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寧波的"傳奇"

提及寧波,自然會想到名震天下的"寧波幫","寧波幫"形成於明清時期,壯大於鴉片戰爭以後,在當時著名的"晉幫"、"徽幫"、"潮汕幫"、"寧波幫"四大商幫中, "寧波幫"居四幫之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上海造夢的年代,也是"寧波幫"造上海的年代。史載,那時旅滬寧波人已達百萬之眾。活躍於外貿、內貿、服務、金融、航運、工礦等領域的5萬多寧波商人,抓住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用炮艦迫使清王朝第一次打開國門的歷史機遇,迅速由舊式商幫轉化為近代企業家群體。他們長袖善舞,在多個行業獨佔鰲頭,創造出50箇中國第一:第一家華人銀行、第一個買辦、第一家汽車出租公司、甚至中國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裝等,使大上海簡直到了"無寧不成市"的地步。統計顯示,現在每3個上海人中就有一個是寧波籍人士。

寧波人除書寫了上海港的開埠史以外,還開拓了香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後,大批寧波商人紛紛從上海等地移居香港。他們抓住戰後香港獨特的歷史機遇,憑藉其在內地長期從事工商業的豐富經驗和資本積累,艱苦創業,經營有方,迅速站穩腳跟。其中佼佼者,除包玉剛、董浩雲,王寬誠、安子介,邵逸夫外,還有娛樂業鉅子丘德根、棉紗大王陳廷驊、改革開放後在內地開展補償貿易的第一人曹光彪、以及厲樹雄、袁仰安、李達三、趙安中、孫啟烈、忻禮軾等。一九九零年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上,"寧波幫"(包玉剛、邵逸夫、陳廷驊)佔了三席。"寧波幫"有足夠資格接受"創造香港繁榮的一支勁旅"的美名。

1916年孫中山先生曾對寧波幫企業家作過高度評價:"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影響與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可就在這樣一塊孕育了大商的土地上,也有一處以耕讀傳家的世外桃源--前童。

前童距寧海縣城只有15公里,因為這裡的人"戀家、畏遠行、不擅經商"(《寧海縣誌》),與傳說中的寧波人大相徑庭,因此,前童人又成了一個"傳奇"!

陳逸飛的一副油畫--《故鄉的回憶》,讓周莊走向了世界;陳逸飛的電影《理髮師》又讓前童走向了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寧波。

陳逸飛之所以選擇前童作為《理髮師》的拍攝地,是因為:古鎮隨處可入畫,尤其是這裡的"靜",能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感覺,這種感覺又有點陌生。

前童古鎮,如今有兩千多戶人家,近萬人,幾乎全為"童"姓,前童古鎮始建於南宋紹定年間,當時,官居迪功郎的童潢,在一次遊歷中偶然發現了這塊"山環水繞、圍而不塞、藏風得水"的"風水寶地",於是舉家從台州的黃岩遷徙到此,因居住在白溪(從村前流過的一條河)之前,故名叫前童。

古鎮村落是按"回"字九宮八卦式佈局而建的,南街北街是外圍,花橋街、石鏡山路、雙橋街為內圍。村中老街、小巷佈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錯落其間,有的僅能容兩人側身而過。

據傳,當年前童的祖先來此居住時,當地的水利條件極差,年成的豐歉都取決於天時。於是他們在村外築起了一道十里長堤,攔阻了白溪,然後又開闢了一條五里長的水渠,將白溪的溪水引進了村子,形成了今天前童人引以為傲的"八卦水系"。

小橋、流水、人家,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了一處世外桃源,流過每家水渠前的水渠內,到處都有一尺多長的觀賞紅魚。

雖然前童人從門前的水渠中洗衣服、洗菜,甚至泡腳,但偶爾遊過的紅魚依然悠然自得!

走進前童古鎮,踏著鵝卵石鋪就的街道,除了看看陳逸飛的"理髮室"之外,自然少不了去看看童家祠堂,一則這是由明代大儒方孝孺所設計,角樓吸取了明代皇宮的風格,共有32根柱子,靈感來自棋局。二則,方孝孺曾在此講學授業,據說當時童門三代全部拜學在29歲的方孝孺門下。

方孝孺為這裡留下了濃郁的耕讀文化,據記載僅明清兩代,前童就有200餘人考取了功名,但也為前童人引來了災難,他被誅十族後,也連累他的學生流放充軍,其中不乏前童人士,而且受此牽連,之後200年間前童再無人入仕。

如今的前童,雖然也開始了商業化運作,但卻依舊充滿了寧靜,以至於走在前童的古街上,除了"能聽到水流和女人們用棒槌拍打衣服的聲音"之外,甚至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

在寧波,還有這樣一處能聽自己心跳聲的地方,實在是一則"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