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屬地管理被拿來“甩鍋”

當屬地管理被拿來“甩鍋”

鄧苗苗

廉政瞭望 記者

重度拖延症患者只能靠DDL拯救

当属地管理被拿来“甩锅”

掃一掃看

更多文章

当属地管理被拿来“甩锅”

說起屬地管理,在某街道辦工作兩年的小霍有些無奈,“工作莫名其妙增多,壓力越來越大。別說965是做夢,996都能笑醒了”。

屬地管理是指根據所在地域確定具體管理機關,從守土有責的角度確保治理有效。本來是“誰主管誰負責”,強化各級各地屬地意識,明晰責任的做法,如今卻在實際工作中被濫用變了味,演變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形式。不僅讓基層壓力巨大,疲於應付,也給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

有事找屬地,無事稱“垂管”

“所有的東西,區級部門一甩下來,別的不說,就四個字——‘屬地管理’。比如摸排‘藍頂’違建,上午發文來,下午下班前就要報廣告牌數量、其他設施數量等數據。對應科室全員出動都摸排不完,何況大家的日常工作又不止這一項,無奈只能加班加點做。”

小霍在街道辦做的是收發文工作,聯接上級職能部門與街道各科室,每當其他事務以“屬地管理”這個理由壓下來,就意味著“上頭千根線,下面一根針,根根線都在等你報數據,根根線都在不斷地催你”,讓人頭大。

實際上,小霍在街道辦的經歷並不是個例。目前,許多地方都存在職能部門以“屬地管理”為藉口推事推責的情況,他們把本屬於自身職責範圍內且風險大、棘手的事情,攤派到下級基層來做,自己則在辦公室翹著二郎腿當“甩手掌櫃”,成為“中轉站”坐等反饋。最終,無論相關人士在哪裡做了什麼事,戶籍所在地都得背鍋,而且有苦說不出。

江西省九江市某鎮就遇到了這樣的事。一名信訪戶早已去外省安家,但因戶籍還在該鎮,當他時不時進京信訪時,該鎮都得派人去接。“每次到接到人後,我們都不知該把他送到哪裡去。”該鎮一名幹部如此說道。

但從職能部門的角度來看,某地一名原國土所,現自然資源所的工作人員謝雯向記者表示,機構改革後,本來是垂直管理單位的國土所屬地單位下放,變成本級政府直接管理的自然資源所,這對領導來說是件好事。畢竟自主權增大,很多事務本單位能決定了,工作也好乾了。不過,工作量突增,苦的還是下面具體做事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儘管謝雯表示自己所在的單位通常是與街道通力合作,“並不會隨便給街道派發任務”,但部分職能部門忽視“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單拿模稜兩可的“屬地管理”作為“甩鍋萬金油”已成為共性問題。初衷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屬地管理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所謂的層層壓實責任也就變成了許多基層幹部眼中的“空了吹”。一旦提起就是不斷的埋怨聲,唯恐避之不及。

“但區級部門也有委屈,往往省上部門要求報材料的時間是兩天,市級就縮短為一天,再往下就半天了,還需要有時間整理。”謝雯說道。同時與之而來的,還有一部分基層幹部的牴觸情緒和消極態度,長此以往,基層會更難管理。

基層鄉鎮真不是“萬能”的

與工作量陡然增多相比,更難的還是工作的實際推進與開展。本來是為了落實責任而執行屬地管理,最終責任反而不明確。同為街道辦工作人員的嚴新深有體會。“比如說,現在不管是政審還是考一些資格證書,都需要戶籍、工作單位、居住地其一所在街鎮鄉蓋章。我們街道有居民嫌戶籍所在地太遠,又不願去工作單位蓋章,便就近找到我們。請示領導後,領導又請示領導,最後才說我們這邊不能給蓋,要打回社區。”嚴新告訴記者,屬地管理濫用之後,連具體的辦事人員都分不清自己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請示又請示後浪費的時間不言而喻。

