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尤其是老年人養生

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尤其是老年人養生

放平心態

說起馮夢龍,大家都會想到明代著名話本三言兩拍。他在《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中引用的這句俗言,在我國民間流傳悠久,各種版本大同小異。據傳類似的話漢代大儒邵雍說過,後來的禪宗五祖曾以此勸化世人,清代曾國藩則用相似語句告誡子孫提防“盛極而衰”,因而已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人們對此的解讀也五花八門。蘇軾從中領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後人有“做事留一線,後來好相見”“話說三分”“窮寇勿迫”等等,其義大都與此相通。不過,我的見解是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尤其是老年養生,更應如此。

鄰居有位老友,前些時外出旅遊。不想跟旅遊團,嫌不自由且怕事多。於是請子女在網上訂好食宿和車船票,做好旅遊安排。這本無可非議。只是老人心願頗大,唯恐路上漏了景點,還想多看些地方,順便會會多年不見的異地老友,於是安排得緊緊張張,一環緊扣一環。

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尤其是老年人養生

閒庭信步 雲捲雲舒

豈知心強身體不強,未到最後一個旅遊地,已感覺疲勞不堪。想就此打住,返程回家,但下邊接著的活動已事先繳了錢,而且返程機票就訂在最後一個旅遊地,於是只好硬撐著按原計劃走下來。回家後身心皆疲,大病一場。

現在傳統文化熱,似乎說起傳統的東西都是好的。其實傳統文化也是精華與糟粕並存,需要與時俱進,用時代的眼光重新解讀。例如“話說三分”,過執於此就有不坦誠的嫌疑;囿於“月有陰晴月缺”,難免有認命不爭之感。傳統文化一直教人“內斂”,其實人有時更需要的是張揚。魯迅先生對傳統文化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人世間誠然有“盛極而衰”的規律,但未到“盛”時,先莫說“極”

凡事不可做到極致,尤其是老年人養生

凡事不可做到極致

話雖如此說,具體還應當看人的年齡。年輕人需要拼搏,需要張揚、爭取,不隱瞞自已的觀點。但人到老年,身心俱衰,拼搏之時已去,更多的是需要頤養。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要認識到自己的年齡已經不適合做好漢了,因而“凡事不可做到極致”應牢記在心。

凡事不可做到極致,換一句話說,就是凡事要“留有餘地”。不要因為“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到極致,不要因為怕膽固醇高而拒絕油葷,不要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而著急,不要因為事不完美而惱怒,不要因為事稠而勞心傷神,不要因為家務活重而勞疲,等等。甚至趕公交車時,切莫因一步之差而碎步緊跑,謹防心臟病發作。

老年人養生,要有“極目楚天舒”的觀看,要有“閒庭信步”的漫悠,如此,你才能在歲月的流逝中悠然自得,悄然邁過一個個年齡關卡,走向長壽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