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為何打挪威不打瑞典?

於無聲處34


在德國發動入侵波蘭的戰役後,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英法對德國宣戰之後,雙方並沒有立刻在西線大打出手,一直到了德國實行“曼施坦因”計劃,英法和德國才開始在西線正式交手。從德國佔領波蘭,一直到德國實施“曼施坦因”計劃,期間共經歷了7個月的時間。在這7個月的時間裡面,英法聯軍一直採取綏靖戰略,將戰爭主動權拱手讓給了德軍。



在法國戰役開始前,德國騰出手來攻打了北歐地區的丹麥和挪威,穩固了德國東部的戰略安全。德國攻佔挪威的行動有驚無險,雖然挪威的海軍和陸軍都十分的頑強,但是面對著裝備先進,作戰思想先進的德國軍隊,挪威軍隊和英法聯軍僅僅堅持了兩個月便被德軍完全佔領,德國攻佔挪威僅僅陣亡了一千多人。而且在德國攻佔挪威的時候,英法聯軍已經被德軍趕出了歐洲大陸,如果德國乘勝追擊進攻瑞典,肯定能夠取得出其不意的戰果。


然而希特勒卻意外的放過了瑞典,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軍隊都沒有直接進攻過瑞典。希特勒之所以放過瑞典,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瑞典不是一個弱國。雖然瑞典的人口只有數百萬,軍隊數量也比較有限,但是瑞典軍人的戰鬥意志頑強。瑞典人和芬蘭人十分的相似,二戰時期蘇聯曾經入侵過芬蘭,結果蘇聯軍隊被芬蘭游擊隊打的丟盔卸甲,如果不是蘇聯國力強大,蘇芬戰爭的勝利者肯定是芬蘭。

如果希特勒貿然進攻瑞典,很可能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將數十萬德軍困在瑞典土地上。第二個原因是瑞典是一箇中立國,不會給德國帶來威脅。瑞典是一個永久中立國,不管英法兩國如何拉攏,瑞典都不同意幫助他們攻打德國。同時不管希特勒怎麼拉攏,瑞典也不會出兵攻打英法。如果希特勒把瑞典逼急了,那麼瑞典肯定會投靠到英法的麾下,這種情況對德國來說肯定不利。

第三個原因是瑞典一直偏向德國,瑞典向德國大量出口自然資源,實際上已經變相的幫助德國。因為瑞典是中立國,瑞典出口的資源能夠安全的送到德國,假如德國攻佔了瑞典,不僅需要派兵保護瑞典,還需要防範盟軍的進攻。因為瑞典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整個二戰期間,瑞典都沒有被戰火侵擾。而且在二戰結束之後,瑞典也沒有受到任何清算。


軍武小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席捲北歐,丹麥和挪威都落入德國的口袋,芬蘭也算是德國的“半個盟友”。可能你也注意到了,德軍在北歐折騰,卻始終沒有踏進瑞典國土半步。

很多人納悶,希特勒要征服全世界,為何放著眼前的瑞典不動? 瑞典很強?

面積倒是很大,近45萬平方公里。可人口稀少,現在的瑞典人口也剛突破1000萬,更不要說七十多年前。

瑞典敢讓強大的德國過自己家門而不入,有自己的道理。

在十六世紀(1501--1600年)中葉,瑞典是個軍事強國,曾和沙俄掰腕子。1721年,瑞典敗給沙俄為首的三國聯盟(丹麥、波蘭)。這一次慘敗,讓瑞典意識到中立的重要性。因國勢衰弱,瑞典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成了列強的盤中餐。瑞典的大量地盤被割讓。

瑞典的國力已不允許再搞擴張,嚴守中立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瑞典的地緣環境比較特殊。往東是強大的沙俄,往南是強大的普魯士,往西南是強大的英國、法國。列強捉對廝殺時,瑞典夾在中間好不難受。有的國家拉攏瑞典站在自己這邊,和另一邊作對。瑞典很冷靜,說你們打你們的,我只圍觀,哪邊都不幫。

