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在廣西興安縣境內的靈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之美譽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溝通了湘江灕江水系——它連接了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和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

靈渠是古人智慧的象徵,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斗門的建設。由於有了斗門這種設施,成為古代一大奇觀。正如《徐霞客遊記》中所載:

靈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可見其作用。


今日看來,仍覺奇妙,在兩千多年前,那可真稱得上是天才的手筆。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靈渠)


一 歷代修建靈渠的情況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準備攻克嶺南,可在統一嶺南的過程中卻遇到了困難,其中主要的就是山高路遠,軍需物資運輸難。這也大大降低了秦軍的攻擊效率。

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命修一條人工運河,運載糧餉。秦始皇三十三年,史祿監工修建的靈渠鑿成,收到奇效,秦軍勢如破竹,迅速統一嶺南。

到了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反叛朝廷的交趾女子徵側、徵貳時,靈渠得到疏浚。

唐寶曆元年(825年),靈渠渠道崩壞,舟不能通。桂管觀察使李渤下令修建大、小天平,使河水分流進入南、北渠道。並在南、北渠道上設置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築物斗門(又稱陡門)。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靈渠位置圖)


唐鹹通九年(868年),魚孟威,桂州刺史經過靈渠時,見渠湮圯,桂人復苦,感慨良多。遂於是年九月興工重修,次年十月完工。

此次重修,總計用工5.3萬餘個,費錢530餘萬,“其鏵堤悉用巨石堆積,延至四十里”。魚孟威將沿河40裡用石塊砌堤岸,用大堅木做成木樁植立為斗門,斗門增至18重,方通巨舟,大為民利。後人為表彰其功,列為“四賢”之一以祀。

《桂州重修靈渠記》就是專門用來記載此盛事,作者是魚孟威。《桂州重修靈渠記》是一篇散文,完整地記錄了修繕靈渠工程的全過程,對後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紀念意義。由於《桂州重修靈渠記》這篇文章過長,我只好節選幾段,姑作參考。

《桂州重修靈渠記》唐·魚孟威年代寖遠,陡防盡壞,江流且潰,渠道遂淺,潺潺然不絕如帶。以至舳艫經過,皆同奡蕩,雖篙工楫師,駢臂束立,瞪眙而已,何能為焉。惟仰索挽肩排,以圖寸進。......凡用五萬三千餘工,費錢五百三十餘萬。固不敢侵正賦以竭府庫也,不敢役窮人以傷和氣也,皆招求羨財,標示善價,以傭願者。自九年九月興工,至十年十月告畢。其鏵堤悉用巨石堆積,延至四十里,切禁其雜束筱也;其斗門悉用堅木排豎,增至十八重,切禁其間散材也。浚決磧礫,控引汪洋,防阨既定,渠遂洶湧。雖百斛大舸,一夫可涉。由是科徭頓息,來往無滯,不使復有胥怨者。......況餘所為,未增丘山一塊矣,又何敢當詔書之美也。今予所記重修,非為名也,只要敘民之艱苦實由斯渠,冀後之居者不闕其修,行者不毀其修,長利民而已。


唐代之後,官方也多次對靈渠進行重修和維護,使靈渠在很長時間內發揮著它的作用。

二 靈渠的重要組成部分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湘江和灕江兩條河流的流向並不相同,選擇兩條河相距最近的點開鑿,可以節省人力物力。靈渠初修時,史祿便發現廣西興安縣附近正是兩條河相距最近的點,於是便選擇了這個地方。

靈渠是由北渠和南渠組成,修建靈渠時,史祿先在湘江中築起一道石堤,將湘江一分為二,流入南渠和北渠。北渠短而南渠長,所以南渠就逐漸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靈渠。

唐代,經李渤和魚孟威兩次重修後,靈渠的組成部分更多了,更復雜了,它是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洩水天平、水涵、斗門、堰壩、秦堤、橋樑等主要部分組成。

下面我們來簡要介紹一下:

1、鏵嘴

鏵嘴位於海洋河攔河壩的上游,由於前銳後鈍,形如犁鏵,故稱“鏵嘴”。鏵嘴與大、小天平銜接,其主要作用在於分水——把海洋河水劈分為二,一由南渠而合於漓,一由北渠而歸於湘。

