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焦慮障礙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障礙具有高度共病性,具有共同的臨床特徵。但在神經生物學層面上,目前尚不清楚它們是否存在臨床重疊?

研究概況

《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雜誌》(JAMA Psychiatry )10月30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旨在檢測與任務相關的腦激活異常。研究首次表明,情緒和焦慮障礙患者的大腦中負責情緒和認知控制的區域出現了同樣的異常。根據這些發現,可以為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症患者開發針對大腦這些區域的新療法。

研究對過去十年中發表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上的,且與任務相關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文章進行了比較,比較了控制組個體與有情緒、創傷後應激和焦慮障礙的患者。

共納入367項研究(重度抑鬱症149;雙相情感障礙103;創傷後應激障礙55;焦慮障礙60),包括4507例患者和4755例對照個體的觀察結果。確定了三個右側的低激活簇,集中在前額葉前皮層/島葉(體積2120 mm3)、頂葉下葉(體積1224 mm3)和殼核(體積,888 mm3)。診斷上的差異僅存在於殼核中(χ23=8.66;P=.03),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更可能出現低激活性(百分比貢獻=72.17%)。與認知系統相關的任務對每個集群的貢獻最大(貢獻百分比為>29%)。超激活簇只能用一個不太嚴格的閾值來檢測。這些區域主要集中在背側前扣帶皮層(體積2208 mm

3)、左側杏仁核/海馬旁回(體積2008 mm3)和左丘腦(體積1904 mm3),沒有觀察到診斷差異(χ23<3.06;P>.38)。

結論及意義

在情緒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障礙中,與任務相關的腦活動中最一致的異常集中在主要與抑制控制和顯著性處理相關的區域。以這些共有的神經表型為靶標,可能會降低普通人群發生情感疾病的風險,並改善臨床人群的預後。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Sophia Frangou博士說:“這些大腦影像學發現提供了一個基於科學的解釋,解釋了為什麼情緒和焦慮障礙患者似乎被‘鎖定’在消極情緒狀態中。”“他們還證實了患者無法停止和擺脫消極思想和感受的經歷。”

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佔全世界心理社會殘疾的近65%,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數據顯示,在加拿大,三分之一的人(約910萬人)一生中都會受到精神疾病的影響。這些障礙的典型症狀是持續的或反覆出現的消極情緒,主要是抑鬱和焦慮。在這項研究中,Frangou和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9000多份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的腦部掃描結果,這些研究將健康成年人的大腦活動與那些被診斷患有情緒或焦慮障礙(從重度抑鬱症到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進行了比較。

結果發現,患者的下前額葉和頂葉皮層、腦島和殼核區域的活動異常低,這些區域是大腦控制情緒和認知的關鍵迴路,負責停止正在進行的精神活動,並轉換到新的活動。他們還發現了前扣帶皮層、左杏仁核和丘腦的過度活躍,它們共同作用以處理情緒化的想法和感覺。他們計劃進一步研究,利用這些發現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干預,比如對大腦特定區域的非侵入性模擬,以改善情緒和焦慮症患者的預後。

這項研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情緒和焦慮障礙患者進行的最大的腦部掃描分析。它由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德國研究資助組織德國科學基金會(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和歐盟的Horizon 2020研究與創新計劃(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