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旅遊地理解說

導遊資格證持有者 旅遊領域創作者

雲南地形中,壩子佔有重要的地位,是雲南文化和經濟發展重要支撐點。下面是雲南主要壩子的面積排名

1、陸良壩子 771.99平方公里 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

2、昆明壩子 763.6平方公里 雲南省昆明市

3、蒙自壩子 544平方公里 雲南省紅河州蒙自縣

4、昭魯壩子 525平方公里 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魯甸縣

5、曲靖壩子 435.82平方公里 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

6、嵩明壩子 414.6平方公里 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1983年前歸曲靖管)

7、祥雲壩子 398.8平方公里 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

壩子的含義

壩子是山區或者丘陵地帶局部平原(直徑在10公里以下)的地方名稱。主要分佈於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壩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雲貴高原上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雲南省約有1100多個壩子,壩子的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壩子的形態和成因,大致分為:

(1)盆地壩;是地殼斷裂而陷落成的山間構造盆地,最初積水成湖,後淤積成平原,有的壩子裡的低窪處還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壩子有滇池,通海壩子有杞麓湖等。有的盆地壩是石灰岩長期受流水溶解和沖蝕而成的溶蝕盆地。這種盆地面積很小,盆地內積有較厚的紅色土,如貴州省境內的貴陽、遵義、安順等壩子。

(2)河谷壩:分佈在河流沿岸,多呈狹長狀,一般寬約幾公里,長可達幾十公里,為局部的河谷平原。如西雙版納地區的景洪壩、勐海壩等。

(3)山麓壩:位於高山的山麓,是由山麓沖積扇連結而成的山麓平原。如大理壩子、下關壩子等。

雲南省大部分地區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現有的研究表明,雲南山地與高原佔全省面積的94%左右,缺少大平原。但在山地、高原中,鑲嵌著很多相對平坦的山間小型盆地、小型河谷沖積平原、河谷階地、河漫灘和沖積扇、起伏較和緩的高原面和剝蝕面及其上的寬谷淺丘、較大的山谷等地貌類型,其面積不大,但數量很多。這些相對低平的小地貌類型,在雲南省俗稱“壩子”。據《雲南壩子研究》,雲南壩子的總面積僅約佔全省總面積的6.52%,但由於山地和高原的比重大,缺少大型平原,面積雖小但數量很多的各類壩子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雲南省缺少大平原的不足。尤其是面積較大的壩子,經過長期的利用與改造,均已成為省內各地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農業生產的基地,也成為人口集中、居民點和交通幹線密集的地區。壩子不論在雲南國民經濟發展歷史中,還是在今後的經濟建設中,均起著重要作用,其地位遠遠高於山地、高原等地貌形態。由於雲南的人口、耕地,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主要分佈和集中在壩子中,故壩子是雲南經濟發展的基礎,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意義重大。

雲南省的“壩子”是一種獨特的、亟待系統研究的地貌現象和自然地理現象。20世紀初葉以來,已有一些傑出的自然地理學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考察和研究。對雲南壩子的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但由於受當時的條件所限,研究成果不多,現在成果文獻已很難見到。當時曾依據壩子的形狀特徵與構造基礎對壩子進行過簡單分類,但目前已沒有人採用。1964年,為了全面瞭解作為農業基礎條件的壩子的基本情況和進行農業機械化區劃,陳永森、唐乃煥、楊川龍、裘祖蘇、王霞斐、蘇佩顏、楊明等人曾對壩子進行過系統研究。當時的研究以雲南省1:50 000地形圖為基礎,直接在l:50 000地形圖上勾畫了壩子,統計壩子數量,量算壩子面積,並對壩子進行了分類。當時提出了按壩子的海拔高度分類、按沉積物類型分類、按形態和成因分類三種粗略的分類方法。現在可見的並被廣泛運用的當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統計了面積大於等於lkm2的壩子數量。共計l 442個,面積24 465.39kin。,約佔雲南省總面積的6%;雖然由於當時1:50 000地形圖中有些圖為藍曬圖、分辨率低,以及對“壩子”的認識還不全面等原因,“1 442'’個壩子的數量統計並不全,但這是唯一的壩子統計數量,1964年以後“1 442'’個壩子和壩子佔雲南省總面積的“6%”這兩個數字已被廣泛採用。

(2)提出了按壩子的海拔高度分類、按沉積物類型分類、按形態和成因分類三種粗略的分類方法,此方法現在還在應用。

(3)對壩子的分佈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雲南壩子主要分佈在雲南高原面及斷陷平臺上,有東部多西部少,東部大壩子多、西部大壩子少的分佈規律。1964年以後,由於政治運動的緣故,壩子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停止了,此後對壩子的系統研究處於停滯狀態。1998年出版的《雲南省志·地理志》首次發表了196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

形成演化

動力因素

雲南的壩子包括多種小地貌類型,其成因較為複雜。但從地貌形成的營力(動力)來看,無外乎內營力和外營力兩大類動力因素。壩子是在一定地質歷史時期內,由地貌內外營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產物,但因各地的內外營力組合類型、強度及作用時間的差異,所形成的壩子各不相同,發展趨勢也不相似。除自然的地貌營力外,塑造壩子的另一個重要營力因素是人為地質作用。因人類對各類壩子的長期強度利用與改造,壩子的形態、結構較人類利用初期已有了較大、較快的變化,壩子的地貌發展趨勢也發生了變化。