2、大天平、小天平

鏵嘴下游是攔截海洋河的攔河壩,大天平即攔河壩的右部,小天平為攔河壩的左部,大天平與小天平銜接成人字形。小天平左端的南陡引水入南渠;大天平右端有北陡,引水入北渠。

3、斗門

最“華麗”的組成部分,莫過於斗門。

斗門是在南、北渠上用於壅高水位,蓄水通航,具有船閘作用的建築物。從現存的斗門看,其結構是:兩岸的導牆採用漿砌條石,兩邊墩臺高1.5~2米,形狀以半圓形的為多。斗門之間的距離,近的約60米,遠的2公里。塞陡工具由陡槓、榪槎(俗稱馬腳)、水拼、陡簟等組成。

三 斗門過船原理分析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斗門的作用與船閘類似,主要用於壅高水位,蓄水通航。

那麼,斗門是讓船通過的,發揮作用的呢?

在平時,放下斗門,靈渠裡的水就被分段,一段一段的儲存起來,就如同像階梯一樣,一級一級地儲存。當船隻溯游而上時,先關閉後(鬥)門,開啟前(鬥)門,讓上級的水流下來。

根據連通器原理,水很快就會流平,此時船隻就可以輕鬆駛過前門。等船隻通過後,就可以關閉前門,進行一次新的循環。靈渠就靠這種方法讓船隻“上臺階”,實現由低處向高處走。如果船隻從高處往低處走,就採用相反的方法。

這種思路,無疑是十分超前和獨特,並一直沿用至今。在今日的三峽大壩上,還在使用這種方法過船。

三峽大壩位我國重慶市到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干流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大壩。長江上每天來往船舶繁忙,3000噸以下小船,可以通過三峽大壩垂直升船機快速通過三峽大壩。3000噸以上船舶則需要逐次通過五級船閘。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五級船閘的運行方式是:如果船從下游駛來,則先讓船舶進入五號閘室;關閉下閘門,輸水系統充水抬高閘室水位,當水位與四號閘室水位齊平時,打開五號閘首人字閘門,船舶就輕鬆駛入上一級閘室。如此上升,直至駛出一號閘室,進入高峽平湖。這個永久船閘的設計很科學,有兩條道,一邊上行,一邊下行,互不干擾。

如此看來,雖然時代有變遷,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般的進步,但靈渠上古老的“斗門過船”方式,依然以它的實用性和低成本性,得以在時光的洪流中傲然挺立,在長江三峽上繼續散發祖先們的智慧。

四 斗門的其他應用


斗門除了在過船方面有很大用處,對引水灌溉也有不少幫助。唐朝版圖遼闊,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種植規模十分龐大,農作物在某些生長週期內,需水量迅速提升,而灌溉行水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斗門可以很方便地引水灌溉,根據敦煌石室發現的《水部式》記載

諸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當渠造堰,聽於上流勢高之處,為斗門助引取。 其斗門皆須州縣官司檢行安置,不得私造。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也就是說,當水面低於當地的地平面時,不能“當渠造堰”,肆意攔水。而要選擇上游高處的水,用斗門來“一級一級”向下提水。當水面高於當地的地平面時,如果需要灌溉,可以暫時打開堰,但要預知灌溉畝數,不能多用,灌溉完畢就要立即關閉。

唐朝還專門設官來管理斗門灌溉。唐制,凡是京畿之內重要的堰堤,皆有丞一人,專掌其事。每渠還置渠長或斗門長各一人,在澆田時,節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

在地方州縣,同樣設置了渠長和斗門長,還建立了考核制度。其州縣長官及都水官司不時巡察。如果渠中水利用的好,農業發展,抑或是用水不均平,甚至“虛棄水利”以致農業荒廢,都要計入渠長和斗門長的年功功過考評,還是很嚴格的。

江上竹排明鏡裡,一竿撐破水雲天——千年修建靈渠中的智慧

五 總結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灕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自秦以來,對鞏固國家的統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來,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值得稱道的是有了斗門這種設施,故能使靈渠能浮舟過嶺,成為古代一大奇觀。

時至今日,靈渠上古老的“斗門過船”,依然以它的實用性和低成本性,在長江三峽上繼續散發祖先們的智慧。

參考文獻: 《水部式》​《桂州重修靈渠記》《徐霞客遊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