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用戶58665399105


陸遜是在三國志中魏、蜀、吳志近二百人的傳中,和蜀漢諸葛亮各自獨一卷的。這是除三國之主才有的待遇,可見陸遜的重要性和能力。但這樣的名將在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不得志。雖然地位官位越來越高,但實權卻不見得增加。一些人把陸遜和周瑜、魯肅、呂蒙並稱東吳四大英將,但實際上孫權對其信任是無法跟前三任相比的。 陸遜(183-245年)三國志: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從公元203年開始進入孫氏政權。歷任:歷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這些都是小官,陸遜所部有兩千人。因為陸家是江東大族,孫權把孫策女兒嫁給陸遜。



陸遜開始得到重用重視是從公元219年開始。當年關羽北伐,七八月水淹七軍。關羽威震華夏。大約在九月十月呂蒙想偷襲荊州,發現關羽在荊州留了很多備兵防備東吳。於是裝病準備回建業。陸遜親自去求見呂蒙,建議趁機偷襲荊州。呂蒙雖然表面上不贊同,其實他是很贊成的。於是向孫權推由陸遜接任上游統帥。呂蒙跟孫權說了兩條理由。1陸遜有大才2陸遜沒有名氣,能忽悠關羽。陸遜到陸口後馬上寫了封信給關羽,拍盡關羽馬屁。關羽於是調荊州備兵北上前線。公元219年閏十月東吳偷襲荊州,十一月攻下江陵公安。陸遜則率軍攻零陵武陵建,並把守川口。


公元220年在奪得荊州不久後,呂蒙真的病危了。我覺得陸遜自己也認為成為東吳將領頭號人物的時代來了。可是卻不是如此。因為孫權又問呂蒙誰可以繼任,說明孫權不想把軍權交到陸遜手上或者說是江東世族手上。呂蒙也知道,於是推薦朱然。朱然雖然是江東人,但派系卻不是江東的。因為其父朱治(朱然是朱治姐姐的兒子,過繼的)早年就跟孫堅、策南征北戰。加上朱然又是孫權同學。呂蒙去世後,孫權賜朱然假節,鎮守江一陵。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開始率軍東征,東吳節節敗退。公元222年孫權不得已重新起用陸遜。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公元222年六月,陸遜擊敗劉備。從此之後陸遜成為東吳軍事頭號人物:領荊州牧,江陵侯、假黃鉞、大都督、上大將軍、右都護、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任丞相。(公元244年)


陸遜成為東吳軍事頭號人物二十年間,本以為能發揮才能建功立業。但實際上之後東吳歷次北伐,陸遜都沒有怎麼參與。往往是孫權親統大軍,下面一幫淮泗將領、流亡北士。從公元227年至公元241年,東吳進行了九次北伐。但孫權卻沒有把指揮權完全交給陸遜,大多時候陸遜成打醬油的了。往往北伐孫權都親統大軍,或者交給淮泗將領。這段時間很少見到陸遜,有記錄也是一筆帶過。陸遜參與的有三次,即公元228年、公元234年、236年。公元228年雖然陸遜任大都督,但孫權也親臨前線了。三國志:孫權至皖,以陸遜為大都督,以朱桓、全琮為左右督,各督兵三萬擊曹休。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東吳兵分三路,但陸遜荊州方向人馬不過一萬人。三國志:孫權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將陸議、孫韶各將萬餘人入淮、沔。 東吳每次北伐孫權往往親統大軍,將領大部分淮泗、流亡北士。陸遜只參與三次而已,而且多為配角。



陸遜的看似地位越來越高,孫權也表現的極為信任。例如1每次回蜀漢丞相諸葛亮書信,一定先讓陸遜先看過。如果陸遜認為不好,孫權馬上修改。2讓陸遜輔助太子孫登。3曹魏伐吳時,據三國志陸遜傳陸機為遜銘:乃假公(陸遜)黃鉞,統御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主上執鞭,百司屈膝。(因為此時孫權只是吳王,還未稱帝。攝行王事,百司屈膝。就是劉備也沒有給諸葛亮這樣的待遇吧)4孫權把自己車蓋給陸遜乘坐,又命左右覆蓋陸遜出入宮殿的大門。孫權脫下裙帽和帶金環的腰帶贈送他,親自給陸遜戴上。還在酒宴上為陸遜跳舞。 但實際上孫權只是表面隆其遇而已,並非真心重用。原因有三:

1陸是江東大世族,孫權只是利用。2陸孫有仇,當年袁術派孫策打陸康(從祖父)。陸家百餘口人因此死者過半。後漢書陸康傳:術大怒,遣其將孫策政康,圍城數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還赴,暮夜緣城而入。受敵二年,城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飢厄,死者將半。而陸遜是從祖父陸康養大的。三國志陸遜傳:遜少孤,隨從祖廬江太守康在官。3陸遜是孫策女婿,孫權的江東是孫策打下來的。古人更認同父死子繼。若陸遜扶植孫策兒的發難,這是很大的威脅。陸遜一生輝煌的時候是奪荊州、大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之後並未再現輝煌,地位官職雖然越來越高。北伐曹魏大多也沒參與,即使是參與也是在孫權的眼皮底下。要不就是配角,九次北伐僅僅是三次。其中兩次還是偏軍。


