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茶水育英才,瑤鄉出廉吏。與“黑臉包公”包拯同一朝代,北宋初年,恭城瑤族自治縣也出了一位執法如山、廉政愛民的賢良之臣,他就是北宋監察御史“鐵面周渭”。

周渭,字得臣,《二十五史·宋史》有傳。周渭以堅毅忠誠、剛直不阿、清正廉潔、勤政愛民而著稱,死後被宋真宗敇封為“忠祜惠烈王”。

苦難童年

周渭誕生於殘唐五代(公元922年)平安鄉路口村的一個家境貧寒的家庭,周渭 在幼年時父母就相繼離世,由叔、伯、舅等親屬照應和撫養,自幼歷經人世冷暖炎涼。周渭酷愛學習且天資聰慧,卻因家境貧寒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因此,周渭經常向別人求借書籍深夜苦讀,此外,他還經常利用幹活的間歇和替別人放牛的時間攻書求學。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在離周渭家約一公里處有一座奇山喚作“鳳凰山”,相傳是童年周渭牧牛讀書處。據傳,童年周渭通常把牛群趕入山谷,然後在此奇巧的巨石上如飢似渴地啃讀詩書、學習文化,用帶顏色的小粉石在平整的石面練字。遇有風雨則躲進石下洞中。待日落西山需要收牧時,周渭便吹響神奇的“石管樂器”,牛群聽到即成群歸來,周渭便跟隨牛群一同歸去……

周渭功成名就之後,後人將周渭童年讀書處的讀書石稱為“讀書檯”、“周王石”或“御史臺”。此獨特巨石曾為歷代人們緬懷傳奇人物周渭的紀念物,上刻有名流雅士的書法、詩文。可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採石者為“就地取材”之需要,將“周王石”炸成石片。

志存高遠

少年周渭博覽群書,在村中和附近鄉鄰都具有較高的聲譽和威望。當時,南漢國君劉鋹盤踞五嶺,恭城為其屬地,徵徭、稅賦繁多,苛政猛於虎狼,民不聊生。周渭在30多歲的時候,終於不堪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率領鄉民六百人翻越五嶺,準備逃往湖南零陵避難和謀求發展。因中途遭遇盜賊山匪,不能前行,又返回恭城,殊不知恭城也遭劫掠,廬舍已成灰燼。於是再次率領鄉人投奔湖南道州,途中又被盜賊襲擊,周渭幸得逃脫。

此後,與鄉人失散的周渭隻身北上投奔大宋朝廷。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周渭到達北宋的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一個偶然的機會,周渭的才華得到北宋戶部侍郎(官名)薛居正的賞識,並將其所寫的治國策略文章推薦給了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宋太祖趙匡胤驚異於周渭的才華與韜略,親自召見周渭面試,並御賜周渭為進士出身,授任他白馬主簿官職。周渭脫穎而出,開始跨入仕途。

之後,周渭歷任贊善大夫、永濟知縣、興州通判、棣州知州、廣南路諸州的轉運副使、監察御史、揚州知州、鹽鐵判官、殿中侍御史、兩浙東西路轉運使、侍御史、殿中丞、歷判戶部、亳州知州、宋州員外郎、益州轉運使等重要職務。

執法如山

周渭以執法如山而著稱。當時,鎮守大名府的主帥符彥卿是朝廷的太師爺,進爵魏王,權傾朝野,勢力很大。他有一個寵愛的下屬劉思遇,此人貪婪狡黠,依仗符彥卿的權勢,與黑惡勢力相勾結,橫徵暴斂,殘害百姓,無惡不作,朝廷也奈何不了他。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為了遏制符彥卿的專權,宋太祖特意選派強幹的周渭去符彥卿的屬縣永濟縣當知縣。周渭到任後立刻整頓吏治,凡是貪官汙吏和搜刮民脂民膏者,盡數抓捕,就連符彥卿和劉思遇的親信也不放過。把抓到的貪官汙吏、土匪山賊,一律予以就地正法,直接上報朝廷。周渭的公正嚴明和鐵面無私,以及卓有成效的治理讓貪贓枉法之風得到有效遏制,地方百姓得以安寧。周渭不畏權貴“先斬後奏”的行事,威震大名府。

勤政愛民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在恭城縣的民間歷代流傳著周渭愛民的一段感人的傳說。古代恭城縣名原為“茶城”。相傳,當時茶城民眾茶稅繁重,而茶城產茶又不多,百姓因此苦不堪言。周渭返鄉後,深感民眾之疾苦,出於憐民之心,奏請朝廷減免恭城百姓的賦稅,並將“茶”字稍增筆畫改為“恭”字,“茶城”便成了“恭城”。這樣一來,既然已不是茶城,朝廷也就不認為是茶葉的重要出產地了,從而免去了恭城人民繁重的茶稅。

周渭在嶺南從政六年,竭力為人民廢除南漢時的苛捐雜稅,重定田賦,扶持民眾休養生息。周渭還極力建學校,興辦教育、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恭城縣古代地方誌稱其“開嶺南文教之先河”。可見他為嶺南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平定交趾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統一嶺南,設廣南東、西兩路(轄今廣東、廣西境),周渭為廣南路諸州的轉運副使。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此時,我國南疆與交趾(今越南境)發生衝突,朝廷要平定交趾。由於帶兵的主將治軍不嚴,翫忽職守,宋軍屢吃敗仗,軍隊不但久不建功,還四處侵擾百姓。對相繼而來的敗兵,周渭頒佈規定:敗兵退回邕城一律解除兵甲才允許進城,以避免百姓再受官兵侵害。

為避免戰亂對普通百姓的侵害,周渭又致書交趾,闡明大宋朝廷的威信,曉之利害:如不臣服,將剋日再舉重兵。交趾首領黎桓在周渭恩威並施之下,終於遣使入貢,臣服北宋。因此功績,朝廷加授周渭為監察御史。

清廉而終

鹹平年間周渭因其侄兒違詔買馬受牽連而被貶為彰信軍節度副使。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器重周渭執法如山的威名、節操和才幹,準備將他召回宮廷加以重用。但是就在重用詔書送達之日,一代良臣周渭卻溘然離世,終年七十七歲。

“恭城“縣名的由來和這個人有關,你知道嗎?

因家境清貧,家中幾乎無錢辦理喪事。宋真宗有感於周渭的忠誠和清廉,甚為哀憐,於是親自資助錢財十萬,安葬周渭這個清官良臣。周渭死後,宋真宗念周渭一生廉潔忠誠、奉公愛民,頗有政績,敕封他為“忠祜惠烈王”。

古代恭城人民因敬仰周渭的清廉愛民和深感其恩德,敬他為“周王”,桂林民間各地百姓均自發地為他集資捐款修祠、立廟、塑像,以世代紀念。至今,僅在恭城境內就有供奉廉吏周渭的古廟宇多處,其中僅縣城就有兩處,其中興隆街口周渭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