸責任退位)。有的是兒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當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亂中逃走避禍,結果兒子李亨被擁立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為自己想著活不到這麼久,就立誓在位不超過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結果活的太長,君無戲言下不來臺只好退位。確實有一些真的是主動退位的,但他們大多是厭倦政務,所以撒手不管,把爛攤子扔給兒子。

康熙至少還是能穩穩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兒子逼迫退位,題主又說讓他幫著雍正穩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厭倦政務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退位了就很尷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職權怎麼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權,像後來乾隆傳位嘉慶一樣,那就起不到作用。因為太上皇不放權,這樣的皇帝等於是個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廢,為什麼新君就不能被廢?其他兄弟照樣可以躍躍欲試。如果康熙徹底放權,那雍正沒有約束了,他的政策讓康熙不滿的話他怎麼辦?看在眼裡多難受?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別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權,那就是最可怕的結果,因為會造成“兩個太陽”。朝中大臣會形成“太上皇黨”和“皇帝黨”,最後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們來舉兩個反面典型。一個是戰國時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稱主父,把王位給了小兒子,結果後來又覺得虧待大兒子,給大兒子更多權力,結果兩個兒子勢同水火,趙武靈王最後支持大兒子搞政變,被小兒子打敗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兒子囚禁在沙丘宮活活餓死。人間悲劇啊。

還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但還掌握最高權力。結果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勢不兩立。最後太平公主要發動政變殺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剷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著妹妹被兒子殺掉無能為力。康熙想學他麼?


伊耆角木


人活著呢,權沒了!

趙本山和小瀋陽在春晚《不差錢》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瀋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

趙本山:恩?

小瀋陽:人死了,錢沒花了!

趙本山:人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小瀋陽:啥啊?

趙本山:人活著呢,錢沒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和金錢相似的權利,套用趙本山的那句話就是:

“人活著呢,權沒了!”

在我們身邊,很容易看到離退休老幹部的失落感,在位的時候門庭若市,逢年過節更是人滿為患,但一旦退休不在其位以後,應了那句人走茶涼,門庭冷落的那叫一個悽慘,此時此刻,老幹部沒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是凡人。

權利是最難戒掉的毒品

這種心境套用在康熙身上同樣適用,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權利往往會讓人慾罷不能,就如一劑成癮最大的毒品,一旦嘗過其味道,就終身戒不掉。縱觀康熙一生,其對權力就有著比一般皇帝更為強大的執著,因為在其童年與青年階段,皇帝的權利一直被當時的權臣們把持,以至於長大後,康熙用擒鰲拜來震懾群臣,樹立威信。

後來的很多資料都證明,鰲拜其實沒有謀反的心思,人家就是貪了些錢,圈了點地,對於地位如鰲拜那樣的人物,這其實都不算事兒。擒鰲拜所列的罪狀無疑都是藉口而已,殺雞儆猴就要挑最兇猛的那隻雞,很不湊巧鰲拜很符合這個條件。或許是心存愧疚,後來康熙又把鰲拜免去了死刑,改為圈禁。

這麼不容易得到手的權利,康熙又怎能拱手於人,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行!玄武門……李淵……的慘痛教訓,可是活生生的例子,歷朝歷代沒人能夠逃出這個魔咒!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九子奪嫡固然會讓兄弟相殘,但總比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好得多。

編輯


船伕聊名著


做太上皇一直是日慕鄉關的理想,有吃有喝有錢有女人,無諫臣之亂耳,無奏摺之勞形,不聞窗外事,一心度春秋,多好!

但古往今來的皇帝們,無論是盛世明君,還是亂世昏君,都不願意生前交出權力,甚至到死一刻,還牢牢抓住不撒手,這是為什麼?

先從太上皇的起源說起!

