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格律要求嚴格,是不是古體詩就隨心所欲,毫無限制?

會說話的鍋


先解釋清楚什麼是近體詩。

近體詩,指的是我國唐代所形成的律詩和絕詩(即絕句),以及排律。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對其句式、句數、字數、聲律、韻律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

古體詩,亦叫作:古詩、古風。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之所以稱為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

古體詩的產生較早,按照時期劃分,應該是形成於漢魏六朝。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一時期的文人詩、雜體詩等等。

古體詩的寫作形式比較自由,篇幅長短沒有一定的定數,少者僅二、三句,多者會長達數百句(如:《焦仲卿妻》〈即後人稱為:《孔雀東南飛》的是也〉)。

古體詩的每句字數也沒有一定的規定。或四、五言,或六、七言,或五、七言雜以三至十一言,依照其字數,可稱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體。其中以五言、七言的詩體較為常見。所以,又叫作:五古、七古。

古體詩多是使用口頭語言,不講究對仗。其押韻的範圍較寬鬆,也比較自由,平仄韻均可使用,既可以句句押韻,一韻到底,也可以間隔換韻。

如: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觀滄海》一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中押韻:海、峙、起、裡、志:之部;茂:幽部。之幽合韻。

又如:《孔雀東南飛》一詩中,詩歌長達數百句,其押韻也有近百,並多為合韻。

這個就是古體詩的有關問題。

附:五言詩和七言詩均產生於漢朝。五言詩起源於西漢的民謠,七言詩最早的是《柏梁臺詩》。

至近體詩形成以後,唐代及後人也仍然有按照古體詩的寫作方法寫詩的,即:不講究平仄和對仗,這種詩應該稱為古體詩。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目前有些人對此問題弄不明白,以為唐代的詩都是近體詩,指責其不押韻等等,弄清楚兩種詩體的區別就清楚了。

所以,現代詩人作詩時,最好在題目下注明(比如:七律、七絕等),有心人可以看一下,毛澤東主席的詩詞,均有註明的…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先看看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

1、時間不同。以唐朝為界限,唐朝以前的詩歌為古體詩,唐朝之後,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所以,唐朝以後多為近體詩。

2、在句法上不同,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3、在用韻上不同。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也就是說可以在一首中換韻。而近體詩每首隻可以用一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可以換韻。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而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4、在平仄方面不同。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在律詩中,第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絕好的對聯。


張繼勞


問題:近體詩格律要求嚴格,是不是古體詩就隨心所欲,毫無限制?


前言

相對近體詩來說,古體詩類似於古人的自由詩。雖然古體詩不必考慮對仗、黏連等規則的束縛,押韻也可以押鄰韻,不必使用律句,所以要簡單的多。

但古體詩也有自己的規則,如果不懂的話,做出來的“詩”依然是外行的作品。

一、絕句的押韻

絕句有近體絕句,有古體絕句,近體絕句就不說了,古體絕句要注意一個問題是絕對不能出現的。就是2、4句的平韻和仄韻不可混用。

1、例如這兩首五絕:

《尋隱者不遇》[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詩押仄韻:去、處。

《靜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押平韻:霜、鄉。

2、又如七絕:

《洛橋晚望 》唐朝 孟郊 (仄韻)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這首也押仄韻:絕、雪。

《遊洞庭五首之一》李白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這首押平韻:飛、衣。

3、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古絕句的第一句押韻要求不太嚴。但是2、4句的押韻要注意:要麼是平韻、要麼是仄韻。絕對不要出現下面這種情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耳邊鐘磬【響】。

霜、平韻;響,仄韻。不可混用

2)第三句是白腳,一般與韻腳的平仄相反

例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嬋【娟】,低頭思故鄉。

娟,平聲的白腳;鄉,仄韻。也要注意避免。

二、四句或八句換韻的古體詩

絕句只要四句,所以絕句是不能換韻的。但是八句的詩就有不少換韻的了。例如王勃的《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前四句押仄韻,後四句押平韻。從押韻上來說,可以看作兩個絕句的組合,每一組也按照絕句押韻的兩個規則。

1、每一組中,2、4句平仄韻不可混用

例如第一組:渚、舞、雨。

第二組:悠、秋、流

注:四句一組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般以押韻較多,例如這首詩)

2、單數句如果是白腳,一般與韻腳平仄相反

這種情況在南北朝齊梁時期,沈約等人開始研究四聲八病以後,基本就見不到了。不過在齊梁以前,還是挺常見的。例如《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這首詩前八句一組韻,後八句一組韻。齊梁以後,單數句如果不押韻的話,一般與韻腳的平仄相反。但是齊梁以前比較常見。這種現象,在唐朝的文獻《文鏡秘府論》中有專門講到: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 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或雲: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
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下句有雲“鬱鬱園中柳”也。)

三、兩句或三句換韻的古體詩

古體詩有兩句一押韻的,有三句一押韻的,有句句押韻的,各有不用。

1、兩句一換韻的押韻方式

兩句就換韻的,兩句都要押韻。

例如岑參 (唐)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換韻用...隔開: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兩句一組的,每句都押韻:【折、雪】;【來、開】;【冰、凝】;【客、笛】;【門、翻】。