孫吳政權自進入江東建立政權以來就矛盾重重。孫策在兼併江東時過於依賴於武力,犯了跟楚霸王項羽一樣的錯誤。所以孫策被稱為小霸王。史記: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孫策在跟手下四大謀士討論平定天下策略,認為應用武力。武力並不是說不對,但不是光靠武力就行的。當時坐在後面的陸績大聲講: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而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三國志:孫策在吳,張昭、張紘、秦松為上賓,共論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孫策在兼併江東時誅殺不少英豪。例如吳郡高岱,孫策曾把他下獄,很多人為他求情。孫策以他得人心殺之。殺了很人心的人,那孫策就失去人心。曹操不殺劉備和厚待張繡就是為了爭取人心。吳錄:知交及時人皆露坐為請。策登樓,望見數里中填滿。策惡其收眾心,遂殺之。孫策誅英豪的記錄見於各史料。《會稽典錄》曰:“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傅子》: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三國志》: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孫權也曾誅沈友,據吳錄記載當時孫權問他有人說你要造反?他知道自己難倖免,於是講:主上在許,有無君之心者,可謂非反乎?孫權接班後跟江東士族有所緩和,招聘大量的江東士族子弟進入政府。但孫權始終是防範、削弱江東士族。 孫權當皇帝后一手炮製了暨豔事件、呂壹事件和南魯黨爭。炮製這些事件就是因為當年跟江東人緩和起用大批江東人,已經威脅到政權的安危。帝王可不會因為你有沒有反意,而是顧忌有沒有這樣的實力。任中書典校郎,監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曾告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江夏太守刁嘉等人。呂壹告江夏太守刁嘉毀訕誹謗國家政事,孫權把刁嘉下獄了。眾人為自保都講聽到過。只是是儀講沒有聽過,孫權詔旨要嚴厲審問是儀。大臣們都不敢說話。是儀講刀已經架在脖子,我怎麼會為了刁嘉而不要命。三國志是儀傳: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孫權這才放了兩人。太子孫登數次諫,孫權不聽。於是大臣都不敢說話。太常潘濬得知太子勸諫都不管用,於是準備在宴會時親自刺殺呂壹。但是可惜的是讓人告密。事情鬧太大後把呂壹下獄後,丞相顧雍前去審理。顧雍對他講: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呂壹只是叩頭不說話。三國志:壹叩頭無言。因為呂壹知道自己是棄子說了也沒用。在此之前潘濬和陸遜談起孫權任用呂壹是流著眼淚來說的。孫權處置呂壹給步騭、諸葛恪等人下詔,讓他們有什麼良言都盡官說。都推託他們管軍事,並沒有什麼良言。可見流亡北士也嚇的不敢說話。



公元242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也封孫霸為魯王。孫權給太子和魯王的待遇幾乎是一樣的。三國志: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孫和)無殊。孫權處理了一批太子黨、魯王黨的人,他們基本上都是江東人。

流放:太常顧譚、顧承、姚信等

處死: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太子太傅吾粲、揚武將軍張休、太子輔義都尉張純(棄市)、全寄、吳安、孫奇、楊竺(處死,流屍於江)、楊穆等

誅族: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等

責罰:尚書僕射屈晃(杖一百)驃騎將軍朱據(貶、杖一百)等

252年孫權廢掉太子孫和,改封為南陽王,讓他遷居長沙。當時有十多位大臣勸諫,這些人要不給誅殺要不就給流放。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而孫霸兩年前就給賜死了。三國志:竟徙和(孫和)於故鄣,群司坐諫誅放者十數。眾鹹冤之。



陸遜雖然沒處理但逼死了。孫權任命諸葛恪為大將軍,步騭為丞相。他們都不是江東人,而是流亡北士。孫權廢掉孫和,賜死魯王。原因不外乎他們跟江東土族過於親近,還有就是他們倆無論誰當皇帝都會清算。荊州也有豪強,但孫權對他們也是顧忌。荊州人除了潘濬在三國志有傳,其他人都沒有傳。在三國志連名字都沒有。更別說能進入政權中心。其餘荊州人都不能進入。主要還是因為荊州豪強跟蜀漢有莫大的關係。潘濬就曾讓人密告要投蜀漢,因為蜀漢大將軍蔣琬是他表哥。江東士族已經夠強大了,不可能再讓荊楚士族強大。 江東士族過於強大,已經是威脅到東吳政權。



在盜賊、黃巾之亂,朝廷無力征討。世族豪門依靠財力紛紛招募私人武裝。孫權去世後,司馬師想趁機伐吳。鄧艾勸諫: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勢,足以建命。就是說孫權死了,雖然東吳大臣還沒依附顧命諸葛恪。但江東的大族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依靠天險足以自保。到了東晉時江東士族依然是非常強大。世說新語: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元帝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顧驃騎就是江東人顧榮。顧榮是東吳丞相顧雍的孫子。司馬睿講寄人國土,這個人當然是指江東士族。由此也可見江東士族的強大。也意指的江東是江東士族,司馬氏只是寄居。這也是每逢北伐孫權都要親統大軍的原因之一。