太上皇一職始於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其實這位老兄一天皇帝也沒做過,但兒子出息以後,感念生養恩德,追認父親為太上皇,可以不做統計。

活著做太上皇的第一人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老頭當年很不喜歡三兒子,覺得他好吃懶做,不事生產,劉邦做了皇帝后還拿這件事情揭老爹的短。幸運的是,老頭高壽,活到了兒子做皇帝,按照輩分,他就是太上皇,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正經八百第一位太上皇是晉惠帝司馬衷,沒錯,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八王之亂後,他被趙王司馬倫篡位,尊為太上皇,幽禁於金墉城,按照輩分,司馬倫是他的叔祖父,但稱帝在前,太上也不為過,司馬倫下臺後,他曾短期復位,不過很快病逝。

此後,太上皇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常客,尤其是唐宋兩朝,更是大大的,如唐高祖李淵,聖神皇帝武則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等。

到了明清兩朝,太上皇數量銳減,只有北狩的英宗朱祁鎮和老壽星乾隆兩位。

巨大的數量差距背後是制度的逐漸變遷。

說起唐朝,許多人想到的是貞觀、開元盛世,殊不知唐朝也是宮廷政變最為密集的朝代,從玄武門之變,到武則天篡位,再到安史之亂,一個比一個來勁,更不說後半段的牛李黨爭,宦官專權,終其一朝都伴隨著激烈的皇權爭鬥,太上皇就可以看做是鬥爭失敗的產物。

例如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傳位於太子李世民,登上了太上皇的寶座,武則天歸政李顯,做了太上皇,李旦本無意做皇帝,看到兒子和老妹斗的你死我活,心灰意冷,李隆基更是不想讓位,無奈兒子先斬後奏,不讓不行。

不是想做太上皇,而是不做不行,失控了!

做太上皇總比做先帝好!

到了宋朝,畫風又變了。

第一位太上皇趙佶,是著名的敗家子,他做太上皇的理由是:金兵來了,不想做亡國之君,所以匆忙甩鍋給兒子。

第二位是高宗趙構,也就是殺岳飛那位,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長壽皇帝(80歲),本來他不用做太上皇,但他有個致命的問題--沒有子嗣。為了頤養天年,只能早早傳位給出自趙匡胤一脈的孝宗皇帝。

第三位恰恰是這位孝宗皇帝,他被認為是南宋最有為的帝王,因為長期操勞,他的身體不太好,所以早早讓位給了兒子光宗皇帝。

第四位更有趣,就是光宗,他老爹主動做太上皇傳位給他, 他卻在繼位後把老爹當仇人,從來不去看望,搞的大臣們都看不下去,趙汝愚及韓侂冑逼迫他退位,由太子趙構繼位。

要不是中間插個宋欽宗,幾乎就是四連太!

比起唐朝大馬金刀的搶位子,宋朝更像是小女子鬧彆扭,奴家生氣了,皇帝有什麼好的,不做了嘛!

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做太上皇都不那麼痛快!

正因為這種不痛快,讓明清兩代的皇帝學會了一個道理,要麼不幹,要幹就幹到死。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說過,一個可以對他人下令的人,其理性和正義感會逐漸被剝奪。對於至高無上的皇權擁有者而言,親情不過是權力的一部分,縱然血緣上的糾結讓他不能像對待臣子那般冷酷無情,但也不會如一般百姓兒女情長。

清朝的傳位制度類似養蠱,把一群毒蟲關在一起,任其撕咬,最終勝出的就是繼承人,這一做法有效過濾了晉惠帝那樣的傻瓜皇帝,卻也讓皇家內部親情淡薄,父子猜忌、手足相殘就不奇怪了。

既然如此,康熙怎麼會願意把位子早早傳給兒子?如果兒子如宋光宗一般如何是好?

更何況,康熙安座龍椅幾十年,早已與權力融為一體,哪受得了一日無權!

康熙晚年屢屢教導兒子們,要以孝悌為先,看似做父親的用心良苦,實則是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你做爸爸的拿個皇位釣魚,卻讓兒子們不要搶魚餌,想得美!不過是擔心兒子們搶過頭,把魚竿拽斷了。

兒子們知道父親的想法,父親也知道兒子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大家都不說破。因為這其中隔著一道天然的鴻溝!