四句一組的,2、4必須押韻,1可以押韻可以不押韻(押韻居多),3不押韻且白腳與韻腳大多數平仄相反。

例如,第五句開始的這一組是入聲韻:【幕、薄、著】,第三句不押韻,但是白腳:控,與韻腳都是仄聲(但是不同聲,控是去聲,韻腳是入聲);最四句是去聲韻:【去、路、處】,這裡的白腳:君,和韻腳的平仄就相反了。

2、句句押韻的,只有韻腳,沒有白腳

岑參 (唐)的《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前兩句押韻,後面三句一換韻,句句押韻: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句句押韻的詩,有的換韻:例如上面岑參這首;有的不換韻:例如下面曹丕的這首《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結束語

古體詩的押韻,絕句好理解,長篇的古體略微複雜些。


平時我們作詩的時候,至少要明白古絕句如何押韻。否則也不能說懂得作詩,當然也不能簡單地把古體詩當作毫無束縛的自由詩來看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替、對、粘、韻”是近體詩與古體詩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簡稱為“替”。句中“一三五不論”,是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詩界“前寬後嚴,仄寬平嚴”的變格潛規則下的寬格平仄,否則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用字組句原理,統稱為“失替”。

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反,簡稱為“對”,否則視為“失對”。

上下句為一聯,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雙數位置平仄相同,簡稱為“粘”,否則視為“失粘”。

首句或雙數句末為韻尾相同的平聲字,且在同一首詩內不可換韻,簡稱為“韻”,否則視為“出韻”。

符合“替、對、粘、韻”者為近體詩,“失替、失對、失粘、出韻”者為古體詩。

“替、對、粘、韻”是律絕和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基本平仄押韻規則,“二四六分明”必須嚴格遵守,這是有馬蹄韻與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整理歸納眾多格律詩例提出“平仄竿”格律詩正格平仄截句法等堅實理論基礎的,否則就是古體詩了。

古體詩本無嚴格的平仄押韻規則,可使用非對仗重複用字,押韻可平可仄,可用“鄰韻”(韻尾相近的古韻字),同一首詩內也可換韻。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古體詩不勝枚舉。例如張若虛“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崔顥的《黃鶴樓》、詩仙的《靜夜思》、詩聖的《復愁十二首》其三、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之渙的《涼州詞》。是古聖先賢們不會寫近體詩嗎?不是!古體詩本來就不用講究近體詩的平仄押韻規則。例如失替的“孤平拗救體”、“鯉魚翻波”,失對的“偷春體”,失粘的“折腰體”,出韻的“孤雁出(入)群”……都是古體詩的翻版。要不,還有近體詩與古體詩等體裁分類的必要嗎?


格律常識分享


近體詩格律要求嚴格,是不是古體詩就可以隨心所欲,毫無限制?

相對近體詩來說,古體詩類似於古人的自由詩。雖然古體詩不必考慮對仗、黏連等規則的束縛,押韻也可以押鄰韻,不必使用律句,所以要簡單的多。

但古體詩也有自己的規則,並不是可以隨心所欲,任意亂寫。如果不懂的話,做出來的“詩”依然是外行的作品。

因此,無論寫哪種題材的作品,都要為表現主題服務,表意為先,主要看內容,其次才是形式,不能簡單地把古體詩當作毫無束縛的自由詩來看待。


楊詠侖


詩,是聚集凝聚的精華……它包括:語言,思想,境界,意境,審美,塑美……

所以當詩形成的時候,已經是形成了一個高度的文化思想形式!這個形式就像金屬裡面的黃金……

是不是詩?只要大家一品讀?馬上就明白了這是不是詩?是不是好詩?

我不相信古代沒有散文詩?表達形式千變萬化……

詩~像心一樣自由……心真的可以飛翔……心飛起來才可以寫詩……寫詩的心需要高遠……

需要陶醉……需要唯美……更需要:愛!!

我們為什麼寫詩?那是因為我們愛這個世界……我們熱愛生活……我們熱愛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我們熱愛我們眼前流逝的一切……

我們自己的心把以上所有都包裝起來……

希望大家都來審美!都來寫詩!品讀詩……

《海洋之音》


用戶9635879133446


誠如“返璞歸真”成語所云,無有古體詩之“璞”,何來近體詩之“真”?此處須要剔除虛無荒誕之“詩意”一說。詩若無意,你我寫詩讀詩又作甚?

恰恰因為,源自“古體”的詩貴哲理思辨、詩美藏情含趣、詩妙平仄格律,方才孕育了詩詞歌賦巧奪天工。

以為古體詩隨心所欲,以為近體詩僵化逼仄,不免輕薄,也不免搞笑。


聞魯生


寫古體詩:

第一、要有意境。

第二、要有押韻。

第三、生動、形象、傳神。

第四、文筆流暢,語句優美。

古體詩總體來說,以情為主,境為客、情景交融。


暢言1298


古體詩在每句字數上要求比較一致,句尾音押韻。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越來越規範了,出現了近體詩。對近體詩仄平韻律、句尾押韻、有關部分的文字對仗等方面,要求更嚴格更規範了。


五侃六哇


在頭條上有這個水平的不用去限制。沒這個水平的怎去限制。

頭條沒限制上頭條,水平沒限制水平,怎麼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