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少年的你》上映五天,票房破8億了。

豆瓣上,也有20多萬人打出8.4分的高分。

微博和朋友圈裡,鋪天蓋地的好評,還有對易烊千璽和周冬雨的讚賞…

但我實在是,不想誇它好。

你覺得《少年的你》,值得現在的讚譽嗎?

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

個人覺得,不值得。但不得不承認,我確實是進了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是上週末陪老婆看的,沒辦法,她是四字弟弟粉。

題材雖好,但贏在了時機。

從題材上《少年的你》,確實是一部好電影。

它不避諱校園醜陋一面,也沒有喊口號式地“反校園霸凌”。而是用主角陳唸的經歷,讓人看到了校園欺凌的更多複雜性,也合理的解釋了:

為什麼大多校園霸凌的受害者都選擇不反抗?

霸凌者:家庭教育的缺失,拿過大大小小獎盃的校花,因為復讀,爸爸已經一年沒和我說話了。而媽媽從小對她灌輸的是思想是: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小事。


旁觀者:為什麼變成加害者?因為“如果我不參與,下一個被欺負的就會是我。

受害者:校園霸凌有多“慘痛”?被羞辱、被群毆、被拍裸照...每一下,都是真切的疼。這些對所有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來說,都是噩夢。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缺乏證據,很難劃定“開玩笑”和“霸凌”的界限,更無法“定罪”。這是受害者陳念面臨的困擾,也是電影中好心幫助警察的難題。

而本應該在學校裡本扮演者公平正義化身的老師們,在個人飯碗和處理學生事故時,多數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比起一些打著“校園霸凌”的幌子,談著校園戀愛的電影要好的多。《少年的你》確實要更真、更狠。

而電影中看上去弱不禁風的“富二代校花”,加上兩個小跟班,完全是“校園女子天團”的配置,反而成了“校園霸凌”大反派的設定,個人覺得實在有些欠妥,不用易烊千璽出馬,感覺周冬雨自己就可以KO掉她們。

至少電影的前1/3,伴隨著易烊千璽出現時影院裡的陣陣尖叫,坐在電影院裡的我真心是看不下去。

說到時機,這部電影確實在延期三個多月後,趕上了它的好時機。

遇到了“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政治熱點,趕上了“大連13歲男孩殺人案”的社會熱點,而且恰逢同檔期沒有太強實力的競爭對手,使得《少年的你》額外的惹眼。

不知道早先的延期是處於什麼原因,但這樣的調整,直接促成了票房大賣的黃金窗口期。

周冬雨穩中突破,易烊千璽實則驚喜。

27歲的周冬雨,拋開以往的“清純、鬼馬、叛逆”,確實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周冬雨。

這一次的高中生陳念,外表軟、內心倔。反抗時是無助,和不甘心。被欺凌時,一邊害怕,一邊憋著一口氣;剃了頭、決心擺脫黑暗時,帶著不可忽視的決絕。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被微博一度好評的“剃頭”細節,也同樣展現出了演員對角色的敬業精神。

周冬雨並不像一般某些當紅演員那樣,做做樣子,戴上道具頭套。周冬雨是真刀真槍地剪,沒有任何糾結和猶豫,而易烊千璽也是同樣的不惜自毀偶像造型。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說到這些,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了《某海堡壘》的某晗,演技渣渣不說,連帽簷都不願壓低。

易烊千璽作為“頂級流量”的晚輩鮮肉,前一部《長安十二時辰》,雖然可圈可點,但距離真正好演員標準,還“差點意思”。

《少年的你》則讓人看到了,他在演員這條路上的可塑性。易烊千璽扮演的小混混小北,挑事、打架、捱打,像一頭出圈的野獸。習慣了要強,被打到一身傷痕,也不肯讓別人看見自己的軟弱;但有時也會孩子氣地故意搞怪,或者因為一句話感動落淚。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這樣的演技,超出了大家對流量時代年輕演員的集體認知,開始進入演員的境界。這份誇獎,分量不輕,但易烊千璽配得上。

原著小說融梗,電影應不應該背鍋?

說完題材和演員,再說劇情,那就不得不提原著小說涉嫌“融梗”的問題。

所謂“融梗”,是指把別的作品裡的一些橋段,融合在一起。

原著作者曾不止一次被嘲諷,也可以說是“融梗慣犯”。

早在玖月晞剛剛發佈《少年的你》小說時,就有人把原著和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做過對比調色盤。

據豆瓣網友挖掘,這些作品都被她“融梗”過:犯罪心理、神探夏洛克、美人為陷、柯南、無人生還、金田一系列蠟像殺人事件、紅手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可可西里、禁獵區、怨氣撞鈴、那個不為人知的故事、阿南、廊橋遺夢、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忍冬、被縛的戀人、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打火機與公主裙。

而對於這種陳年慣犯,就不能用“母題說”(情慾、兇殺等人類創作中廣泛並持續存在的元素)為其開脫了。

因為她的作品中,確實很多情節都曾用融梗的手法“借鑑”過其他作家的作品,儘管一再粉飾,但依然能看出“似曾相識”。

比如,電影中小北保護陳念,就算一個。

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一個光明,一個陰暗。女主生活在陽光裡,而男主在陰影中潛行。

《白夜行》中,男主角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暗中保護女主,替她解決身邊的麻煩人物、擺平一切危險,甚至抵罪。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電影中相似的橋段,還有接吻梗、替罪梗、自首梗...這裡就不逐一剖析列舉了,感興趣的麥粉可以自行搜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融梗”和“校園霸凌”很像,後者確實很難劃定“開玩笑”和“霸凌”的界限,更無法“定罪”,而前者同樣也沒有明確的說法和“紅線”,去判定相似度多少才算“侵權”。

融梗作者,就像是“霸凌者”。觀眾和演員,就像是“旁觀者”。原創作者,就像是“受害者”。

但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界限”和“不好判定”,就選擇放任,甚至冷漠。

可能一些觀眾,也會為了自己喜歡的演員,而放任這種“融梗”行為。

但市場效應就是這樣,一旦靠“融梗”作者獲得了收益,一部融梗的作品被搬上大熒幕產生了巨大的收益,它的示範效應就會帶來更多的效仿案例出現。

而觀眾繼續為那些抄襲作品買單,委屈的是真正的原創者,一旦原創環境被“融梗”的利益鏈條破壞,惡性循環一旦形成,最後帶來的後果是優質的影視作品只會越來越少。

受害者是觀眾,同樣像曾導、周冬雨、易烊千璽等電影的演職人員,也是受害者。

電影製作團隊買了一部融梗書的版權,拍了一部聽起來口碑不錯的電影,演員也貢獻的不俗的演技。他們就成了“融梗”利益鏈條上的一環,起了壞的示範效應。

可能導演和演員並沒有這樣的主觀意願,卻促成了客觀事實。

如果確實不知情,還勉強可以原諒。可怕的是明知故犯,導演和演員都成了這條“融梗”利益鏈條上的既得利益者,旁觀者成了“幫兇”。

就像日劇《Legal High》裡,古美門律師是這樣解釋霸凌:“霸凌的本質,是氛圍。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少年的你》票房8億了,但我真的不想誇它好

霸凌的本質,是氛圍。融梗本質,也是。

希望所有的旁觀者,都能不再放任,拒絕冷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