兩不得罪,這是瑞典的國策。第一次世界大戰,瑞典就對沙俄和德國說過:不要再找我,態度不變。

二戰爆發前,德國就想拉攏瑞典,說願意和瑞典簽訂互不侵犯的協議。這對瑞典這樣的中小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誘惑,就像美國對委內瑞拉保證不派一兵一卒……

瑞典不敢保證德國將來不會戰敗。萬一德國輸了,上“賊船”的瑞典就要給德國陪葬,這種傻事最好別做。同時,瑞典也對英國、法國的拉攏說不,萬一德國贏了呢?

不過,瑞典的中立是根據時局的變化而有所調整的。比如鄰居芬蘭,被蘇聯盯上了,瑞典就對芬蘭說:兄弟,老哥我有的,都給你。

瑞典全力支持芬蘭反蘇,國內的武器彈藥幾乎都送給芬蘭,還讓芬蘭在瑞典國內徵兵,錢財更是大把的送。瑞典這麼玩,把蘇聯氣個半死,說有你這麼保持中立的嗎?

瑞典也知道蘇聯的脾氣,絕不能踩蘇聯的紅線。芬蘭覺得瑞典太夠意思了,說不如你派兵過來一起打毛子吧。瑞典當場拒絕,說我已快得罪蘇聯了,我還要活著吃飯呢。

不但是芬蘭,英國想派兵借道瑞典援助芬蘭,也被瑞典拒絕。

瑞典這種表現,可不是隻給蘇聯、英國看的,他們還有一個觀眾,就是波羅的海南岸的德國。

瑞典並不是很怕蘇聯。兩點:一,瑞典和蘇聯之間在陸地上隔著芬蘭,蘇聯連芬蘭都吃不下,怎麼吃瑞典?二,蘇聯跨海進攻瑞典?似乎蘇聯還沒這個能力。

德國就不一樣的了,德國拿下丹麥、挪威,德軍就直接堵在瑞典的家門口。希特勒的脾氣,可能比蘇聯的那位還難伺候。

瑞典為了生存,在蘇、德之間,還是略偏向德國。德國進攻蘇聯,瑞典立刻送給德國一份大禮——德國的陸軍和空軍可借道瑞典,只不過德國軍艦不能在瑞典海域停留時間過長。

站在德國角度,瑞典的這種相對中立,與蘇聯、英國都保持距離,幫了自己大忙。德國還擔心瑞典反水,多次要求瑞典不要改變目前對德國相對有利的中立政策。

瑞典哪敢激怒德國?拍胸脯說沒問題。更重要的是,瑞典還向德國大量出口德軍急需的鐵礦石。到了瑞典在1944年看到德軍日暮窮途時,對德國的鐵礦石出口量還高達750萬噸。沒有瑞典的鐵礦石,還怎麼打仗?

圖-瑞典街頭

武力進攻瑞典?牛如希特勒,也不敢保證幾天之內能拿下來。如果打成了持久戰,對德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德國佔領北歐的挪威,就是要控制挪威的石油,以及通過挪威特殊的地理位置,來保障德國的本土安全。德軍向東進攻蘇聯,向西與英、美開戰,兩線出擊。瑞典正好頂在自己的頭上,而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向德國承諾,絕不威脅德國。瑞典同樣具備挪威之於德國所需要的條件,而瑞典既然能主動滿足德國的需求,那又何必再吞併瑞典呢。

另外,有意思的是,瑞典幫助芬蘭抗蘇,蘇聯還擔心瑞典全面向倒德國。蘇聯在與德國開戰前,就警告說絕不允許德國破壞瑞典的中立。

要說瑞典真會做人。瑞典還拒絕過英國,英國和美國和蘇聯一樣,反而低三下四的求瑞典保重中立。看到德國敗勢明顯時,瑞典開始踹掉德國,最終站到了蘇美英一邊。希特勒雖然惱火,但他此時已無能力再去進攻瑞典了。


