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女真部落“葉赫國”

葉赫那拉部落在明代是東北十個女真強大部落之一,史稱葉赫國。吉林省四平市的葉赫部王城遺址,是我國北方少見的古建築群,極具考古價值,對研究葉赫部史、海西女真史,乃至滿族發展史和清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百多年前,葉赫部生活在松花江北岸的呼蘭河(古稱扈倫河,哈爾濱北)流域,今呼蘭縣、蘭西縣、巴彥縣一帶的達喜穆魯山下,那時叫達喜穆魯部。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朝廷在此設置達喜穆魯衛(衛是半軍事化組織,也是地方行政權力機構)。明宣德二年(1427年)在大明朝廷的號召下,散居在黑龍江、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女真族出現了一股巨大的南遷浪潮,達喜穆魯衛也舉族南遷,於1435年來到今天吉林省的伊通滿族自治縣,與當地的那拉氏部族結合在一起,並改姓那拉,始稱那拉部(亦稱納拉、納蘭)。百年之後,葉赫部落首領祝孔革帶領部分族人又遷移到葉赫勒河(女真語,野鴨子河)流域,即今天的四平市葉赫滿族鎮境內,並以河名為姓氏,從此將姓氏改為葉赫那拉。來到葉赫後,部落很快崛起,為了顯示強大,祝孔革決定對外號稱為國。葉赫部(國)在葉赫境內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蹟,最為重要的是三座古城遺址。

梨樹縣女真部落“葉赫國”

梨樹縣葉赫古城

一、葉赫珊延府城

葉赫國開國首領祝孔革三子尼雅尼喀(亦叫捏尼哈)所建,距今葉赫滿族鎮張家村老爺廟屯西(公路道南)1.5華里處。珊延府城(亦稱商間府或商監府)是葉赫部在葉赫境內最早(1534年)建築的城池,並以此城為部落首府。

珊延府城建在葉赫河南岸的珊延沃赫山(女真語,白石頭山)北山坡下延伸的臺地上,長方形,呈南高北低的地勢。該城有內城外城兩重城牆,內城與外城的間距為24公尺,外城的南北長度為188公尺,東西寬度為124公尺,城周的長度為624公尺;內城南北長度為145公尺,東西寬度為80公尺,城周的長度為450公尺;該城的內城與外城皆為土石混築,內城與外城的城牆寬10公尺,上寬為3公尺。內外兩重牆均各有西門一座,門的寬度為7公尺。

葉赫部首領效仿明朝的開原馬市,在珊延府城內開設貿易市圽,城內有驛館、店鋪、倉庫和馬廄,主要接待赴開原(今遼寧開原市)馬市進行貿易的海西女真諸部酋長和部眾。葉赫距開原馬市120華里,是海西女真各部以及東海女真通往開原馬市的必經之路。強大的葉赫部佔據了天然的地理優勢,有時竟敢與明朝叫板,以斷絕貢道相威脅,使得一些女真部落不能進京入貢和去開原馬市進行貿易。葉赫部壟斷女真貿易貨源,以此分紅索稅,增加部落的收入。珊延府城為葉赫部(國)獲取了巨大利益,部落很快興盛起來。

二、葉赫西城

隨著經濟及軍事實力的增強,珊延府城已不適應部落發展的需要,而成為專業的商業城。為了適應部落的發展,葉赫首領建築了新的首府西城。

西城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前後,西城原名叫葉黑(葉赫)寨,亦稱葉赫老城或葉赫山城,人們習慣稱它為西城,內有貝勒府等遺蹟。距離葉赫鎮6華里。西城位於葉赫河北岸一陡峭山頭之上,依險而築,三面環山,一面臨河(葉赫河),居高臨下,險峻難攻。內城建築在一個比較平坦的山頂上,形狀為不規則的楕圓形,城垣西南依地勢劈山而建,為土石混築,周長為850公尺,牆基寬為10公尺,上寬3公尺,殘高2公尺。內城的東、北城牆位於漫山坡上,用巨石和土堆築,牆基寬為10公尺,上寬為3公尺,殘高為12公尺。內城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角樓一座,角樓呈圓椎形,大部分凸出城外。東北角和西北角及北城牆中部各有一座城門,門寬5公尺,且門外都有甕門。外城亦為土石混築,周長為2800公尺。西城高大雄偉,堅實牢固,易守難攻。建成後的西城馬上成為葉赫部(國)新的首府,為葉赫部(國)的發展,貢獻可為重大!

