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我們經常看到地鐵的官方微博會公佈上一日的客運量或者某個階段的日均客運量,但這個客運量是如何得出又意味著什麼?公佈有600萬客流量是否代表有600萬個人乘坐了地鐵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地鐵客流量的計算。

1.常見的客流統計

先說一下日常地鐵的客流統計,一般統計三個數據:進站客流、出站客流、換乘客流。而有這三個數據累加統計的有三個量:客運量、集散量、乘降量,統計週期一般多以日為單位。一般地鐵對外發布的客運量是進站客流與換乘客流之和得出,不再累加出站客流;而集散量則為進站客流加出站客流,乘降量為進站客流、出站客流、換乘客流的總合。

2.車站、線路、線網的日客運量計算

1)非換乘站日客運量

即本站的日進站客流總數,車站的日進站客流包括閘機進站數加上邊門進站數(使用紙票進站或使用符合免費乘車條件證件進站),一般由於邊門進站數一般較少,現在的各個地鐵一般不再累加此項數據,直接採用SC系統內的日進閘機驗票次數作為進站客流,該數據即為該非換乘站的日客運量。

2)換乘客流

乘客在整個坐車的過程中換乘的次數都計入換乘客流。至於換乘客流,假設某站為A線與B線換乘站,則該站的換乘客流由兩部分組成,A線換B線客流加B線換A線客流,三線換乘站同理。值得注意的是此換乘客流的計算只統計站內換乘,及無障礙換乘;出站後的有障礙換乘(例如三號線與APM線的換乘)不計入換客流。

  • 關於換乘客流的計算:
    換乘客流的計算不像進站客流那樣,由機器數據直接得出,換乘客流都有計算模型的,最開始使用的有
    最短路徑法最少換乘次數法
    所謂的最短路徑法,通俗點解釋就是,假設一名乘客從某線的A站進站,從另一條線的B站出站,那根據模型默認該名乘客按最短路徑乘坐地鐵,期間乘坐時間是最短,但中途可能經過三、四個換乘站。最短路徑的實現是用迪傑斯特拉算法實現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百度一下了解。
    所謂的最少換乘次數法,通俗點解釋就是,假設一名乘客從某線的A站進站,從另一條線的B站出站,那根據模型默認該名乘客按最少換乘次數的路徑來乘坐地鐵,可能期間只換乘一次,但比最短路徑多坐了半小時的地鐵。
    當然前面的兩種模型在地鐵只有較少線路還未形成線網時數據比較準確,有一定的參考使用價值,但乘客畢竟是活的,尤其是當地鐵的線網越來越大,同樣一個目的站,換乘方式可能千奇百怪,有多種選擇,再使用這兩種單一的模型就顯得十分不合理,比如使用最短路徑法就會出現多次換乘(可能超過3次)的情況,與乘客實際出行的路徑出入很大。現在,一般採用的是比較科學的綜合清分模型,例如廣州地鐵,就是通過對OD站點間多條有效路徑分配比例(第一個比例)和每條路徑中各線路的分配比例(第二個比例)綜合得出各線路的清分權重,以此來計算換乘客流,而這兩個比例的選擇是通過大量的採樣得出的。

3)換乘站日客運量

假設某站為A線與B線換乘站,則該站的客運量為A線所轄日進站客流總數加 B線所轄日進站客流總數再加換乘客流。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一般換乘站包括AFC、信號等各類設備都分線路進行管轄。例如廣州地鐵客村站作為三、八號線的換乘站,其A/D、B/C口下來的進站客流多數通過的是八號線的進閘機計為八號線的客流,每日約6萬左右;而北端站廳中部羊城通客服中心位置對應的四臺進閘機客流才計為三號線客流,每日僅有幾百人左右,所以目前三號線的實際客運量要比公佈的客運量多好幾萬。

4)單線日客運量

一條線路的日客運量等於線路所轄車站的總進站客流加上所有鄰線換乘本線總換乘客流。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例如要廣州地鐵1號線的客運量就等於1號線16個車站的進站客運量加上7個換乘站內其他線路換乘1號線的客運量。

5)線網總客運量

即每日地鐵官方微博發佈的客運量,即為線網所轄所有線路客運量的總合,由線網所有進站客流量與換乘量的總合計算得出。

經過上面的介紹,現在你再看看這些官方微博和新聞報道的客運量情況是不是有了更深入點的理解了呢。

廣州地鐵官方微博截圖: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上海地鐵總客流1034.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換乘達434萬人次(圖)_網易新聞中心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最後分享一下廣州地鐵客運量數據(2014年12月31日):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廣州地鐵客流排行榜: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與國內其他地鐵對比,大家感受下大廣州地鐵的溫暖和熱鬧:

地鐵客流量是如何計算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