地圖帝


如果希特勒先進攻瑞典,瑞典複雜山勢地貌,到處是防空溝塹,不利於德國的機械化縱深運動,光靠戈林的空軍的轟炸打擊和步兵的緩慢推進,閃擊戰失去了意義。希特勒也不希望將兵力投入到拉鋸戰,一是消耗過多的戰略資源,二是時間節點上容不得給盟軍的喘息之際。再者,瑞典早已掌握德國的飛機,火炮,坦克的短板,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製造針對德國的兵器應對。德國又十依賴瑞典的鐵礦砂一旦進攻瑞典,瑞典必將炸燬礦山,德國將失去原料,無疑斷了國內軍工企業的後路,沒有後續的軍備補充到前線,戰爭很難進行下去。所以,德國只能加強同瑞典的友好關係維繫親密的紐帶,攻打瑞典,等於自掘墳墓,希特勒不能不想到這一點。

瑞典的鐵礦砂運往德國,運輸船隊的整個航線都在挪威領海之內,春夏秋季天氣尚好的情況下運輸,在德國軍艦及潛艇的護航下倒也不出大的意外,一旦到了冬季,海面結冰,德國的運輸通道被堵死,只能將鐵礦砂改由鐵路運輸到挪威的港口,然後裝船沿挪威沿海運到德國,整個的運輸線都在挪威領海內,這就給盟軍的艦船及飛機轟炸創造了機會。

審時度勢,為了將戰爭繼續下去,搶在盟軍之前先發制人,希特勒反覆揣摩研究北歐的戰局形勢後,放慢了西線進攻的步伐,抽調大量兵力集結,開始實施代號為“威塞練習”,進攻佔領挪威,並將此重任交由在北歐作戰的福肯霍斯特將軍,由他實施對挪威的軍事佔領,以保證德國鐵礦砂運輸的暢通。

1940年4月9日凌晨5時20分,德國向挪威遞交了“最後通牒“,意在不要同德國發生正面戰爭,導致無謂人員的傷亡,接受德國的保護。由於挪威當局的屈從和部分將領的怕戰情緒直接影響了全民抵抗的決心,雖有少量軍隊頑強抗擊,最終寡不敵眾,很快,德國於5月份佔領了挪威,挪威徹底論陷。

佔領了挪威,德國的運輸船隊在海空軍的護航下,源源不斷將鐵礦砂運往德國,軍工企業有了原料,日夜開動生產線,將大量的飛機,坦克,火炮運往前線。

盟軍從戰爭開始,艦船和轟炸機對德國的運輸通道實施轟炸打擊,擊毀了數量眾多的運輸船隊,直接影響了德國軍工的產出。為此希勒特火冒三丈高,手拍桌子響,下令全力保障運輸通道的暢通,無奈,東西戰線過長,兵力有限,挪威的德軍海空軍疲於奔命,也難抵擋盟軍的潮水般的狂轟濫炸。



硯田劍影


瑞典北方鐵路交通史裡面有這一段:我們瑞典在二戰中確實是中立國,但我國有個不光彩的歷史事實是,瑞典在二戰期間,實際上與納粹德國走得很近,因為瑞典以為德國會贏得戰爭,於是偏向了軸心國陣營。1940年德國入侵佔領我們的鄰國挪威期間,我國同意德國借用瑞典北方的鐵路系統運兵到挪威。這是我國曆史上一件很恥辱的事:瑞典幫助了侵略軍佔領自己的鄰國…… 二戰初期德國直接向瑞典攤牌:“只有傾向於德國的中立,才是保證不被侵犯的唯一道路。”德國同意有條件地尊重瑞典的中立地位,條件之一就是瑞典不能削減對德國的鐵礦石出口。瑞典北方豐富的鐵礦,成了德國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之一。二戰期間,鐵礦石運輸船源源不斷地,從瑞典在波羅的海邊的港口城市律勒歐開向德國的漢堡港,然後煉成鋼鐵去餵養第三帝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怪獸。這就是為什麼丘吉爾連做夢都想在波羅的海航道上佈下水雷,這樣就可以切斷德國軍事工業性命攸關的瑞典鐵礦石供應線。直到德國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再度失利後,瑞典才終於決定,不再替德國運輸物資和士兵了。二戰時,瑞典的中立是偽裝的中立,其實質上是德國的盟友,有點類似瑞士在二戰中的角色。