陸遜最後的結局,因怨恨而死。怨恨的對像不用說是孫權。三國志陸遜傳:遜憤恚致卒。當時東吳發生南魯黨爭,即是太子孫休和魯王孫霸爭位。東吳舉國分成南黨和魯黨。陸遜是保太子的,多次上書給孫權。孫權反而數次派人去責罵陸遜。陸遜會怨恨而死,我覺得原因有:

1自孫權稱帝后,自已才能得不到發揮。陸遜是何等聰明的人,豈能不知道孫權的意思。陸遜覺得自己後半生受壓制。

2陸遜數次上書保太子,為的是東吳政權的穩固。卻不被孫權所理解,反而數次派人責罵。陸遜本身也是士人,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而孫權可能是因為不好對陸遜下手,於是派人責罵。

3前面也說到自夷陵之戰後,陸遜的待遇和孫權對其恩寵也是三國少有。可是之後一系列事情讓陸遜大失所望。孫權稱帝后讓呂壹監察百官,大搞特務統治。陸遜對孫權任用呂壹的反應。三國志陸遜傳:時中書典校呂壹,竊弄權柄,擅作威福,遜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言至流涕。 南魯黨爭又處理了那麼多士人。


公元245年陸遜憤恚而死。陸軍跟周瑜魯肅呂蒙並稱東吳四大英將,對東吳的建立都有很大功績。陸遜的待遇都遠超過三人,但在孫權心裡陸遜是永遠無法跟三人相比。從四人死後孫權所為就可知。周瑜: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魯肅:權為舉哀,又臨其葬。呂蒙: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而陸遜死,孫權連一絲哀傷都沒有。陸遜死後,兒子陸抗送父靈柩東歸,進京向孫權謝恩。孫權以楊竺控告陸遜的二十件事來責問陸抗,禁絕他拜會賓客,派宮中使者臨門盤詰,陸抗不加思索,事事都作出有條理的辯答,孫權心中不滿漸漸消退。孫權不過是為了緩和跟江東士族的關係。楊竺是魯王黨的人,孫權痛恨到把他流屍於江。而在孫權處死楊竺之前,太子太傅吾粲就上書地楊竺調離京師。吾粲反被孫權處死。

公元251陸抗到京城治病。病好正該回去時,孫權流淚與他告別,對他說:“我過去聽用讒言,對你父親在君臣大義上不篤厚,因此虧待了你。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三國志: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所以孫權責問陸遜的話不為人所知。 我估計孫權是恐後人議論才讓燒掉。


小鴻哥



孫權為何要將陸遜逼死?

三分多是英雄俊,又顯江南陸遜高。陸遜原名陸議,字伯言,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陸遜於建安八年(203年),到孫權府中任職,因其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受孫權賞識。建安十四年,孫權命呂蒙偷襲荊州,陸遜協助,偷襲成功。彰武二年(222年),陸遜以大都督的身份在夷陵地區火燒劉備連營,成功化解東吳的危機。


黃龍元年,在孫權獲得石亭之戰的勝利後,封賞陸遜為大將軍,並命其輔佐太子孫登,管轄武昌。然而孫權雖然交給陸遜軍事大權,卻不給政治權利,並任命顧雍為丞相。後來因孫權於陸遜不合,屢次發生爭執,陸遜多次收到孫權的指責,最終憤憤而死,可以說孫權親手將陸遜逼死,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陸遜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黨羽眾多,嚴重威脅到孫權的統治地位。他的從祖是魯康,被任命為廬江太守,魯康有個兒子叫魯績,又被任命為鬱林太守,魯績又有子叫魯瑁,被選為尚書。陸遜的兒子陸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次子魯胤,北任命為膠州刺史,因此陸遜家族世代為官,黨羽眾多。而陸遜本人也深受世家大族的擁戴,在朝廷內有深受百官擁戴,孫權本來就是個善於猜忌的人,再加上後來陸遜功高蓋主,孫權更加不能容忍陸遜威望日益增大,故而將陸遜逼死。


其次陸遜官居大都督,有架空孫權的可能,再加上陸遜一直鎮守武昌,威望大增,孫權要除之後快。陸遜自夷陵之戰後,就被任命為大都督,因為陸遜的才能,孫權也一直對其忍讓。再加上大都督總理一切軍事要務,基本上有把孫權架空的意思。早年孫權任命周瑜、魯肅為大都督,就飽受其害,孫權本人有時候也要聽命於大都督,而軍隊自然也掌握在陸遜的手中,萬一陸遜謀反後果不堪設想。再加上陸遜本人一直駐守武昌,吳國的軍政要員,上到太子下至諸葛瑾潘俊等都與陸遜交好,孫權為了防禦陸遜謀反,故而將其逼死。


再次陸遜為孫策的女婿,本來是為了加強君臣之間的關係,但後來陸遜卻能功高震主,再加上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對其更加深惡痛絕,故而將其逼死。陸遜為孫策的女婿,也算是孫家的姻親了,但孫權卻擔心陸遜的權利日益增大,無法駕馭,就算孫權勉強能控制陸遜,但孫權的後代們卻真正是無法駕馭了,漢朝就有很多外戚專政的。最重要的是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想擁戴孫亮為太子,但陸遜卻聯合百官一起擁戴原來的太子,這讓孫權非常惱怒,在加上擔心後代無法壓制陸遜,因此在有生之年,孫權要把陸遜逼死。

你是如何看待孫權和陸遜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功高蓋主。所謂參與太子事也是藉口。

原因只有一條,孫氏與世家爭奪控制權。



我們知道,三國是世家社會。

江東當然也是。顧陸張朱四大家族與其姻親控制江東一半的土地人口,所以四大家族一直反對擴張,要求畫境自守。

為啥?

