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蘭陵改名棗莊,琅琊改名臨沂,常山改名石家莊,廬州改名合肥,徽州改名黃山等等,這些網上廣為流傳的改名名單中有的是真實的,有的為誤解,更有的為牽強附會,比如青州改名濰坊就為典型的一例,青州、濰坊兩者歷史上有隸屬關係,卻從未互為其名。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濰坊是山東省十六地級市之一,為山東省的面積大市、人口大市及經濟大市,建國後更曾同時瀕臨渤海、黃海,為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單位,現在臨淄、五蓮、平度、膠州等地劃出,但仍為山東省面積第二大市,現轄有奎文、濰城、坊子、寒亭四區,臨朐、昌樂兩縣及青州、壽光、高密、諸城、昌邑、安丘等六縣級市,共4區8縣(含縣級市)。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最早為地理劃分,《禹貢》載“海岱惟青州”,是“古九州”中唯一完全屬於一個省的一個州。青州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於東漢末年,西漢漢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州,青州刺史部就為其一,但此青州僅為監察區域,到東漢末發展為行政區,此時青州以臨淄為治所,魏晉時期臨淄、齊郡、青州均移治廣固,青州自此為山東地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堪稱“千年省會”,而實際上也是山東明朝設省後的第一個省會,其名沿襲至今。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青州現為山東省縣級市,由濰坊市代管,歷史上也從未以今濰坊市區為治所,所以青州改名濰坊完全是以訛傳訛的說法。以北宋時期為例,今濰坊市域當時有三個州,分別為青州、濰州及密州。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青州為京東東路路治,稱青州北海郡,為望州、節度州,初稱平盧軍節度,後改為鎮海軍節度,州治益都縣,轄益都、千乘、壽光、臨淄、臨朐、博興等六縣。“路”為北宋時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當時今山東省及江蘇北部、河南東北部等地區同屬京東東、西二路,其中青州就為京東東路“省會”。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密州,稱密州高密郡,為上州,或為節度州或為防禦州,最初為防禦州,後升為安化軍節度,為京東東路重鎮,商貿尤其發達,著名的板橋鎮就崛起於北宋時期。密州以諸城縣為州治,轄諸城、高密、莒縣、安丘、膠西等五縣,而蘇軾就曾於此任知州,並留下了著名的“密州三曲”,即《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獵》及《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濰州作為建制始於隋朝,唐初李淵時期也曾短暫於北海縣置濰州,濰州被廢后北海縣為青州轄縣,五代及北宋初北海縣仍隸屬於青州。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於青州北海縣置北海軍,並析北海縣置昌邑縣,兩縣同屬於北海軍。公元965年,北海軍升為濰州,增置昌樂縣,濰州治北海縣,轄北海、昌樂、昌邑等三縣。

北宋時期,濰坊境內有三個州,其中一個為“省會”所在

北宋時期,州分為六等,最高等稱都督州,其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團練州,最次為軍事州。濰坊市域北宋時分屬青州、密州、濰州,這三個州均直屬於京東東路,以青州地位最高,不僅為望州、節度州,還是京東東路路治,密州地位次之,雖然最初為防禦州,但不久就升為了節度州,濰州地位則最低,北宋初隸屬於青州不說,雖然與密州一樣同為上州,但僅為團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