始於虛無終於黑暗


在很多人的眼中,德國就如同是瘋子一般,居然挑起了二戰,讓無數國家因這場戰亂而飽受痛苦。但是,德國是不是真的瘋?這可不見得,因為他們還有理智的選擇一些國家來攻打,而不是隨意的看心情。就比如說瑞典,這個國家還是他們的鄰國,但是卻倖免於難,沒有被攻打。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瑞典屬於中立國家嗎?這當然不是主要原因,因為同樣屬於中立國家的挪威就是被德國攻打了的。這樣看來,不是所有的中立國,德國都能放過一馬。既然如此,那是什麼原因使得瑞典沒有被攻打呢?



原因一:瑞典雖然屬於中立國,但還是在幫著德國。這也是瑞典比較聰明的地方,它雖然保持中立的狀態,但並不是真的隔岸觀火。而是在德國有需要的時候,它伸出了援手。當年德國需要鐵礦石,瑞典就向它提供鐵礦石。也因此,德國覺得這個國家雖然是處於中立的地位,但是還是心向於他們。故而沒有必要自找麻煩,沒必要再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敵人。



原因二:瑞典誓死捍衛國家的決心強大。當年希特勒曾經試探過瑞典的伯爵,想了解如果真的入侵這個國家,他們會如何處理?結果伯爵向他表達出了誓死捍衛瑞典的決心,如若德國真的要入侵,那麼所有瑞典人都一定會堅決抵抗,絕對不可能像挪威那樣輕易成為戰敗國。就是因為看到了這樣的決心,希特勒覺得想要打敗瑞典會比較麻煩,因此才打消這個念頭。



原因三:瑞典軍事力量強。作為和德國比較相鄰的國家,其發展也是相當快速,軍事實力也是不弱。雖然和德國相比,差距還是有點大,但因為其地勢條件好,外加擁有幾十萬裝備精良的隊伍。所以瑞典對於德國來說,也算是一根難啃的骨頭,即使一旦開戰,德國勝率很高,但也會因此而付出一定的代價。可是這樣的代價對於德國來說並不划算,因為瑞典跟他們的關係並不算差,時不時的還會偏幫他們,從這個角度來說,兩國也算是朋友。既然這樣相安無事,那又何必要付出代價,破壞這樣的關係呢?

綜上幾點理由來看,德國並不需要攻打瑞典,這對德國來說並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江上孤舟


序幕

1940年二月初,一艘德國的補給船阿爾特馬克號進入英國皇家海軍的視野,它現在成為英國人關注的焦點。包括哥薩克人號驅逐艦的維安上校艦長在內的本土艦隊指揮官不時收到德國補給艦的方位報告。英國海軍不是閒著無聊,對一艘小小補給艦如此關注自然有它的原因。

1939年12月,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在南美海域和英國海軍決鬥中沉沒,這艘補給船與其有緊密的聯繫。每次德國戰艦偷襲完英國商船就會押解著一批英國水手轉移至補給艦,阿爾特馬克號補給艦不僅給在大洋上巡航作戰的德國鬼子提供作戰物資,還搖身一變成為監獄船。