出兵擴張,四大家族就要付出最大份額的軍隊勞役錢糧,如赤壁大戰後江東佔領南郡,周瑜食邑就在江陵,後面呂蒙也一樣。最大的戰利品是孫權所得,少部分是將領,四大家族最多隻能喝點湯水。

那麼,如果失敗呢?

損失慘重的當然只會是四大家族,孫權有多大的損失呢?

四大家族哪怕就是傻子也會反對啊。

四大家族之張溫:



🍏此其一也。

孫權出身江東吳郡的縣級豪強,勉強算是三等世家,因父兄武力強悍而控制江東。

顯然,大世家是看不起孫家的。

四大家族之朱桓:



🍓此其二也。

陸家是孫權的祖母家,這樣的關係原本應該親近。但孫策當初攻破廬江,對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進行報復,陸康虐死牢房,陸家子弟損失頗多,顯然這是孫策的錯。

此後,陸家為陸康兒子陸績領導,陸遜是陸康侄孫,為了家族利益也只能臣服。

孫權後面將孫策女兒嫁給陸遜,未必沒有拉攏與監視的雙重想法。歸根結底,還是不放心陸家的忠誠。

四大家族之陸績:



🍍此其三也。

正因為孫策孫權都明白,以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大世家與自己並不同心,所以均在扶持周魯布全這樣的中小世家,諸葛瑾張昭這樣的外來戶甚至呂蒙這樣的寒門,實際就是想平衡四大家族的勢力。

顧命大臣張昭是徐州世家:



周瑜是中小世家,也非江東人:





然而,外來戶沒有什麼基礎,中小世家缺乏底蘊,寒門崛起更是笑話。到孫權晚年,四大家族與曹魏一樣將政權滲透乾淨,孫權也就處於異常焦慮中。在自己死後,繼承人能不能控制得住局面?

四大家族之顧雍:



🍎自然,丞相顧雍被冤殺,逼死陸遜就都是必然之事(再算上最早被處置的張溫),我孫權不怕你們造反,正好一起收拾了。

軍政全才的陸遜:



然而,四大家族忍了這口氣,暫時蟄伏。

孫權死後,諸葛恪孫峻相繼專權,然後就是寒門沉落,外來戶一掃而空,新貴墮落,整個江東依舊只能四大家族來掌控。


四川達州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代忠臣的最顯著特徵,然而在三國的東吳陸遜之於孫權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當年有多麼的愛,現在就有多麼的恨”,用這句話來形容陸遜和孫權之間的關係是比較貼切的。當年,陸遜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權也對陸遜大肆封賞。陸遜直接做到了大都督的職位,並且在東吳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為什麼孫權要逼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呢?

  1. 功高震主,不懂得收斂。陸遜當年火燒連營,擊退蜀漢七十萬大軍,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獲得了孫權的任職。自此,陸遜坐陣荊州,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導致荊州出現了“只知陸伯言,不知孫仲謀”的情況,這對於孫權來說,就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就算陸遜本身沒有二心,但是擋不住孫權那麼去想,這就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2. 結黨營私、與太子站的太近。“南魯黨爭”把東吳鬧得沸沸揚揚,差不多把東吳都快搞分裂了。而在這次以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為首的黨爭中,陸遜是堅定的站在太子身邊的重臣,對於孫權來說,選定繼承人是自己的事,容不得別人來插手,然而陸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得罪了孫權,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3. 兩人之間有間隙,並不是信任的群臣關係。一是當年孫策曾經對陸遜的家族用過兵,導致陸遜的堂祖父身亡,所以這件事始終是兩個人心中的疙瘩;二是孫權的皇位來自於哥哥孫策那裡,而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孫權對哥哥的後代非常的不地道,對陸遜也就不會正眼相看了。

所以說,孫權最後逼死陸遜,有孫權個人的“剛愎自用”“胡亂猜疑”,也有陸遜的鋒芒畢露、不懂藏拙,保護自己造成的。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陸遜堪稱桃園三兄弟的剋星,劉備、關羽直接死於他手,張飛間接死於他手,這都是命啊!

先是關羽。想當年關羽何等英雄,斬顏良、誅文丑、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傲視群雄!關羽生性驕傲,在巨大的榮譽面前,變得愈加高傲自負!



在他看來,吳國眾文官武將,如三歲孩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當孫權主動結交關羽,欲將女兒嫁給關羽兒子時,關羽一句“虎女怎肯嫁犬子!”趕走使者,全然將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囑咐拋之腦後!

更別提陸遜了,當時的陸遜籍籍無名,在關羽眼裡,就如同螻蟻一般。當孫吳拜陸遜為大將時,關羽呵呵一笑,難道吳國無人可任大將了嗎?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年輕人的能量!驕傲自負的老幹部關羽,最終死在年輕人陸遜之手!