皇權!

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把這種情感十分細膩的刻畫出來,老十三為人耿直,卻被父親圈禁了十幾年,名義上是為他好,老百姓家有這麼疼兒子的嗎?

太子倒是個明白人,可惜他暴露的太早,下場就是被廢。

哪個阿哥信了,哪個阿哥就輸了。

他們能做的就是兢兢業業的揣摩上意,戰戰兢兢的等待判決!不到皇帝死的那一刻,永遠不知道底牌是哪張。

至於九子奪嫡帶來的風險,的確是個問題,但對8歲登基,14歲剷除鰲拜的康熙而言,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雍正就沒有老爹這個本事,所以早早把三兒子毒死,為乾隆繼位掃平道路。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怪,我來一一回答:

按照題目說法,康熙帝作為千古一帝,他竟然沒有退位當太上皇?


可以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很多,比如第一次實現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他也是病重期間才急急忙忙立太子扶蘇,但是沒想到被趙高、李斯夥同胡亥篡位。

秦始皇一生追求長生不老,連太子都是快死的時候才立,而且那時候還沒有太上皇概念,所以他沒有當過太上皇!

千古一帝漢武帝,真正讓中國強大,幹趴匈奴。他本來立有太子劉據,但是因為巫蠱之禍太子自殺,後來也是在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另立太子,為了防止以後太后專權,還把新太子母親殺了。

當然,他也沒想過當太上皇!

能稱為千古一帝的還有三個候選人,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隋煬帝楊廣,明太祖朱元璋:

唐太宗李世民上位時就是殺了太子,逼了老爹李淵退位當太上皇,他當然知道當太上皇啥滋味,怎麼肯隨便退位?

隋煬帝楊廣,自己都被逼的上吊,還能想到退位當太上皇?

別說,他沒想到,李淵幫他想到了: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

由於不是隋煬帝楊廣自願的,所以不算數!


明太祖朱元璋,其實他是符合當太上皇的條件的,原因就是太子朱標去世,他立的皇太孫朱允文。其實如果朱元璋在朱標去世後就退位給朱允文,並在當太上皇期間除掉幾個藩王,這種事他乾的出來的,那麼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朱棣篡位了……

那麼回到康熙帝身上,他熟讀歷史,當然知道朱元璋的事,畢竟明史主要就是在康熙朝修完,張廷玉主持的。朱元璋最適合退位當太上皇的,都沒退,硬把皇孫抬上皇位,康熙帝他沒想過嗎?

他應該真沒想過:

首先康熙帝去世時歲數不算大,他沒想到會那麼早去世,生病之前還在準備狩獵之事,結果重病下幾個月就去世了。

其次,他苦苦扶持培養三十年的太子胤礽被廢,內心十分難過,擔心過早再立太子,會重蹈覆轍,況且他也選不出下一任太子是誰。

最後,歷史學家至今為雍正帝到底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爭論不休,那麼作為當事人的康熙帝是不是也下定不了決心呢?


但是,剛才我也說過了,這個題目問的有問題,所謂的九子奪嫡,是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雍正帝)、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九個皇子奪嫡!

太子被廢之時,老大也被圈禁了,老三也退出了競爭,真正爭皇位的只剩老四、老八和老十四,就算是有人爭,也不過是三王爭!哦,不是,老八和老十四那時候都不是王,不過是個貝勒!

而且,康熙帝都讓位給老四了,雍正帝都是皇帝了,還奪什麼嫡?跟弘曆、弘時、弘晝他們奪嫡嗎?

不管怎麼說,權力這東西是把雙刃劍,尤其對康熙帝來講,因為權力,他幹掉了託孤大臣鰲拜,因為權力,他的幾個兒子互相爭鬥,因為權力,他遲遲不願意再立太子……


那麼他會放掉權力當太上皇嗎?