船上那群勇敢的英國戰俘正在備受煎熬,他們下一個目的地也許是德國本土的集中營。一旦補給艦回到德國,俘虜的解救工作幾乎是無望,所以這項劫獄行動刻不容緩。此時監獄船上的戰俘已經多達300餘人,為了躲避英國艦隊的搜捕,德國人在海上隱蔽了兩個月左右進入挪威海域企圖尋機返回德國。

(阿爾特馬克號監獄船,後來它沉沒在日本橫濱)

行動開始

1940年2月13日,英國輕巡洋艦曙光女神號向第4驅逐艦隊派遣了大量的作戰人員。當晚10時許,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登上了哥薩克人號驅逐艦。他們可不是來操縱艦船和艦炮的,有人看見他們攜帶著刺刀,鋼盔和步槍,所有人武裝到了牙齒!艦隊中的另外4艘驅逐艦:錫克人號、努比亞人號、無畏號和伊凡霍號以及輕巡洋艦林仙號也整裝待發,旗艦指揮官維安上校宣佈執行一項搜索浮冰的任務。水手中猜疑紛紛,那隊搏鬥高手模樣的士兵更是讓艦員相信他們的目標正是那艘德國補給船。

午夜,艦隊離開英國港口進入北海,並且散開擴大搜索麵。

(指揮官維安上校,後升任上將)

(哥薩克人號驅逐艦)

挪威海軍的發現

2月14日晨開始,至少有三艘挪威海軍的魚雷艇攔截過阿爾特馬克號,但是登船的挪威海軍都沒有搜查船艙。德國人假意說要在港內停泊,一個挪威領航員上了補給艦。到了入夜時分,德國人再次被一條挪威驅逐艦攔下,這次挪威人要求搜查船艙,心虛的德國船長拒絕了要求。因此挪威海軍勒令德國船立刻離開卑爾根海域,挪威領航員也轉移到驅逐艦上。

目標出現

在奧斯陸的英國大使館立馬把這條消息通報給英國海軍部。維安上校的艦隊正在阿爾特馬克號以南不遠處,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立刻下令:找到它,解救我們的船員。德國船的預估位置也一併通報給維安上校。

尷尬的是艦隊中沒有人知道那條船的樣子,英國人只好在航行過程中對遇見的每一艘類似的船都進行了搜查。哥薩克人號攔截兩條船發現都不是。搜索區域北端的林仙號巡洋艦有了一個意外收穫:2月16日上午,林仙號發現一條可疑的船隻,沒等巡洋艦靠近去核查,那些驚慌失措的船員已經開始放下救生艇準備逃跑了。等巡洋艦靠近才發現這是一艘德國運鐵砂礦的貨船,而且已經被德國人自己鑿沉了。

幸運的是有兩架哈德遜巡邏機一大早就出發了,在中午一點鐘左右發現一艘船隻正在往南航行,飛行員辨認出船名正是那個傢伙。飛機立刻發報:發現敵船!維安上校收報以後立刻命令艦隊全速攔截。

(英國哈德遜巡邏機,發現德國人的行動中起了關鍵性作用)

攔截

在英國海軍戰士心急火燎地搜捕那艘該死的德國船的時候,倫敦政客們卻在內閣會議上爭吵。因為德國船身處挪威領海內,雖然有消息渠道顯示那批英國戰俘正在船上,但是隻有被確認以後才能被驅逐到公海上,在那裡英國海軍才能攔截。英國人不能在中立國挪威的境內進行軍事行動。14時,英國軍艦和德國船接觸隨即並肩航行,兩艘英國驅逐艦也趕過來。磨蹭到15時,德國人又打算溜進峽灣入口躲避。英國人發信號要求德國人進入公海,德國人沒有理會繼續航行。驅逐艦無畏號忍無可忍向德國人開了兩炮,結果都沒打中,其中一發還打到挪威海岸上。這時挪威的三條小艦艇趕緊跑來干涉,他們擋在英軍前面,德國船乘機逃跑進峽灣。

