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村再現人工拽耬場面,六位老人耩五畝麥子,平均年齡超60歲


霜降時節,在河南三門峽義馬市霍村,一群農村老人的種麥方式看起來很特別。據拽耬的老人介紹,今年秋後雨水偏多,田地裡的土壤比較溼,為了能儘快種上麥子,他們又搬出了多年不用的機播耬,然後幾家合夥在一起拽耬耩麥。

在這個拽耬的隊伍裡,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後面扶耬的老人叫左青海,今年66歲,前面帶帽的大爺叫劉小林,今年67歲,在他旁邊的大爺叫左根深,今年也已經六十多歲,他們幾家關係不錯,大家一招呼就聚到了一起,也不論誰家地多地少,都盡心盡力地互相幫忙。

這三家的麥田一共有六塊地將近五畝,多的一家有三畝,少的一家只有一畝,這群老人從下午二點鐘開始,中間邊歇邊幹,打算在天黑之前把所有麥子都種上。

聽種麥的老人介紹,這種麥也是有講究,如果種得早的話,一畝地耩十八斤左右麥種就可以了,種得晚的話就要耩二十五斤左右才行。原因是早的話一粒麥可以長出好幾個分叉,可是晚的話就只能長出一個芽了。

這臺機播耬是左青海家的,已經用了很多年,之前大家拽的都是木耬,要按便利性這個鐵傢伙還不如過去的木耬,不過木耬早都沒人做了,這機器的容易購買到。現在大家耩麥一般都用機器了,只在一些地形不好的小地塊,或者遇上機器不好下地才用這種靠人力拽的機播耬。


扶耬是個技術活,尤其是人拽的耬,因為兩邊力量不均,再加上拽的速度不勻,方向也 容易跑偏,左大爺扶起耬來格外費力。由於怕天黑還耩不完,幾位老人中間也減少了休息時間,大約在六點鐘的時候就把這五畝麥子全部種上了。

村民們能在一起合夥拽耬耩麥,那肯定是關係處的不錯,在村民左根深家,我們看到了一座有幾十米長,且有幾十間房屋的老院子。原來他們三家都在這個老院子裡住,後來其他兩家逐漸搬了出去,但關係一直都不錯。

據左根深介紹,這裡的麥子一畝地能產八九百斤,打出來的麥子他們一般也不賣,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這種用鐵皮做的糧倉,麥子就盛在糧倉裡,吃的時候裝在袋子裡,拉到磨坊磨成麵粉。

在左根深家的廚房裡,有一鍋剛蒸好的包子,用的麵粉就是自家麥子磨的。河南農村以麵食為主,很多人家喜歡自己蒸饃、蒸包子,他們蒸的包子個頭都特別大,一頓飯吃一個就能吃飽了。

左根深家的麥地,一年兩季,收完麥子種玉米,這些玉米就是種麥前收穫的。老兩口正在用一個老式手工脫粒機在給玉米脫粒,對於他們來說,把麥子種到地裡,心裡就踏實多了,意味著一年的農閒季節即將來臨。攝影記錄|張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