請示領導浪費時間,至少問題還有可能得到解決,怕就怕遇上“踢皮球”。記者瞭解到,某縣修路時成立了一個臨時機構,現在已經撤銷了。其中一個鎮多次向縣裡反映紅線內土地復耕、青苗補償費的問題,請求上級給予資金支持,但總是被“踢皮球”,讓去找那個已經撤銷了的機構。“最後群眾因為這件事上訪,信訪局一紙文件,又讓我們來辦理。”該鎮一名基層幹部十分無奈。

在某些部門的眼裡,基層是“萬能”的,群眾反映的事情一定可以得到解決,打擊私挖濫採、防疫、護林防火……基層必須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如果解決不了那就是辦事不力、尸位素餐。但很多時候,由於所具備的能力與待辦事務不相符、權責不對等等原因,基層往往“師出無名”,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明明本是主責部門的單位,卻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一件事來回推諉扯皮,始終得不到解決,最後損害的是政府公信力。

一名在鄉鎮工作了12年的鎮黨委書記就曾表示,從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其所在的鄉鎮共認領各類《責任書》《任務告知書》共42份,其中有一半多,都是各單位和部門‘下放’的任務。去年秋季,該鎮一名村民進山祭祖引發火情,被派出所拘留10天,被鄉鎮政府罰款1000元。但罰款處罰應由消防機構執行,縣裡消防隊沒功夫過來罰款,鄉鎮會計沒法入賬,罰款也不能繼續留在鄉鎮政府。等10天拘留期滿後,鄉鎮政府

只好把罰款退還給那名村民。此事在當地一度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極大損害了基層黨委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屬地管理,還應分級負責

“加強屬地管理的初衷本來是好的,強化條塊責任、確保各地各部門各司其職,有利於我們工作順利開展。”作為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謝雯就認為,很多時候確實只有基層政府機構才熟悉自己片區的情況,下放也是為了更好地統計並開展工作。在她看來,基層人員配備不足可能反而是最大的問題。“當然,我們也不否認許多地方的屬地管理都變了味兒。”

今年是“基層減負年”,濫用的屬地管理無疑應是被“減”的對象,但正如謝雯感慨的,基層治理始終是個難題。有人認為,應建立鄉鎮街道事權清單制度,並賦予鄉鎮街道一定的權力;有人認為,可以建立行政執法聯動機制,在鄉鎮街道範圍內實行綜合行政執法;還有人則認為,有權有責的部門應看到基層的辛苦,扛起自己的責任……

實際上,屬地管理與垂直管理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平衡垂直管理與屬地管理之間的權責關係恐怕是一個關鍵。

北京市平谷區賦予街道辦事處和鄉鎮政府部門考核權和召集權,面對一些需要部門協調及條塊合作的治理痼疾,街鄉可以“吹哨”召集各職能部門現場“報到”,參與聯合執法。“這樣的機制把委辦局和鄉鎮真正串連了起來,以前是他們放聲話,我們得動全身;現在是我們吹一哨,他們也得動全身。這才是真正的有效互動。”平谷區一名鎮長認為“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執法模式有力推動了工作的開展和問題的解決。

而在省級層面,山東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近日印發《關於明晰縣鄉職責規範“屬地管理”的若干意見(試行)》,將51項具體事項納入《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指導目錄》,列出了縣鄉兩級的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今年5月,北京市也出臺《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若干措施》,力戒以“屬地管理”之名向社區甩鍋加壓……

說到底,屬地管理並非只有“屬地”的事,“屬地管理與‘誰主管誰負責’缺一不可”,一名基層幹部說到,只有明確各層級的責任與權力清單,構建權責統一的上下級關係和治理體系,才能真正讓屬地管理發揮作用。

当属地管理被拿来“甩锅”

視覺 / 玳瑁

審核 / 徐浩程

▼下滑到留言區 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