(今日挪威約星峽灣)

(驅逐艦正在攔截德國人)

肉搏戰

當天黃昏,哥薩克人號抵達峽灣入口,維安上校和挪威人進行了談判。英國人強調阿爾特馬克號上有英國俘虜,挪威人卻否認了這一點。上校只好把這個情況彙報給倫敦,老胖子丘吉爾親自下令:和挪威人一起把德國船送到卑爾根重新接受檢查,如果挪威人不願意就強行登上德國船,若挪威人強行干涉就開炮警告,但是挪威軍艦開火則在萬不得已時才能回擊。

22時哥薩克人號進入佈滿浮冰的約星峽灣同時通報挪威海軍與其配合,但是挪威人藉口自己的軍艦太小拒絕了。於是英國人決定自己幹了!

23時12分,哥薩克人號帶著3名軍官和30名水兵組成的登船隊靠近德國船。德國人企圖頑抗,他們打開探照燈干擾對方,還用自身撞擊驅逐艦。但被英國人避開了,最終英國人靠上了德國船的左舷。“登船隊員們,衝上去!”夜空裡迴盪起一陣激動人心的納爾遜時代的呼喊。彷彿迴歸了帆船時代的跳幫戰一樣,英國兵一個個跳到德國船甲板上。德國人措手不及,在這場肉搏戰中,4個人被擊斃,5人受傷,1人落水(被救起的時候已經凍死)。英國只有1人受傷。其餘德國人踩著浮冰逃到岸上。

(激動人心的一幕:英軍跳幫作戰迴歸了納爾遜時代的精神)

現在阿爾特馬克號被英國人全面控制,船隻擱淺在岸邊。英國人開始一個又一個艙室搜尋。終於在一個艙口打開以後“下面有英國人嗎?”黑暗中響起一陣歡呼:“是我們的海軍來了!”所有戰俘被轉移到哥薩克人號驅逐艦上,23時55分維安上校率領全艦隊返航。次日,世界各大報紙頭版刊登了這個新聞。

(德國人給死掉的船員送葬)

(德國人的事件紀念碑成了英國人的戰利品)

(被解救的英國戰俘)

(凱旋返航以後,受到英國民眾的歡迎)

尾聲

2月17日,哥薩克人號帶著戰俘回到英國港口,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凱旋歡迎。阿爾特馬克號事件讓許多歐洲中立國感覺到威脅,很多中立國處於進退兩難的境界。他們不想得罪英德雙方,挪威只是發了一個無關痛癢的外交照會。希特勒很不滿,這個事件促使他開始了入侵北歐作戰。在佔領了挪威以後,德寇在峽灣豎了一塊紀念碑用德文寫著:1940年2月16日在此地,阿爾特馬克號受到了英國海盜的襲擊。1944年挪威被解放時,英國傘兵繳獲了這塊雙面碑石。碑石的一面被送給已經升任上將的維安,另一面被保存在英國傘兵博物館。

哥薩克人號驅逐艦繼續奮戰在對抗德國法西斯的最前線,它在北海的一系列作戰讓德國人頭痛不已(英國人掌握著北海的優勢,德國海軍不足以對抗,陸上部隊在整個戰爭中受到英國海軍和特種部隊的襲擊,而且無法保持有效地補給支援)。之後又在地中海繼續戰鬥,終於在1941年10月的一次任務中被德國潛艇擊傷後搶救無效沉沒在直布羅陀海峽(哥薩克人號參加過圍殲俾斯麥號,救起一隻名叫奧斯卡的小貓覺得是祥瑞就養起來了,沒想到……)。參考資料:《大西洋之戰中的英國驅逐艦》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德國在二戰中是要統一歐洲的,如果希特勒拿下了蘇聯,佔領了英倫三島,那希特勒最終會吞下孤零零的瑞典的,那時整個歐洲大陸已經被德國佔領,瑞典的存在對德國就沒有意義了。

德國為什麼進攻挪威,是因為英國軍隊要進入挪威,意圖切斷瑞典對德國的鐵礦石供應,希特勒必須拿下挪威,解除後患。

而瑞典是中立國,又是德國鐵礦石的供應國,沒有穩定,大量的鐵礦石,希特勒就沒有飛機大炮,怎麼發動戰爭?