緊接著是張飛。聽說二哥被無名小卒陸遜殺了,性如烈火的張飛哪受得了這種鳥氣,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平時就喜歡喝酒打人,聽聞二哥死後,悲憤交加,借酒澆愁,酒醉後更是鞭打士兵,甚至有士兵被活活打死!



關羽看不起士大夫,但對士兵很好;張飛與其相反,對士大夫尊敬有加,但視士兵如牲畜。這無疑埋下禍根!最終張飛因為暴而無恩,被下屬範疆、張達謀害!

最後是劉備。關羽、張飛兩個鐵哥們都死在陸遜之手,當年桃園發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劉備,豈可一人苟活!他不顧趙雲和諸葛亮的力諫,固執己見打東吳,甚至連軍師諸葛亮都不帶。他自思縱橫沙場這麼多年,難道打不過黃口孺子嗎?



最終還是陸遜技高一籌,故意放棄大片戰略要地,讓蜀軍盡數佔領,藉此分散蜀軍,拉長蜀軍戰線。然後又火燒連營,打的劉備全軍覆沒。劉備僥倖逃脫,然而被一個後生打的滿地找牙,讓他無地自容,羞於見蜀國父老。於是在迴歸途中含恨而終!

自此,陸遜收復了荊州,力挫蜀漢,後來又氣死曹休,可是說居功至偉。孫權對他也不錯,在封他為大將軍之後,又獨創了一個“上大將軍”封給陸遜,地位在三公之上。



就是這樣的功勞之將,最後卻捲入了太子之爭,而受到孫權猜忌。

孫權嫡長子孫和四子孫霸為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本來陸遜保持中立態度,不偏不倚。但聽說孫權要廢長立幼,於是出面為孫和說了句好話,孫權以為陸遜和孫和已經結成聯盟,於是對陸遜嚴加防範和監視,陸遜在憂慮中離開人世!


一半秋色


孫權和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宗族立場決定的,終不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

孫權與陸遜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僅僅是個瓜農,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論家世,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都相差甚遠。

孫堅孫策這父子兩代,皆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孫陸兩家,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率領族人返回吳郡。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遇刺後,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但雙方內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徵服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實為流放蠻荒,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陸績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陸家家主,陸遜之叔:陸績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

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侷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

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準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狐狸晨曦


陸遜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應該慶幸遇到了早期英明的孫權,才得以施展一身才華;同時他又遇到了晚年昏聵的孫權,致使他含冤而死。陸遜的命運因孫權而起,也因孫權而落,他親手將孫權捧上帝位,也親手為自己挖開了一座墳墓!

君臣同心

如果說周瑜是吳國的創業第一人,那麼陸遜便是吳國崛起的第一人。周瑜用一場赤壁之戰保住了江東基業,而陸遜用一場猇亭之戰壯大了吳國的實力,也正是這一場戰爭,孫權才由臣變為王!緊接著陸遜又用一場石亭之戰幫助孫權登基稱帝,這才算是真正的三國鼎立!在吳國崛起的道路上,陸遜可謂是功勞最大的,孫權也並未產生過“功高蓋主”的疑慮,所以陸遜之死真不是一句功高蓋主能概括的。




孫權對於陸遜的信任一直未變,陸遜在猇亭之戰以後是留守荊州的,蜀國與吳國的外交關係在諸葛亮的努力下恢復和平,兩國之間的政務往來皆是由陸遜於中間傳遞,孫權將自己的印授留在荊州,國務文策若有不妥,皆是由陸遜批改定奪;孫權定都武昌(今鄂州)之後,自己回到陪都建業,留陸遜和太子孫登於武昌,並以陸遜“輔太子董都軍國”,時年太子尚且年幼,實際上是以陸遜總理國家軍政,這種信任恐怕在整個三國時期都不多見。

遼東事件

孫權稱帝以後,便開始從英明向昏聵轉化,首當其衝的則是遼東事件。時遼東郡雖屬幽州管轄,但實際上是公孫淵的地方割據勢力,由於長期受到曹魏的征討,故而欲結交外援共同抵禦強敵,公孫淵便將目標鎖定在剛剛稱帝的孫權身上。

公孫淵一封賀表送往東吳,首先讚揚了孫權的勇武聖明,再表示願意向孫權稱臣,這對於三國之中最後一個稱帝的孫權來說,無疑是民心之所向,天下之眾望。孫權不僅欣然接受了公孫淵的請求,而且還封公孫淵為燕王。作為常規的國家外交,再賞賜一些財物給前來恭賀的使者就算結束了,但孫權可能是被驚喜衝昏了頭,下令以萬人使團前往遼東為燕王加冕,奈何陸遜這幫大臣怎麼勸都不聽。當東吳使團到達遼東旅順附近時發生了意外,登陸的兩名使團長剛要拜謝前來迎接的燕王使者,卻被一刀斬下頭顱,嚇得東吳使團調轉船頭就回了東吳。公孫淵得了東吳使團長的頭顱,送往鄴城獻媚求和,這使孫權成了千古笑柄,落了個千里送人頭的罵名。

