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航母趣聞

“神州丸”陸軍航母全掃描

日本陸軍最先建造的“陸軍航母”是“神州丸”號(しんしゆうまる),1933年4月8日開始建造。“神州”是日本的異稱、雅稱,“丸”就是艦船的意思。有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生異議,這“神州”不是咱大中華的別稱嗎?如常說的“神州大地”如何如何,怎麼小日本也叫“神州”呢?原來,日本權威辭書《廣辭苑》對“神州”的釋義為:“日本、中國對自己國家的美稱、別稱”。既然如此,我們也就別和小日本爭執了。

“神州丸”艦研製之初,是極其秘密的。當時被列為陸軍的“最高機密”,即使是將校級軍官,沒有得到陸軍大臣的許可,也無法登艦查看。研製中的船號為GL,實際上是“神州”的英文譯名(God Land)的縮寫。還有一個秘密稱呼為“MT艦”,實際上是當時兩名陸軍船舶部隊陸軍運輸部長官松田卷平中將和田尻昌次中將的西文拼寫法的第一個字母。而在日本陸軍內部稱呼則是“R-1輸送艦”,意思是“陸軍第一艦”。可見當時日本陸軍對“神州丸”艦的研製,是相當重視的。


二戰日本陸軍航母趣聞


“神州丸”艦由播磨造船所建造,1934年2月8日被命名為“神州丸”艦,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4年12月15日竣工。

“神州丸”母艦的基準排水量為7 100噸,滿載排水量為8 100噸,母艦全長為144米,全寬為22米,吃水4.2米,動力裝置為:艦本式鍋爐兩臺,加上石川島造船所製造的蒸汽渦輪機2臺,最大功率為7 500馬力。最大航速為20.4節,續航距離為7 000海里。標準運載兵員為1 200名,最多可運載約2 000人。

“神州丸”母艦上的武器裝備包括:88式75毫米高炮6門、98式20毫米高射機關炮4門、38式75毫米野戰炮1門、水雷等。到了後期,又加裝了一批高炮和機關炮,共有88式75毫米高炮11門、20毫米高射機關炮6門、2式120毫米迫擊炮1門以及水雷等。

“神州丸”母艦上可搭載:D型“大發”艇29艘、“小發”艇25艘、裝甲炮艇(AB艇)4艘或高速艇(HB-K)4艘;搭載的飛機為91式戰鬥機、92式偵察機等共計12架。

從“神州丸”母艦的總體結構上看,全艦分為3層:最下層存放登陸艦,中間層為人員居住區,最上層為機庫。為了達到能在1小時內把50多艘登陸艦全放出的要求,在總體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大型登陸艇(“大發”型)由艦尾的泛水裝置的艙門下水,小型登陸艇(“小發”型)由艦體中部的泛水裝置的艙門下水,艦的前部和後部各有一部吊臂升降機,可直接把登陸艇吊起後放入水中。


二戰日本陸軍航母趣聞


這裡需要作幾點說明。第一,在最初的設計中,“神州丸”母艦並沒有安裝彈射起飛器,飛機採用滑行起飛方式。但是,在“神州丸”艦以20節的最大航速航行時,顛簸劇烈,飛機很難順利起飛,所以,後來安裝了兩部彈射起飛器。第二,與普通航母不同的是,這些“艦載機”只考慮起飛,不考慮降落,起飛並完成任務後,在附近的簡易機場降落。這種“有去無回”的方式,自然比普通的航母要容易處理得多。它只能算是一種“簡易航母”。第三,日本人還玩了個“小貓膩”,裝上了一個偽裝成“日向”戰列艦的煙囪。不知是想裝腔作勢嚇唬人,還是另有企圖。可老美不吃這一套,不管是真“日向”,還是假“日向”,炸你沒商量。

在1935年的一次演習中,“神州丸”母艦曾經成功地起飛了12架91式戰鬥機。但是,到了後來,老式的91式戰鬥機已經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而後續的艦載機又沒有研製出來,所以,在後來的歷次運送、登陸作戰中,“神州丸”母艦從來沒有真正起飛過飛機,成為徒有虛名的“陸軍航母”。

從戰例上看,“神州丸”母艦確實在運送士兵登陸作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37年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史稱淞滬會戰),這就是京劇《沙家浜》中沙奶奶那個著名的唱段“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所說的日子。會戰的開始,日本侵略軍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進攻受阻。隨後,日本鬼子利用“神州丸”號調集了大量增援部隊在杭州灣強行登陸,使上海方向的守軍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上海最終失守。但也使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神州丸”號還參與了海南島登陸作戰、馬來半島登陸戰、印尼登陸戰,在日寇侵華和侵佔東南亞的戰鬥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1942年12月,在印尼登陸戰中,被自家的“三偎”號重巡洋艦發射的魚雷擊成重傷,不得不回國大修。其後,雖然“神州丸”號也參與了幾次登陸作戰和海上運輸任務,但多次遭到美軍潛艇的攻擊,傷痕累累,直到1945年1月3日,在臺灣高雄海域被美海軍的“金吉鱸”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落得個可恥、可悲的下場。