如果不放掉權力,那麼他當不當太上皇又有什麼區別?


楊角風發作


很簡單。因為康熙貪權,戀權。

看看之前的皇太子胤礽是因何被廢的,皇八子胤禩是因何失寵的,就知道康熙是如何的在乎權力,是如何的看中權力。



先是皇太子胤礽,曾經的康熙對他無比寵愛,出生不到一年就被立為這偌大的大清帝國的儲君。而後為了培育太子,康熙還打破了自古以來皇帝和儲君之間的規矩,那就是儲君的威望絕對不能高過皇帝,康熙允許胤礽結交朝臣,也允許他結交外臣,如康熙就曾允許他結交江南士紳,讓他的聲名遠播南方。



同時他還給予了胤礽很多曾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如歷次南巡,太子若跟隨,所乘坐的車駕均如皇帝,甚至有時還高於皇帝,再如康熙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大禮。此外,他還下令要天下臣民都避太子名諱。



可是說從以上的種種,或許在很多人的眼裡,康熙似乎是不把權力放在眼裡,他的確是想把帝位傳給胤礽的。是的,對於太子,康熙的確放了些許的皇權於他,但給予的那些都只是虛權,根本就不是啥實權,這些虛權只是為了讓他像個太子而已。也的確有意讓他繼承這偌大個帝國,可是這是在康熙死後才能實現的事。



一旦胤礽在康熙生前就對皇位有窺視之心,無論胤礽之前是如何的受寵,他必失太子之位。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胤礽的權勢漸漸有了躍居康熙之上,康熙開始害怕了,他開始猜忌胤礽,開始有意無意的壓制胤礽。

後來再加上胤礽本身的胡作非為,及他的那些兄弟的從中攛掇,最終越發害怕的康熙決定廢黜太子,在康熙“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的震怒下,胤礽太子之位被廢。



想想看,“欲分朕威柄”這等意思不就是很清晰的嗎?胤礽想要我的皇權,這是我不能容忍的,所以我要廢掉他。看看,一個他精心培養的太子,一個他如此重視的太子,稍微流露出有早點替代康熙帝位的意思,康熙就如此直接的就廢掉了,這是何等的果斷,這是何等的決絕。



可是事實上,胤礽若沒有被康熙如此的決絕的對待,他絕對不會變得如後來的那般癲狂,他絕對有做“明君”的資質,就連康熙在第一次廢掉他之前,都不得不承認胤礽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胤礽的確能做到在辦理政務的過程中“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



就是這樣的胤礽,就因對皇位有了一點的心思,康熙就決定廢黜掉他,免除後患。

再是俗稱八爺的胤禩,這位連競爭對手雍正都稱其“胤禩若肯實心辦事,部務皆所優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康熙的兄弟福全都稱其“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的王爺,就因為在康熙要百官推舉皇太子的時候,百官都紛紛支持胤禩的時候,犯了康熙的忌諱,最終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徹底失去帝位的繼承權力。



就是這樣被百官稱其賢能,被叔伯稱其“宜為儲君”的賢王,就因為得到百官的支持,讓康熙感到危險,感到了深深的恐懼,他害怕自己的權力真的會被這位被百官都支持的胤禩給奪走了所以他開始無限制的打壓著這位自己的親生兒子,甚至都說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這樣的狠絕之話。

胤禩,康熙的親生兒子,就因為讓康熙猜忌,就因讓康熙感到害怕,胤禩就被無數次的打壓,不但被停俸銀俸米,就連他生病,康熙都不管不顧,這是一個父親該做的事情嗎?




