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提到風塵女子,大多數人會聯想到這一的場景:酒池肉林快活鄉,紙醉金迷脂粉陣。

然而,這些女人也可以書寫傳奇。比如柳如是,風塵女俠,鐵骨錚錚,願以身殉國;比如李師師,慷慨解囊,以助軍餉;再有的,痴情如杜十娘,為情所負後怒沉百寶箱。

《金陵十三釵》中,講的正是一群歡場女子的傳奇。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整個故事圍繞著“女學生換風塵女子”的主線展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五萬日軍包圍六朝古都,將之淪為肉食餐廳。

戰爭時期,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13歲的孟書娟就和女同學們躲在一座教堂之中。雖然缺糧少水,但相比外面還算是平靜。

十四個風塵女子的出現,打破了這份平靜。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她們濃妝豔抹,身著豔麗,搖曳著身姿走進教堂,她們被安置在地下室。在硝煙瀰漫的時候,依舊打情罵俏,彈琴,打牌,化妝。

這過於歡快的出場,也令人感到不安。

不合時宜的歡快佻達,在任何電影中都是屬於註定被悲劇消費的跡象。

於是,當日軍衝進教堂,想要對女人施暴時。女生學,成了第一保護的對象。而風塵女子的“失貞”顯得無關緊要。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整部影片一開始,其實就暗示著這樣的基調。女學生們一出場,就引來士兵們為了保護她們而戰死無數。她們也很快能找到下一個庇護者,她們稱之為父親,其實是偶然闖進來的白人浪子。

在所有人眼中,她們那驚恐的小小身軀,值得保護。

尤其,是在那13個風塵女子面前。

她們很美,上世紀30年代的那種美:大紅色的嘴唇,精細修剪的眉形,眼角要挑起,旗袍開叉的地方恰到好處,讓人浮想聯翩。

導演的鏡頭顯然是細細斟酌過的,每一絲女人味都濃烈到位。白人男子迷醉了,少年們不知所措,女生學生們偷偷觀察著,羨慕著,同時又自尊過剩地嗤之以鼻。

前半段影片給人的感覺,好像這是一種極漂亮,又極低賤的東西。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真到了犧牲的時候,誰衝在前線還用說嗎?

所以玉墨(倪妮飾)提出的代替女學生去接受日軍的羞辱,沒有得到反對。“貞潔”是所有人心中的“硬通貨”,值得被保護。

而玉墨給出的理由是“女學生受不了這些,她們會活不下去”,而我們,“什麼男人沒見過?”

她們為什麼這麼做?

顯然,這些被汙名踐踏到底的女人,看到了一個重塑尊嚴的機會——身為“下等人”,做出一件“偉大的事”。

而這些,要用命來換。

她們不在乎,當她們換下旗袍,卸掉妝容。重新穿上女學生的衣服時,她們是多麼欣喜。

怡春換好了衣服,說:“我媽看見了該多高興啊,咱家就缺個讀書人”。

那一幕讓觀眾想起來,她們也曾經是姑娘。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她們也渴望愛情,對生活有過憧憬。

一個叫豆蔻的風塵女子,看到病重的小傷員。他們都只有15歲,那孩子全身是繃帶,臉上也是,但是看到豆蔻還是要咧嘴笑。

豆蔻看的心都碎了。於是開始照顧他,給她換藥,給他喝酒(止痛)她想彈琵琶給他聽,但是琵琶斷的只剩下一根弦。

“好聽嗎?”

“好聽。”

“謝謝你。”

“別謝我,娶我吧。”

“我傢什麼都沒有。”

“那我就彈琵琶,你拉個棍,要飯,給你媽吃。”

“我沒媽。”

如果她不是風塵女子,他沒有負傷。如果這是和平年代,那麼一切都好了。

可甜蜜不是她這種人能奢求來的,她哭了,傷員哭了,所有人都哭了,哭的是不能發芽的愛情,也是自己,哭自己看不到明天的太陽。

為了給小傷員買琴絃,豆蔻離開了教堂。被日軍俘獲......死前她心中升起幸福的光芒,她和小傷員私定終身了!

她終於也有了愛情。然後永遠地離開了。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低賤和高貴,真的那麼重要嗎?

從本質上來說,女學生和風塵女子追求的東西並沒有不同。

還記得彩色玻璃背後的眼睛嗎?少女透過孔眼,偷窺環肥燕瘦的十三釵,那一刻她少女的心中點亮了一根火柴。豆蔻年華,知書達理的少女,和秦淮河畔的佳人,天使與惡魔,邪惡與純潔,看起來好像是分庭抗禮。羨慕,要暗暗的,打死不認。不過,你能否認這人性中隱秘的成長嗎?

對於十三釵來說,讀書人,女學生,是她們羨慕的對象。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誰會選擇作踐自己呢?既然不是選擇,那麼又何罪之有呢?

《金陵十三釵》提出了一個經典問題:風塵女子和女學生,該犧牲誰?

很顯然,最後犧牲的是風塵女子。

巧妙的是,恰恰說明一件事——她們沒有那麼值得被犧牲。

《金陵十三釵》:你本溫柔,卻逃不過鄙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