1.壩子形成的內營力

內營力是壩子形成的主要動因。構造運動一般形成壩子的雛形,再由各種外營力對壩子雛形進行改造,最終形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壩子。雲南壩子形成與演化的內營力條件,主要是老構造運動的遺蹟(如斷裂、拗陷、斷層、向斜構造等,不少壩子是沿著這些構造的基礎發展演化的)和新構造運動中的地殼不等量抬升。新構造運動除產生地殼的相對下降、不等量抬升、局部隆起,形成大量斷陷壩、拗陷壩、河谷壩外,還對各種外營力產生巨大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壩子的形成和演化;新構造運動還表現為近代斷裂運動發育、地震比較強烈和頻繁,斷裂運動、地震也是壩子形成的重要內營力。此外,火山活動也是壩子形成的內營力之一。

2.壩子形成的外營力

外營力在內營力的基礎上,對壩子進行進一步的改造。內營力作用的強度、方式又因內營力作用的加強或緩和而變化。在把壩子雛形改造成現代地貌形態的過程中,外營力的作用十分顯著,成為區分不同類型壩子的重要依據。

影響壩子形成的自然外營力主要有:流水作用(包括喀斯特作用)、冰川作用、風化作用、塊體運動、氣候因素等;此外人為地質作用也是影響壩子形成的重要的外營力。

流水作用是影響壩子形成的最重要的外營力。流水作用包括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對碳酸岩分佈區的溶蝕、侵蝕、堆積作用,湖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冰水的侵蝕與堆積作用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壩子主要有:以河流作用為主改造斷陷等構造形成的河谷壩、斷陷河谷壩,以間歇性水流作用為主形成的沖溝、凹溝形態的壩子,以洪流作用為主形成的洪積壩,泥石流堆積形成的泥石流堆積壩等;湖水長期作用於因內營力作用而成的積水窪地(湖泊、水塘),則形成湖成壩;石灰岩地區經過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蝕、侵蝕後,可形成溶蝕壩、陷落溶蝕壩、溶蝕河谷壩等;在高山地區還可出現冰水作用形成的壩子。

其他地貌外營力,如氣候因素、冰川作用、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等也影響壩子的形成與演化,如冰川的侵蝕與堆積作用,可形成冰成壩,在冰緣區還可出現凍融作用形成的壩子。

影響壩子形成與演化的各種外營力作用於壩子時,其組合方式各異:有的為單一因素作用,但更多的是幾種外營力因素綜合作用。但在多種外營力因素綜合作用中,多是一種外營力佔主要地位,其他幾種外營力處於輔助地位。

3.人為地質作用對壩子形成的影響

壩子是雲南最重要的土地資源,在人類長期的對壩子的強度利用過程中,壩子的形態和特徵因人的改造而發生了較大變化。而且,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及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壩子的改造將越來越強烈。人為地質作用已成了影響壩子形成與演化的重要外營力。

人為地質作用對壩子的地貌特徵的影響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某種地貌過程,從而改變壩子地貌形態;二是直接干預地貌過程,甚至改變地貌發育方向。影響和改變雲南壩子地貌特徵的人為地質作用主要有:

(1)壩子邊緣的坡地被人工梯田化或臺地化,地貌形態被改變,壩子邊界不斷後退;

(2)壩子內部的起伏及殘丘、低山和窪地被人為推平、填平加以利用,人為地減小了壩內的地面起伏度,如削山為平地,從而擴建城市及道路等;

(3)壩子內的各種人工設施和人造地貌直接改變了壩內地貌形態,並使影響壩子地貌發育的自然外營力條件——如氣候、水文、植被等——發生變化,從而改變了壩子地貌的發展方向。如修堤築壩約束河流、修建水庫、對河道人工裁彎取直或改道,改變了壩內的地貌結構,也改變了壩中沖積扇、沖積小平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並改變了影響壩子發育的氣候、水文、生物條件;城市用地增加,壩內小氣候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壩子的地貌發育。

(4)壩子內部及邊緣地區的原有植被條件被改變或破壞、壩子小氣候被人為改變,使地表侵蝕發生變化,影響壩子地貌的發育。

發展與演化

第三紀喜馬拉雅造山期以前的雲南區域老地貌形態(包括壩子在內),經過長期剝蝕、夷平作用,已基本形成準平原的一部分,除古河谷和少數微凹窪地外,已不能辨認。故眾多的壩子的形成與進一步演化,應從第三紀中後期準平面抬升並解體時算起,從這時起,雲南現代壩子大量形成,並在內外營力作用下不斷改變其形態。

雲南區域地貌發育的回春作用使雲南高原地貌發育具有如下特徵:從高原邊緣到內部,越往高原內部,地貌越老,形成時間越早(可追溯到“地形回春”之前),地表起伏越和緩;越往高原邊緣,地貌越年輕。雲南壩子的發展演化與上述雲南高原地貌的發育一樣,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位於高原內部(頂部)及高大山脈頂部的壩子形成時間早(長),地貌發育老,壩子內部地面起伏小;位於高原邊緣和高大山脈山麓地帶的壩子,形成時間晚(短),地貌發育年輕;隨著侵蝕裂點不斷向高原內部移動,早期形成的老年期壩子在“地形回春”作用下,地貌形態不斷髮生變化。因此,雲南壩子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按時間的順序,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早期階段、中期階段、晚期階段。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中國地理之雲南壩子

#我和頭條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