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5200字,閱讀約需7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喜歡我,請點擊“關注”按鈕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前幾日到南京參加同學會。女生聚在一起,最大的主題就是聊娃,吐槽帶娃的各種苦逼經歷。還有更苦逼的,沒來參加聚會,因為要看娃寫作業。

我猛然發現,全中國,不管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也不管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更不管你家長是佛系的還是打雞血的,人到中年,都無一例外的要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首要考慮的位置。從選學區房、陪讀,到上輔導班、陪孩子寫作業。

最讓人吐槽的就是陪娃寫作業。因為這樣的一幕每天都要上演,還必須得是主演,或血脈噴張,或唾沫橫飛。

有同學問我,你怎麼管孩子作業的?我說,我已經很久不管兒子學校作業了。但是自從我不管之後,他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成績並未下滑,反而多出很多時間看課外書。兒子也沒上奧數這些輔導班,我只關注他的中文閱讀和英文閱讀。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天天群裡發作業答案,叮囑家長檢查”,這樣真的好嗎?

把孩子的班級微信群置頂,這應該是很多家長微信的操作style。每天家長下班的時候,各科老師的作業內容、答案、要求等等,就會陸續發送到班級群裡。家長們一天最硝煙瀰漫的戰鬥,才剛剛開始。

我明白,老師希望家長關注孩子作業,是為了保持家校互動。讓家長知道孩子學習的薄弱環節在哪裡,能夠幫助學校共同促進孩子的學習成績。可是,這樣做,真的有利於孩子和家長嗎?

兒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舉家搬遷到長沙。因為學習環境、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也曾陪兒子寫過一學期的作業。兒子還比較聽話,成績不錯,一學期也算是順利過渡了。但是過程,我卻深感苦惱。

以前不看孩子寫作業,他搞不懂的過來問一下,我會很有成就感的給他耐心解答。可一旦全程盯作業,發現他這裡有點小粗心,那裡有點小錯誤,做作業的節奏還特別慢,心裡就很是不淡定。就算是給他講題目,也是帶著情緒的。

因為摳了細節,所以在他做完作業以後,我要糾錯,他要訂正。一來二去,就需要很多時間。陪孩子寫作業還有一點不好,孩子會認為作業是為媽媽做的,為老師做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問題,效率自然就不高。拖拖拉拉一晚上,我經常發現,整個作業全部搞完都快10點了,該睡覺了。孩子連暢快玩一下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看什麼課外書,培養閱讀習慣了。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事後我反思,不論我多麼能理解孩子、育兒理念武裝得多麼強大,只要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盯著孩子的錯誤,我都不可能很淡定。

我在想小的時候,家校互聯遠沒有現在那麼通暢,老師在學校佈置什麼作業,只能靠孩子自己記下來。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老師也沒辦法一個語音留言就把情況反饋給家長。但是,這好像也並沒有影響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當下中國那麼多的精英,不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嗎?

而現在,每日每日的檢查、督促,到底是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是助長了家長的焦慮心理?老子的《道德經》裡談到治國理念:無為而治。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太平盛世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下成就的。“無為“並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不要妄為。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為,不橫加干涉,違背自然規律。一個家庭的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不成熟的個體。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如果每一個錯誤都要被老師和家長不斷放大、強化,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一個又一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夠建立足夠的自信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批駁。

當父母把每一天的作業都以100分的結果呈現在老師的面前,能給孩子帶來榮譽感嗎?還是矇蔽了老師的眼睛,忽略了孩子學習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呢?我想,這不僅矇蔽了老師,也矇蔽了孩子。好的結果,不會讓孩子反思:我還有哪些問題搞不懂,需要再仔細梳理一下。也許,作業本上的幾個大“×”,會讓孩子更警醒,印象深刻。

看著孩子被如此緊密的家校互通牢牢掌控,我甚至有點慶幸自己小時候的自由。很多童年美好的回憶,都來自於那些自由的空間。孩子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在這個空間和時間裡,他一定有自己不斷試錯、不斷進步的能力。而我們家長更需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成長的方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代替、干涉他們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環節。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對比美國小學生課後作業:壓力之下,“十項全能”只是傳說

陪孩子寫了一學期作業後,我開始意識到這不是個好的陪伴方式,於孩子不利、於己不利。但真正讓孩子在觀念上改變,讓我找到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在我帶兒子去美國遊學期間。