是瑞典的鐵礦石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助漲了德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瑞典就是德國的二戰幫兇,希特勒不是不對幫兇瑞典下手,只是還不是時候。

希特勒需要瑞典的鐵礦石,來完成統一歐洲的霸業,來支持德國對蘇聯和英國的戰爭,希特勒一旦結束對蘇聯和英國的戰爭,那瑞典就是歐洲大陸最後一個釘子戶了,瑞典在德國看來就顯得突兀,而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希特勒在歐洲最後的軍事行動,就是佔領瑞典,完成歐洲大陸統一。


松間山水畫


二戰時期,雖然挪威跟瑞典同為中立。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挪威軟柿子一個,好捏;瑞典是一個軍事強國,不好打。

瑞典:

瑞典在二戰前期就頻頻向德國示好!雖然是中立國,但是瑞典是略微偏向德國的中立國。德國是機械大國,其裝甲部隊的組建離不開鐵礦。而瑞典是德國鐵礦石主要來源地,二戰初期德國國內消耗的鐵礦砂大部分都來自瑞典,而瑞典向德國敞開式供應。

二戰瑞典FFVS22戰鬥機

瑞典的祖宗是維京人,維京海盜大家都知道吧,很強悍!瑞典在當時是北歐第一強國,不僅士兵素質高而且軍工科技發達。二戰爆發後瑞典軍隊就增編到了50萬規模,並且擁有坦克裝甲部隊、潛艇部隊以及空軍。除此之外瑞典的地形多山,不利於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而且瑞典在邊境部署重兵,德軍要想打瑞典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利於德國“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

二戰瑞典Strv m42坦克

挪威:

挪威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他的戰略價值。不僅臨近德國的鐵礦供應地,而且還能威脅到德國出海口,再加上綜合國力弱小,德國不欺負他就沒道理了!



二戰德國我們都知道,海軍弱於英國,前往大西洋的出海口基本上被英法海軍堵死。而挪威海域是德國唯一的出海口,佔領挪威後,德國的軍艦可以在空軍的保護下,前往大西洋。眾所周知挪威軟柿子一個,英法海軍可以在挪威海域部署水雷封鎖德軍大西洋出海口 ;同時英法海軍也可以威脅到德軍運輸來自瑞典鐵礦的航線。德軍想保護鐵礦運輸線、打通大西洋出海口就得先佔領挪威。



以上就是二戰德國為什麼打挪威不打瑞典的原因,如有不足歡迎下方評論補充。


鐵血戰史1927


二戰期間,除了水下的U型潛艇,所有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只要一出港口,就處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嚴密監視下,毫無隱蔽性和作戰的突然性可言。

為防止艦艇被封鎖在波羅的海,以免走北海時,水面艦艇全程處於英國皇家海軍的追殺當中,而佔領挪威,搶佔並打開出海口,最起碼水艦艇將處於德國空軍的有效保護之中。

挪威的諾爾斯克電氣化工廠,是世界上生產重水的主要企業,年產重水1萬磅以上,而重水是製造原子彈不可缺少的原料,1940年德國進行了核分裂的研究試驗,而佔領挪威的重水廠能加速德國原子裂變的試驗進程。

當年,英美援助蘇聯的戰爭物資,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出發,經冰島、英國再到蘇聯北部的摩爾曼斯克港,而德國佔領挪威以後,部分航線將處於德空軍的作戰半徑內,就能攻擊運輸船隻和軍艦,顯然要比德國海軍派水面艦艇和潛艇攔截要划算得多。


