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飲食習慣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曾提到古代人們常食用的五菜:葵、韭、藿、薤、蔥,今天除了韭和蔥外,其他三種好像都不再食用了。這是說蔬菜,那麼肉食呢,好像正相反,不但古代吃的,我們今天還在吃,而且古代不吃的,我們今天也吃上了。但是,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群,吃肉食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詩詞大會某一期一個很有趣的題目,就涉及到了這個問題。題目是這樣的: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蔬菜

下列哪項最適合用來形容“吃貨”?

A、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B、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C、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當然,題目很簡單,答案是C也無異議。然而點評嘉賓蒙曼老師卻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李白寫的是“烹羊宰牛且為樂”,他為什麼不說“烹豬宰雞且為樂”?也許你會認為這是老師在開玩笑,但是聽完老師的講解後,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這裡面學問這麼多。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中國詩詞大會

蒙曼老師說,這個問題在古代是一個重要話題,因為在唐代的時候,豬的地位是很低的。一直到宋朝蘇東坡的時候,豬的地位還是很低。而雞更可憐,雞肉在唐朝連肉都不算。蒙曼老師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說,唐朝政府反腐敗,唐太宗的時候規定:御使出朝的時候,公務接待不能上肉。而當時有一個叫馬周的御史,在一次出朝的時候吃了肉,結果被人舉報了。於是唐太宗親自過問此事。他拿過案卷一看,原來馬周吃了一隻雞。這時唐太宗就講了,吃雞怎麼能算吃肉呢?既然吃雞不算吃肉,馬周自然就沒有違反制度,當然也就沒事了。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中國詩詞大會

蒙曼老師還提到了蘇東坡的時候,豬的地位依舊很低。那麼這當然與“東坡肉”有關了。“東坡肉”最早是蘇東坡在黃州製作的,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蘇東坡被貶黃州,生活很拮据,怎麼會有錢吃肉呢?你看他在《食豬肉》詩中提到了:價錢賤的如糞土,富貴人家不屑於吃它,貧窮的老百姓又不會吃,因此就便宜了我老蘇了。所以說在蘇東坡之前,因為豬的地位很低,人們很少吃豬肉。也許就是因為“東坡肉”,才使豬肉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吧。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東坡肉

中國古代對於飲食等級是有嚴格規定的。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的飲食禮政已經相當完備了。從餚饌品類烹飪品位,從進食方式到筵席宴饗等等,都對等級之別有著嚴格規定。比如周代盛行的青銅飲食器具——鼎就是衡量社會身份等級的標誌物,制度規定:國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而在具體的食物方面,《國語 楚語下》中有記載: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是“烹羊宰牛且為樂”,聽老師一講恍然大悟

三牲

也就是說,最初豬肉的地位並不低,它屬於天子食用的三牲之一,那麼為什麼到了唐朝它的地位下降了呢?有一種觀點認為,自西晉滅亡以後,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經過300多年的戰亂,隋朝短暫統一後,政權歸於李唐。李唐家族雖然是漢人,但早已嚴重胡化,將牛羊肉作為主要肉食。皇族如此,吃得起肉的貴族、官僚們也是如此。所以豬肉地位嚴重下降。由於根深蒂固的飲食禮儀制度,皇族的飲食自然是高貴的。所以,李白在這裡寫“烹羊宰牛且為樂”,因為這是高貴飲食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