三、葉赫東城

東城為祝孔革長子臺杵所建,大約在明嘉靖二十五年至三十年(1547年—1552年),所以稱太子寨,亦稱臺杵寨。因為建築時間晚於西城和珊延府城,又稱新寨,或新城。又因它位於西城和珊延府城之東,人們習慣稱它為東城。東城的外城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內城建築在一個陡然隆起的大臺地上,臺地高出周圍地面約有10公尺,城牆為土石混築,城牆上部及垛口為青磚砌築。內城周長為9百米,城牆為土石混築,基寬18公尺,直垂高度為14公尺。城內有烽火臺、瞭望臺、點將臺、貝勒府(王宮)等建築。內城主要是王公貴族居住,駐有保衛王公貴族的親兵,還有侍奉王公貴族的奴隸。東城的中城亦為土石混築(高約3尺),土石之上立有木柵為牆,中城為平民居住。外城以木柵為牆,周長為3500米,外城為駐兵把守。外城牆外是天然河水,為護城河,護城河上設有三座吊橋,利於防守,又方便軍民通過。

東、西兩座古城建築雄偉壯觀,地點選擇極佳,依山傍水,堅固險要,易守難攻,是當年葉赫國的政治、軍事中心。1573年,葉赫開國首領祝孔革之孫清佳努、楊吉努同時繼位,兩城同為葉赫部(國)的首府。清佳努居西城,揚吉努居東城,兄弟二人皆稱貝勒(首領、王的意思),共掌王權。為了部落的發展和強盛,兄弟二人精誠合作,同心同德治理葉赫。在他們二人的治理下,葉赫王國盛極一時,稱雄“海西四部”。大清王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之母孟古(1575年生)就誕生在葉赫東城,其父是即東城國主楊吉努。

梨樹縣女真部落“葉赫國”

梨樹縣葉赫古城

葉赫的強盛,使得海西女真四部(哈達、葉赫、烏拉、輝發)盟主地位的哈達受到了嚴重威脅,於是,哈達勾結明朝鎮守關東的總兵李成梁,將葉赫清佳努、楊吉努騙到開原(老城鎮)的關帝廟殺害。

雖然清佳努和楊吉努被害,但是他們開創的業績永遠載入史冊中,據史料記載,在清佳努和楊吉努掌握王權時:“葉赫有眾十五部,部民猛勇,尤善騎射,其兵鋒所向,望風歸附,拓地益廣,軍聲所至,四境益加威服。”史料又記載:葉赫部強盛時期的管理範圍“南境多在奉天界與哈達為鄰,西境到威遠堡邊門,北境與蒙古科爾沁,郭爾羅斯為鄰,東到伊通河。”管轄範圍方圓千里,可見,當時葉赫部區域之廣闊。

清佳努和楊吉努死後,清佳努之子布齋繼位葉赫西城國主,楊吉努之子那林布錄繼位葉赫東城國主。布齋和那林布錄決心重整旗鼓,經過五年的勵精圖治,葉赫的國力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管轄範圍大大超越了父輩,不僅海西女真四部服從管轄,就連蒙古的科爾沁、錫伯、卦爾察三個部落,還有長白山女真的朱舍裡、訥殷兩個部落,也都歸順葉赫。

葉赫部的首領,為了與努爾哈赤領導的建州部爭奪對女真社會的領導權力,曾經發生過多次戰爭。雖然後來被努爾哈赤征服,但也留下了許多熠熠閃爍的輝煌業績,尤其在滿族共同體的融合、形成中,葉赫那拉部曾經起過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葉赫國(部)自1406年建立達喜穆魯衛,到1619年兩城被毀,共存213年,歷經11位貝勒。珊延府城及葉赫東西二城,均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由梨樹縣檔案研究院魏曉光先生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