這個事件過後,孫權自已丟了臉面,總得想辦法找補回來,本欲出兵遼東,奈何距離太遠,大動兵戈得不償失。正逢此時,國內又盛傳流言蜚語,指責孫權當初不聽陸遜等人勸諫,致使東吳蒙羞,這正好激怒了孫權。在外部找不回來的面子,那就在內部找吧,遼東之事是我的不對,但你們做臣下的就從不犯錯?這就引發了君臣關係緊張的“中書校事”事件。

中書校事

這個中書校事其實就是孫權主導的找茬兒事件,孫權任用近臣呂壹、秦博等人為中書校事郎,旨在全國範圍內的軍政事務監督、監察、揭發,矛頭也很明確,史料中記載,主要查的就是上大將軍陸遜、丞相顧雍、太常潘濬這三個人。顧雍是陸遜的同鄉,二人算是至交,潘濬則是陸遜的跟班,所以說這件事的核心目標就是陸遜。


當然,陸遜也不是吃素的,呂壹等人從建業查到武昌,向孫權彙報了諸多莫須有罪名,這讓陸遜很是惱火。陸遜忍無可忍來到建業,一哭二鬧三上吊,孫權見陸遜這等失態,便算是找回了面子,心裡也得到了滿足,你陸遜這回知道誰是君來誰是臣了吧。既然目的到達,孫權便找了個臺階,將呂壹當作替罪羊給斬了。此事雖然就此收尾,但君臣二人的關係與矛盾算是產生了,並對後來的事情產生了影響。

二宮構爭

“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群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三國志》

要說後來的事情,那就是孫權的兩個兒子爭奪儲。這件事情的根源是孫權沒有處理好家庭內部矛盾,他在世期間,所有的配偶皆以夫人相稱,從未立過皇后,因此七個兒子皆無嫡庶之分,故而在立太子以後,又寵溺魯王,造成兩宮兄弟的明爭暗鬥。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所立的太子,即大兒子孫登去世,二兒子孫慮也早已不在人世,故而三兒子孫和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太子,但在任命太子的同時,又封了四兒子孫霸一個魯王的稱號,加上孫權對孫霸無比寵愛,這就使孫霸產生了奪太子位的幻想。因為所和的生母是王夫人,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則是由步夫人所生,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又寵愛王夫人,這就對孫魯班的母親產生了威脅,故而孫魯班就站在了孫霸一邊,幫助孫霸奪位。

當孫權病重之時,他下令孫和去宮外的神廟祈禱一番,孫和這一去不當緊,孫魯班令人進行了跟蹤。孫和為父祈禱結束以後,順道去往太子妃張氏的叔父家探望,這本是正常之事,哪知孫魯班小題大做,回報孫權說弟弟根本沒有將父親的病放在心上,一出宮就去了張休家裡探望。與此同時,孫魯班還誣陷孫和之母王夫人,說他在父皇病重期間甚是開心,是乃父皇歸天之後,他的兒子就成了皇帝了。孫權聽了後博然大怒,召來孫和與王夫人痛斥一番,王夫人可能也是懦弱之輩,回到家便鬱郁而死。

魯王見王夫人去世,心想孫和無依無靠,再不是對手,於是就將宮鬥公開化,開始拉攏朝臣貴胄。身為太子的孫和畢竟是社稷所拖,具有原則性的大臣多數還是站在了太子一邊,其中就包括陸遜。太子黨裡還包括顧譚、吾璨、朱據等人,魯王黨則以步騭、全琮、呂岱等人為首,這就形成了朝政上的兩大對立政治勢力。


其實從人物關係也能看出朝臣的私心,太子孫和的妻子張氏有個親妹妹,嫁給了陸遜的兒子陸抗,所以陸遜算是孫和的姻叔父,這種關係當然要支持太子;而顧譚不僅是顧雍的嫡長孫,還是陸遜的外甥,當然要站陸遜這邊;由於孫權的二女兒孫魯育看不慣姐姐孫魯班的奸詐行為,故而站在了太子一邊,那麼孫魯育的丈夫朱據當然也是站在太子一邊。

“步騭以德度著稱,為吳良臣,而阿附於霸,事同楊竺,何哉?和既正位,適庶分定,就使才德不殊,猶將義不黨庶,況霸實無聞,而和為令嗣乎?夫邪僻之人,豈其舉體無善,但一為不善,眾美皆亡耳。”——裴松之

返觀魯王黨,步騭當時官拜驃騎將軍,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他的權力慾望遠遠不止一個驃騎將軍,他想在這場宮鬥中投機一次,故而以魯王生母步夫人同宗的身份加入;全琮則是孫魯班的丈夫,也是因為這份關係才官拜大司馬,當然也想再搏一搏。這兩大陣營皆是東吳政治體系中的高層,這種對立也引起了孫權的猜忌與不安,此時的孫權已經64歲,怎能對國本置之不理?


而我們上述的中書校事一案中,主要打擊的對象皆以正統的口號支持太子,這種原則性確實沒錯,但在孫權看來,這是校事當事人藉機反撲的舉動,故而孫權在這次鬥爭中,不加思索的對太子黨下了手。吾璨被下獄、顧譚流放交州、陳正、朱據被誅滅三族,而本文所說的陸遜則被孫權一次又一次的莫須有罪名責罵,致使陸遜鬱郁而死!

