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活得那麼累?

夜讀 | 你為什麼活得那麼累?

名家畫廊 | 陳葆棣,1947年出生,從事繪畫幾十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財經大學畫院名譽院長、王雪濤藝術研究會理事。

當心態對了,你也就不那麼累了。

不同的心態,會折射出不同的生活狀態。

比如:同是粗茶淡飯,有人棄如敝履:“太難吃了!”,有人卻品出“原汁原味”的妙處;

同是半杯開水,有人悲觀沮喪:“只剩半杯了!”,但有人卻樂觀知足:“還有半杯!”。

我們看雲、賞花、觀雪,如果覺得快樂,並不是因為風景秀麗,而是因為自己心境清明、精神愉悅;

我們流汗、流淚、流血,如果覺得痛苦,並不是因為人生艱難,而是因為自己信念垮塌、希望湮滅。

正所謂是“物隨心轉,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心態”在起作用。

當心態對了,你也就不那麼累了。

不必在乎別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別管別人的嘴。

就像故事《父子騎驢》中那樣,把驢子給父親騎,會有人批評兒子“不孝順”,把驢子給孩子騎,會有人指責父親“太狠心”,兩人都不騎,讓驢背上空著,又有人會譏笑父子二人“太笨”。

總之,怎麼做,都不對。

大家都有一張嘴,都想要“表達”,而人與人的認知層次、過往經歷、所處環境,幾乎沒有雷同的。這就難免,某些“表達”,做不到正確、客觀、全面。

懂得了這一點,當他人對我們“指指點點”時,我們就會啟動“濾鏡”功能,過濾掉那些是非長短、閒言碎語、品頭論足,然後,該幹嘛幹嘛。

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路自己走,不必“遷就”“附會”太多的旁人。我們只需要拿出自己最本色的樣子,去處理婆媳關係、教育子女、支持愛人、精進事業。

只管問心無愧,不理是是非非,心自然就不會累。

夜读 | 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名家畫廊 | 陳葆棣

我們所有的壓力,很大一部分原因,來源於“比較”。

你買了複式別墅,那我也必須弄個單門獨院;你有獨立辦公室,那我外出非頭等艙不坐;你的孩子出國留學,那我的孩子當然要緊跟其後。

就這樣,你來我往,暗暗較勁。贏了的人,獲得的是一種虛妄的優越感;輸了的人,只能是陷入強烈的自卑中。

更可怕的是,比到最後,我們會有一種錯誤認知,那就是:幸福總青睞別人,不幸總糾纏自己。這種心態之下,只能是越活越累。

很喜歡網絡上的這段話:

“有的人花期早,蓋茨39歲成世界首富,陳天橋31歲成中國首富,孫中山28歲創辦興中會,孫權19歲據江東,丁俊暉15歲拿世界冠軍,貝多芬4歲開始作曲……

有的人花期晚,黃忠六十歲跟劉備闖天下,德川家康七十歲出來打天下,姜子牙八十歲做丞相,佘太君百歲才掛帥,孫悟空五百歲西天取經,白娘子一千歲下山……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一切都是剛剛好。

是的,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我們在各自的“時區”裡,靜待花開就好,實在不必追風揚塵。

林清玄說:“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盪不能自在的來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的確,一個人的“富甲一方”,與另一個人的“籍籍無名”,其實沒有可比性。如果真要比較,就自己和自己比。

比如,5年前的自己,做事三分鐘熱度,而現在,不管做什麼,韌性很足,這就是一種“進步”;

3年前的自己,任何事都淺嘗輒止,不肯下心力深入琢磨,而現在,對每一個細節不放過,抽絲剝繭直到融會貫通,才算過關,這就是一種“成長”。

與他人比,便有不平,以致不幸;不與他人比,只和自己較勁,才幸福多多,也驚喜多多。

夜读 | 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名家畫廊 | 陳葆棣

曾經有哲人說:“使人疲憊的不是前面的遠山,而是鞋子裡面的一粒沙。

這粒“沙”,可能是世俗的評價、落後於人的事業,也可能是不再純粹的友誼……

總之,人生在世,我們得償所願的時候少,更多的時候是希望與失望重疊,欣喜與失落交錯,每每夜深人靜時回想,不免黯然神傷。

但其實,葉子是慢慢變黃的,故事是緩緩走到結尾的。世間一切,都不是突如其來,都有它背後的“推手”。

這個“推手”,就是“心態”。當我們“心態”轉變了,心情自然就會順暢。

外界的流言來襲時,就屏蔽掉“差評師”,不管他人的嘴,只走自己的路;

被別人的成功對比出失意時,就停止比較,只守在自己的“時區”靜靜開花;

對虛假的人脈煩不勝煩時,就給圈子做減法,只與真心的人相處、相交。

只有心態轉變得淡然、恬靜、自恰,那麼,大部分煩惱都會煙消雲散,幸福也將不期而至。

致讀者

為感謝廣大網友對新華社微信公號《夜讀》欄目的支持,我們為您準備了一份精美的小禮物。從即日起至國慶假期結束,收看收聽新華社夜讀,點亮在看、積極參與點評“名家畫廊”並轉發的朋友,有機會獲得“兩功能手提花灑”。趕緊參與吧!夜读 | 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

主播 | 董千齊

監審:葛素表

監製:於衛亞、吳煒玲

美術設計:馬發展

實習生:雷雯雯、丁可兒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視頻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