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之樂終得實現—八十年代 恰逢改革春風 老年生活上臺階


八十年代的老年人都是出生在建國之前。在解放前的舊中國,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可想而知,那時候的年輕人能有幾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呢?

建國後,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們響應政府的號召,拿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幹勁,捨棄個人享樂,節衣縮食來建設國家。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國家改革開放,從過去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得到極大提升,百姓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也就在這此時,這批為新中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們老了,陸續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以說,這批從建國前走過來的老人們從來就沒有過上享樂的日子。

縱觀中國的近代歷史,除了達官顯貴外,老百姓幾乎都沒有過過好日子,享受天倫之樂就是一個夢想。直到改革的春風席捲中國大地,人們期待已久的夢想才得以實現。

那時的家庭幾乎都是多子女家庭,三四個孩子的家庭比較普遍,有的家庭甚至多達七八個子女。眾多子女就是老年人養老的保障和依靠,退休後的老人們也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子女們帶孩子。

在城鎮,老人們都會有退休金作為生活保障,雖說不多,但是一般生活花銷也夠了;在鄉下,老人們還是不會離開土地,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就是經濟來源。

當時,在城市裡的老人享受國家給予的公費醫療,醫藥費都可以拿到單位報銷;鄉下的農民也會享受合作醫療,常見病症可以保證得到醫治。

城市中的老年人平日裡可以聚到一起打牌下棋,也可以回到原單位的老年活動室參加活動。那時候,政府還為老年人開辦了老年大學,繪畫書法和唱歌跳舞等都可自由參加,街道也為老年人開設了閱覽室,讀書看報很是方便。

勤勞質樸的農村老人只要身體狀況尚可,除了照看孫輩外,生產勞動似乎就是晚年生活的全部。養雞養鴨、餵豬放羊和種菜做飯等都是常見的勞動科目。

在草原牧區,老年人依然要跟年輕人一樣去遊牧。家裡的牲畜的數量往往就代表著經濟狀況,雖然牧民收入很高,但是牧區依然缺乏文化生活和有效的醫療保障。

八十年代的中國鄉村相對於城鎮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尤其是在少數偏遠地區的鄉村裡,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於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區的情況迥異,或許農民、牧民和漁民等的生產和生活內容不同,但是各處的老人都在發揮著餘熱,勞作不息生命不止。

雖說八十年代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今天相比較差距很大,但是與過去相比卻有了質的提升。當時很多老人都感嘆道:“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過上像今天這樣好的日子,真是趕上好時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