綜上,陸遜因英明的孫權而走上人生巔峰,也因昏聵的孫權落入萬丈深淵,但不得不說,陸遜在宮鬥中是堅持了原則,但也暴露出他的政治野心,在涉及皇帝家事的時候,重臣往往是最不應該開口講話的,陸遜可以說是步伐走的太快,觸及了本已老邁昏聵的孫權底線,這就為其淒涼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棍哥觀史


在明面上,孫權派人罵陸遜,最終導致了陸遜,鬱郁而亡。這個事情的導火索,看上去是陸遜支持當時的太子孫和,反對孫權打算立魯王孫霸為太子這一廢長立幼的舉動。其實根本原因還不在這裡,孫權這麼做,只是借了這次立儲的事件,用陸遜的人頭殺雞儆猴。


陸遜是被冤枉的

孫權的太子很早就去世了,於是,孫權就立了孫和作為太子。不過,孫權對於魯王孫霸也是非常的喜歡,他的吃穿用度和太子一模一樣,這就讓這個小兒子產生了當太子的想法。

有一次,在一個私密場合,孫霸手下的一個人和孫權在探討改立太子的事情,沒想到隔牆有耳,太子很快知道了這個事情。十萬火急,連忙派人去找陸遜聯絡,陸遜立即寫信,勸誡孫權不要廢長立幼。

孫權看到這封信之後非常震怒,自己和親信之間私密對話,怎麼陸遜就知道了?於是就派人狠狠地罵了一頓陸遜,陸遜一看自己的一份忠心被當成了驢肝肺,實在氣不過,一怒之下就鬱鬱而終。

孫權的壞心眼

其實這還隱藏了孫權的壞心眼。

東吳的政權從來不是團結的,從根本上講,孫權他們一家對於江東的統治,和劉備家對於四川的統治是一樣的,都是外來政權。孫權他們一家重用和他們一樣的淮泗集團,用來打擊在江東很有發言權,很有影響力的江東士族。

在統一江東的過程中,小霸王孫策依靠的周瑜,魯肅諸葛瑾周泰等人都是來自淮泗集團的,對於江東世族來說是毫不留情,殺得血流成河。陸遜家的叔父廬江太守陸康,他們一家都是被孫策所殺,目的就是用這種極端的手段鎮壓江東世族,迫使他們給自己效力。

孫權上位以後,緩和了和江東士族的矛盾,陸遜也被重用,最終,出將入相成為了東吳第一人。他可以算是江東四大家族之首了,四大家族唯陸遜馬首是瞻。對於這一點,淮泗集團非常不滿,孫權同樣如此。

派系鬥爭

說到底,他和江東四大家族不是一類人,在他的內心更加傾向於和他哥哥一起打天下的周瑜等人,而且此時的孫權地位已經非常穩固,並且自己都當了皇帝,所以他覺得是時候敲打敲打江東士族,讓讓們不要以為自己是地頭蛇,在江東就可以為所欲為,要他們認清誰才是江東真正的主人。

於是,他借這次機會,廢除了太子,賜死了魯王,參與黨爭的大臣很多都被處死、降職、其中,多數都是江東世族。陸遜也因此而被逼死,整個軍政職務重新洗牌,相權和軍權重新回到了淮泗集團的手中。

總結

所以說,罵死陸遜只是其表,孫權這麼做的實質,是要對整個東吳的朝堂進行一次重新洗牌,重新劃分淮泗集團和江東士族的利益範圍。

  


歷史評說


陸遜被孫權逼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說是偶然,是說陸遜被孫權逼死這個事件本身具有偶然性;說是必然,則是因為無論怎樣,孫權都不會容下陸遜,早晚會殺死陸遜。

下面我從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及根本原因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直接原因——介入孫權家事犯忌諱

《陸遜傳》載:“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 遜憤忿致卒, 時年六十三, 家無餘財。”

這段史料明白無誤的告訴世人陸遜的直接死因:介入了太子廢立之爭。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孫權後期,由於孫權的搖擺不定,繼承人問題成為了當時吳國政壇的一個重要的、但一直懸而未決的事情。本來孫權已經立孫和為太子,但他同時又過分寵愛魯王孫霸,後來更是想把孫霸立為太子。而圍繞立太子一事,朝中大臣分裂成兩派,身為丞相兼上大將軍的陸遜不可避免的介入其中,而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極力支持孫和,而孫氏家族的根基淮泗集團全力擁護孫霸,雙方意見不合。陸遜更是多次上書直言庶嫡之分,使得孫權十分不悅。

本來太子廢立之事,就是皇帝家事,大臣介入太子廢立之事,更是皇帝的忌諱;況且陸遜的意見與孫權向左,因此孫權對陸遜的行為非常不滿,多次以此對陸遜進行責罵,最終將其逼死。

二、間接原因——為繼位者創造政治條件

孫權後期,陸遜正處於其政治生涯的頂峰,權侵朝野、朝中群臣無一人可以與之匹敵。

陸遜身兼丞相及上大將軍兩職,政權、軍權盡在其一人之手。因此孫權非常擔心繼位者無法駕馭陸遜,擔心軍國大權盡數落入陸遜之手,孫家基業被外人侵蝕;同時,孫氏家族與陸氏家族存在世仇家恨:孫權的兄長孫策當年誅殺了陸遜的叔父陸康,逼迫陸氏家族舉家遷徙避難;雖然後來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試圖拉攏陸氏家族,但無論怎樣,兩家的仇恨畢竟還在。