當下國內很多信息提到西方教育時,總會試圖驗證一個“道理”:教育在哪裡都不是快樂的代名詞。他們會說,國外精英家庭打造一個孩子,同樣是重金投入,孩子要“十項全能”。

在美國,我是看到很多孩子高中以後的課業壓力很大。不光是學校的學習,課業以外的技能或特長也有諸多要求。私立學校的要求比公立學校還要高。但是,小學階段,甚至初中階段,美國寶媽真的沒有中國寶媽這麼焦慮,在孩子的課業學習上耗費如此大的精力。

在美國,小學三年級以前是幾乎沒有課後作業的。兒子在美國讀小學四年級,開始有一些課後作業。但是作業量僅限於幾張紙,一張紙上幾道題。語法題、數學題都非常簡單,不繞彎子、也不考驗腦回路。基本上半個小時就可以搞定。有的時候,會額外有一些projecet作業,但那些更強調的是動手能力和外部知識的獲取能力。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美國四年級小學生作業

我常常和一些華人朋友聊天,她們會感慨現在中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感覺來到美國錯失了很多發展機遇。但是聊到為什麼不回國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子女的教育。她們接受不了“填鴨式”的教育,也接受不了無窮無盡的作業,更不想錯過國外更為優質的大學教育。

仔細想來,不論是《虎媽戰歌》裡的蔡美兒,還是我接觸到的這些海外生活的同學、同事、朋友,她們在聊起孩子時,都沒有迴避華人一貫的育兒風格。東亞民族重視子女教育,是一直以來的傳統。但是再仔細聽聽他們聊的內容,你有聽過美國孩子在小學階段不停的刷“奧數題”嗎?你有聽過孩子抱怨學校老師留的作業太多嗎?你有聽過美國學校老師天天在家長群裡發作業標準答案,讓家長盯著孩子寫作業嗎?

沒有,都沒有。在美國,學校的老師更強調的是閱讀。老師會要求學生定期寫讀書報告,傳記、動物故事、科幻小說、推理小說、歷史……讀什麼書都可以,全憑孩子興趣。在學校,圖書館成了必修課,表達能力是每一個孩子的必備素質。美國學校對於閱讀的重視,就像中國學校對於數學計算速度訓練的重視程度一樣。

至於美國的家庭教育,則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上。我們經常看到的畫風是,誰家的孩子棒球贏了什麼比賽,誰家的孩子參加科學競賽獲得了什麼獎。各種球類、游泳、小提琴、鋼琴、芭蕾舞、繪畫、棋類、機器人、童子軍……興趣愛好,五花八門。學校、圖書館、社區、培訓機構,也會提供各種資源、平臺支持孩子們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些才是佔據孩子們最多精力的事情。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朋友的兒子

反觀國內,培養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越到高年級,越顯得艱難和雞肋。很多孩子,小時候也學過很多才藝。到了小學階段就開始一項一項的砍,到最後,只剩下學校課程和校外應試補習班。不砍不行啊,光盯一個作業,時間都所剩無幾了,升學壓力又那麼大,哪裡還有時間上興趣班呢?如果非要培養一兩個興趣愛好的,那一定是壓了又壓,擠了又擠,逼迫孩子、為難家長,換來的的時間。至於是不是真的有興趣,就不得而知了。

每天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校課程上,一個作業就耗費這麼多大好時光,太可惜了!我一定不能讓孩子認為學習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此了。這是我在美國遊學期間,最大的感觸。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分清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在美國,還有一個特殊的經歷對我和兒子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讓我明白了“界限”的概念。

兒子去美國讀書,在國內是辦了休學。他非常清楚,回來以後要參加國內期末考試,得跟上國內的學習進度。所以,在美國讀書期間,兒子不僅要學習美國的課程,還得兼顧到國內學習的課程。

我曾在《帶著兒子去遊學——中美課業如何兼顧》一文中詳細描述了在美期間,我和兒子是如何計劃學習進度、如何從我教兒子學到兒子自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於學習,我有幾點特別深刻的體會:

1、 當一個人目標清晰以後,做事的效率一定會提高。孩子也是一樣。

2、 不按學校的進度走,更加有的放矢的學習。孩子爆發出來的學習力比我想象的還要強,這一點連他自己之前也沒有意識到。

3、分清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我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當我一直盯著孩子做作業,總是糾結於作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時,實際上我已經越界了。我在剝奪孩子獨立思考、自我糾錯的機會。我自以為幫助了他訂正錯誤,實際上我有可能是耽誤了他的時間,降低了他的學習效率。