可以想象,從康熙對待皇太子和皇八子的態度上,我們就可以清晰的認識到康熙對於權力的看重,康熙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誰敢覬覦他手中的皇權,他就敢弄誰,即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康熙也不會放過。

皇太子胤礽有了那心思,康熙就廢掉他的太子之位,乃至最後的幽禁。皇八子胤禩有了那心思,康熙就無限制的打壓他,甚至都說出了要斷絕父子身份的話。

你說就這樣看重權力的康熙,連父子之情都不顧的康熙,他會提早退位嗎?他會當太上皇嗎?當然不會。



可以說,康熙晚期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一事,就是因為康熙的戀權,就是因為康熙的貪權,讓他一直不願再立太子,也就是如此才導致康熙晚期諸子奪位,朝局混亂,吏治不堪。


澳古說歷史


康熙帝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生政績顯著。先後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發展經濟。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先河。正是因為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被後世尊稱為“千古一帝”,可是正是這位“千古一帝”,在其晚年,沒有處理好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造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這也是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敗筆。

康熙帝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首先,也是根本原因,在封建王朝,皇權神聖不切侵犯。

歷代王朝,歷代皇帝,都是痴迷於皇位,康熙帝也不例外,即使是親兒子,只要觸碰了皇位的底線,都被會皇帝給無情的殺掉或者廢除。如:漢武帝時期,“巫蠱事件”,導致太子劉據慘死。康熙帝在位時期,也曾經前後兩立兩廢太子胤礽。這都體現出皇權神聖不可侵犯。另外,可能有人會提出反對的意見,歷史上也有做主動禪位做太上皇的皇帝,這種情況,多數皇帝都是不願意退位,如唐朝的皇帝,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等,唐朝諸多退位傳給自己兒子當上太上皇皇帝,多數都是兒子變相兵變得來的皇位,退位屬於迫不得已。而且唐高祖李淵、唐玄宗退位後,不緊失去了皇權,還失去了人身自由。

另外,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執政滿六十年時期,也曾經禪位於嘉慶帝。乾隆皇位禪位嘉慶帝,首先是兌現自己在登基之初的諾言,另外一點,乾隆雖然當上太上皇,可是朝政軍政大權一直牢牢掌控在乾隆皇帝的手中,一直到乾隆去世後,嘉慶帝才算正式掌權。

即使是一代雄主康熙帝,自然也十分迷戀皇權。

其次,康熙帝晚年,吏治腐敗、康熙帝多病、西北戰事、加之九子奪嫡,讓康熙帝心中一直沒有選擇好皇位繼位人選。

康熙帝即位之後,曾經冊立胤礽為皇太子,並且親自從小教育撫養,極為重視,可是隨著胤礽的長大,對皇位窺伺,導致康熙帝兩立兩廢。徹底讓康熙帝寒了心。

康熙帝一生生育子女眾多,兒子就有35位,活下來的有24位。到康熙帝晚年時期,康熙帝眾多兒子已經成大成人,在康熙二次太子之後,諸多兒子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帝怕重蹈覆轍,心中一直沒有選擇好皇位繼承人選。

另外一方面,康熙帝晚年,身體多病,本身身體不好,疏於朝政,造成康熙晚年,吏治腐敗,貪汙橫行。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叛亂,康熙帝忙於平定西北的叛亂,諸多事情攪合在一起,讓康熙帝晚年心力交瘁。一直沒有處理好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再次,康熙帝在位,可以防止兒子相互殘殺。

康熙帝晚年,康熙帝也深知眾多兒子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歷史上,為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情諸多案例,康熙帝自然深知,一旦自己駕崩或者退位失去皇權控制,新皇帝即位之後,可能會對其他兄弟進行殘殺。康熙帝在位一天,就可以防止兒子之間相互殘殺,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個做父親希望親眼看到兄弟之間相互殘殺。

貝勒說:康熙帝對於皇權迷戀,這無可奈何,可是一直沒有明確處理好皇位繼承人問題,一直擔心自己兒子會相互殘殺,自己在位活著,就可以維持平衡,殊不知,這讓九子奪嫡在康熙末年鬥爭更加殘酷,也為雍正繼位後,屠戮兄弟做了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