基於此兩點,孫權擔心陸遜在其去世後進行對繼承人不利,於是一直在找機會除掉陸遜,而陸遜介入太子廢立之事給了孫權以藉口和口實。

三、根本原因——打擊本地豪族勢力

孫氏家族所代表的淮泗集團是外來勢力,陸遜則是本土豪族代表。從根子上,孫權自然是與淮泗集團血濃於水、榮辱與共的,而與江東豪族勢力僅僅是利益合作關係。在孫吳政權建立,孫氏家族的統治根基鞏固後,孫權自然就要排斥異己,而作為江東豪族領袖的陸遜自然是首當其衝。

因此,陸遜之死幾乎就是註定的。


曉東筆談


陸遜被孫權逼死,主要有以下原因:(1)功高震主,孫權難安(2)勸諫孫權的不當行為,等於打老大臉(3)插手了孫權立後嗣的事情,犯了大忌。

先說第一條,功高震主。

陸遜的功勞是不用多說了,大的就有夷陵之戰大敗劉備,石亭之戰打破曹休,先後導致劉備和曹休掛掉,可以說在東吳絕無僅有。小的方面來說,陸遜很多政策都得士卒百姓的人心,甚至被俘虜的魏國人都很尊重他。

這樣一個人擺在孫權身邊,難免讓孫權產生想法。要知道,孫權的胸襟,比起劉備曹操終究還是有差距,尤其上了年紀後更甚。孫權的一大短板是軍事才能很差,不像劉備曹操都自己很能打仗,能鎮住下人。孫權綽號“孫十萬”,就是形容其十萬人被張遼八百人打退,軍事水平是不怎麼好的,因此對部下那些能征慣戰的統帥級人物有所忌憚。所以我們看到很奇怪的,周瑜大破曹操後兩年,36歲死,呂蒙大破關羽後當年,40歲死。陸遜同志要倖免也難。

更何況,陸遜還是孫策的女婿。孫權從哥哥死後繼位,對孫策的一黨恐怕多少還是不能完全放心的。

再說第二條,多次勸諫孫權的不當行為,打老大臉。

歷史上我們常可以看到,君主要幹某件事,大臣說不能幹,幹了要壞。這其實就是打臉。最聰明的老大,聽了你的話就真不幹了。曹操這種,不聽你的,然後幹了,幹成功了,回頭還說我這是僥倖冒險,你勸諫的是對的,這叫頂級胸襟。最怕那種老大不聽你的,幹了,然後幹錯了。這時候你就算一句話不說,往那兒一站,就是在打老大的臉,同僚們看見你就會想起老大的錯誤。

而孫權中老年以後,糊塗事情是很多的。很多次都被陸遜這樣打臉。


比如孫權想派人去臺灣,陸遜就說,現在天下三分,戰亂不斷,為了取臺灣而浪費民力是沒什麼好處的。裡面還專門提到了“昔桓王(孫策)創基,兵不一旅,而開大業。”孫權不聽,派人去臺灣,結果雖然抓回了一些土著人口,但途中病死的士兵都比這些人數量多,虧大發了。這臉打得啪啪的。


後來周祗想去鄱陽招募士兵,陸遜認為這樣可能會引發變亂,但孫權還是聽了周祗的,果然引發了叛亂,席捲數郡。後來被陸遜鎮壓下去,順便還從叛軍中招募了八千精兵。臉又是啪啪的。

中書典校呂壹仗著孫權的寵幸,作威作福,陸遜經常哭著勸告,後來孫權殺了呂壹,深以自責。

有這些事情,只怕孫權看到陸遜,想心平氣和也難了。


再說第三條,立後嗣的問題。

孫權的長子孫登在241年去世後,改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但同時又把四子孫霸立為魯王,給與兩個兒子同樣的權力和尊崇。陸遜對此很是擔憂,認為太子是繼承人,這個事情必須專一,不能腳踏兩隻船,不然就會引發禍亂。這讓孫權很不爽,因為孫權自己大約是比較喜歡魯王孫霸的。陸遜再三再四地寫信勸諫,孫權都不聽。陸遜又要求當面見孫權辯論這個事情,孫權不許他來。這樣君臣矛盾就激化了。245年,孫權更開始打擊太子一黨,殺的殺,關的關。陸遜的親戚子弟顧譚、顧承、姚信等都因為此時被流放,陸遜的朋友,太子太傅吾粲更因為多次與陸遜寫信,死在監獄中。孫權還經常派太監去責罵陸遜,陸遜最後氣死了。

對君主來說,立後嗣既是家事,又是國事,大約也是最討厭被人干涉的事情,尤其自己要做的不那麼理直氣壯的時候。孫權扶持魯王孫霸,最怕人踩尾巴,陸遜偏偏踩個沒完。估計孫權其實當時是更傾向孫霸的,又擔心陸遜這個態度,對孫霸日後不利,所以派人去罵他:你丫到底啥意思?把陸遜活活氣死了。

事實上到了250年,孫和跟孫霸的矛盾激化,孫權一怒之下,廢黜了孫和,殺了孫霸,反而便宜了孫亮……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三國話題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