當我不再盯著孩子學習時,只要他目標清晰,他學習的能力和效率都會爆發出巨大的潛能。看到學習能力進步神速的兒子,我時常感慨:這就是幾個月前做作業還特別磨嘰的兒子呀。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我開始清晰,陪伴孩子成長,我該做的是什麼。我該做的是:如何讓孩子目標更清晰、如果讓孩子更自信,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而這些都離不開一點,就是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教人未見益趣,必不樂學。興趣是一種行為動機。讓孩子更好的學習,一定要產生學習的興趣。

我認可美國教育中重視閱讀的理念。我相信,閱讀可以強化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我相信,書中那麼多有趣的故事、那麼多新奇的知識、那麼多美妙的文字,一定可以吸引到孩子。我要引領他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於是,回國之後,我開始把關注點放到兒子的課外閱讀上。為了營造良好的閱讀、分享氛圍,我也開始讀書,並在一些平臺上寫書稿。我讀到什麼好的文字,寫了什麼文章,只要覺得兒子能受用,都會與他一起分享。

不僅靠我,我還藉助專家的力量。針對兒子以前不太讀文學書的問題,我在少年得到上購買了《百部世界名著導讀課》。每天早上刷牙、洗臉、吃早餐的時候,他就聽書。專家的解讀,生動而有趣。專家的知識量也比我大得多。在這樣的引導下,兒子果真開始主動翻閱家中書架上的文學書了。當他聽完了《悲慘世界》後,他竟然看起了《悲慘世界》的原版書。

現在,每天中午1小時中文閱讀,晚上做完作業後1小時英文閱讀,已經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每個週五晚上,他可以不做任何作業。但是我會專門留出一段時間,聽聽他的讀書分享。他說,我聽。我向他學習,提出我的疑問,表達我的認可,他很有成就感。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閱讀的興趣和量上來了,做作業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現在五年級,他基本上每天晚飯前,就可以把作業做完。很久了,我沒有再關注兒子的學校作業。老師依舊不停的在班級群裡發作業,發標準答案,叮囑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但兒子已經完全知道:媽媽不再盯我的學校作業了,那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要為結果負責。

兒子有時也會因錯誤沒訂正、卷面不整潔被點名。一開始我還會暗地觀察他的糾正能力。後來發現,一切都很正常,也就不再關注了。隔段時間問問近況就好了。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並不總是打著雞血做作業的。有時候也會拖延、墨跡,事後又會苦惱自己不該浪費時間。面對這個問題,我依然是用“讀書”來解決的。

我從圖書館借來關於時間管理的書。書中會有大量通俗易懂的案例,幫助你找到解決問題的 方法。有那麼幾天,我發現兒子開始整理自己的房間,從書桌到書架,從抽屜到玩具箱,整理得乾乾淨淨。他還邀請我去參觀他的成果。直到週五分享時,我才知道是書中的案例告訴他:如果想讓自己變成一個思路清晰的人,最好首先給自己創造一個整潔的環境。

哈哈,真的是“書中自有妙招”、“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啊!無需我多言,孩子也能逐漸找到自我管理的好方法。而且孩子自己找到的解決辦法,自己通過努力達到的好結果,會讓他會更有成就感。

界限: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培養學習興趣才是家長的事

信息越來越通暢,學校和家庭的聯繫越來越便捷,可是家長和孩子卻越來越焦慮。為什麼?

我認為是每個角色的身份和職責發生了錯位。學校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家庭教育需要更關注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不是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如果在家中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完成學校課程教育,那麼家庭生活中,本該享受的親子天倫之樂、本該聚焦的人格成長教育就會成為空談。如果在孩子的眼中,學習的全部意義就在於考試、做作業,而這些都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學校的要求,那同樣是身份和職責定位不清晰。

兒童教育上常講,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改變,不是今天說了明天就能變的。孩子,也不是家長、老師每天耳提面命才能長大的。所以,讓錯誤的定位,錯誤的行為歸位到正確的角色中吧。我從不管孩子學校作業開始。你從哪裡開始呢?

我是 ,倆寶媽,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喜歡歷史、喜歡旅行。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從賣方研究寫行研報告到創建魔斯英語品牌開設30多家校區,再到跟寶爸寶媽們一起探索育兒心得,我一直在跟隨心的方向前行。

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也歡迎交流任何有關育兒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