此外,佔領挪威以後,英國北方重要的軍事港口斯卡帕灣和英國東部的所有海港都處於德國空軍遠程轟炸機的轟炸半徑內。

以上原因,促使德國最高統帥部決定軍事佔領挪威,於是,1940年4月9日,人類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挪威登陸戰役打響,至6月22日,歷時2月有餘的戰役結束,德國實現了對挪威的軍事佔領。

瑞典,地處斯堪的維納亞半島,東邊為波羅的海,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及卡特加特海峽,是北歐最大的國家。

屬於國際社會承認的永久性中立國,以盛產鐵礦石聞名,歷史上就與德國關係較好,其鐵礦石最大的外銷國就是德國,因此兩國有著良好的經貿合作關係,資源缺乏的德國對瑞典的鐵礦石非常依賴,有力地保證了30年代開始德國軍工工業的發展。

瑞典保持中立,同時保有較為強大的軍隊,特別是不打瑞典,就能保證瑞典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輸入德國,由於瑞典保持中立,英美也不便干涉,即便戰爭期間,瑞典的鐵礦石也能照常進口。


所以德國在軍事上沒有必要冒險佔領瑞典,最關鍵的是瑞典非常願意繼續和德國保持鐵礦石的交易,每年從瑞典進口的鐵礦石佔到了魯爾工業區生產量三分之一強,瑞典的鐵礦石對德國至關重要,沒有瑞典的鐵礦石,也就沒有了德國國防軍強大的裝甲部隊。

況且,二戰期間,瑞典是偏向德國的,通過外交途徑向德國提供英國的動向,幫助德國採購戰爭所需的其它戰略物資,這是德國所迫切需要的,德國絕對不會傻冒到打事實上自己的盟友。



國平軍史


德國進攻挪威是英、法同盟國妄圖先期佔領挪威北部,切斷德國的瑞典鐵礦石供應,封鎖德國海上交通線的反制措施。打瑞典?希特勒腦袋燒包了才會如此舉動。



1939年9月,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認為挪威的中立不符合英國的利益,他指出雖英國海軍強大,但未能阻止德國商船利用中立海區從納爾維克運輸鐵礦石,要求英政府允許在挪威海域佈設水雷。

12月16日丘吉爾更提交一份報告,建議佔領維爾納克和卑爾根“在形式上違反國際法,只要不同時引起任何不人道行為,……以國聯的名義,我們有權也有義務暫時讓那些法律失效。當我們為了小國的權利和自由而戰時,它不應桎梏我們施展手腳。”

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後,英、法圖謀以支援芬蘭抵抗蘇聯的名義在挪威北部維爾納克和芬蘭佩特薩莫(現屬俄羅斯)登陸,奪取瑞典耶利瓦勒鐵礦場及挪威西海岸的港口和機場。



1940年2月16日“阿爾特馬克”事件,英國驅逐艦破壞挪威的中立,進入挪威海域,強行救出船上英國俘虜,抓捕德國船員。

2月21日法國總理達拉第力主以“阿爾特馬克”事件為藉口,突擊佔領挪威所有港口。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挪威、瑞典協商,要求兩國同意讓英、法軍進入該國領土。

3月12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3月20日在挪威特隆赫姆、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維爾納克登陸。3月28日同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倫敦舉行,決定4月5日(後改為8日)在挪威領海佈雷,第一批登陸英法軍攻佔維爾納克後,沿鐵路向瑞典進軍,同時在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特隆赫姆登陸,阻止德軍干涉。



而希特勒呢?從波蘭戰役後,他的關注點是西線對法國的戰爭!因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代表的德陸軍將領們的反對和天氣原因,到1940年1月20日他被迫推遲進攻時間12次之多。挪威和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保持完全中立地位有益於德國,擴大戰區不是希特勒的選擇,這也是他對蘇芬戰爭持中立態度,反對英、法武裝干涉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