真正的“陸軍航母”“秋津丸”號

二戰時,日本陸軍研製的第二艘航母叫做“秋津丸”號。如果說“神州丸”號是臨時湊合的“陸軍航母”的話,那麼,“秋津丸”號就算得上是正兒八經的航母了。它不僅能起飛、降落艦載機,而且還賦予它支援登陸作戰的任務,連外觀上寬大的飛行平臺也和真正的航母別無二致。


二戰日本陸軍航母趣聞


由於“神州丸”舟艇母艦取得了初步成功,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對“舟艇母艦”這類“特殊船”興趣大增。1942年,陸軍和海軍達成協議,共同建造16艘“舟艇母艦”,兩家各分得8艘,計劃於1945年完成。然而,當時日本的經濟忙於應付戰事,拿不出這樣龐大的經費。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大大縮水,不得不調整為9艘、共8萬噸級的規模。當然,最後連縮減的計劃也未能完成。

根據這項計劃,日本陸軍共建造3種類型的“舟艇母艦”:一種是萬噸級的甲型,大體上和“神州丸”號差不多;一種是5 000噸級的乙型;一種是萬噸級的可以起降飛機的丙型(也稱為“丙型特殊艦”),“秋津丸”號就是丙型的第一種艦。

“秋津丸”號於1940年9月17日在播磨造船所動工,1941年9月24日下水,1942年1月30日竣工。秋津(あきつ)是日本的古國名。與“半路出家”的“神州丸”號不同,“秋津丸”號在設計之初就定位於可以起降艦載機作戰。為此,採用了平直型飛行甲板,外觀上和普通航母的飛行平臺差不多。不過,它的“肚子”裡能裝載相當數量的登陸艇和登錄人員,這一點又有別於一般的航母。

“秋津丸”陸軍航母的總噸位為9 433噸,艦全長152米,全寬19.5米,吃水深7.85米。飛行甲板長度為13米,艦載機可以自主起飛和降落。“秋津丸”艦的最大航速為20.8節。主要武器為:艦首和艦尾的88式75毫米高射炮各兩門,上甲板的38式野戰炮10門,飛行甲板右舷後部的野戰炮4門。從武器配置上看,比起“神州丸”艦要強,似乎主要用於支援步兵登陸作戰,而不是爭奪制海權或對空作戰。艦體的中甲板處為全通式舟艇容納庫,可存放“大發”型登陸艇27艘,這些登陸艇可以通過泛水裝置迅速駛進水中。不過,“秋津丸”號上能搭載的艦載機只有8架,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也是兼顧艦載機起降和搭載登陸艇和人員綜合平衡的結果。


二戰日本陸軍航母趣聞


​“秋津丸”母艦服役後,參加了幾次輸送登陸作戰兵員和輸送飛機的任務,由於性能上的限制,發揮的作用平平。

根據服役作戰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秋津丸”號不得不於1944年4月重返播磨造船所進行改裝。改裝的重點除了增強火力、加裝3門75毫米高炮和10門20毫米高射機關炮外,重點是改進了飛行甲板和飛機起降設備,加裝了液壓式滑跑阻攔索、著艦指示燈和著艦標誌等,改造的項目共有21項。改裝工作於當年7月中旬完成。改裝後的“秋津丸”母艦對提高飛機作戰能力很有幫助。7月25日,裝備三式聯絡機的陸軍獨立飛行第一中隊進駐“秋津丸”艦。隨後開始了緊張的飛機起降訓練。

不過,這時候小日本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蹬不幾天”了。1944年11月,“秋津丸”號載著陸軍第23師團的兩千多號人馬,奉命馳援菲律賓戰場。同艦裝載的還有100多艘甲型自殺式特攻艇,小日本準備玩命了。11月15日,船隊出發後不久,即被在日本群島附近遊獵的美海軍潛艇群發現並跟蹤。當“秋津丸”船隊發現被跟蹤後,火速加快馬力、改變航道,進入宇久島水域躲避。因為“秋津丸”船隊雖然也算龐大,但它根本不是美海軍潛艇群的對手。無奈,美海軍的潛艇群不依不饒,到中午時分,美潛艇群又逮住了“秋津丸”船隊。一不做,二不休,美海軍的“皇后魚”號潛艇迅速對“秋津丸”艦發起攻擊,一枚魚雷擊中了左線艦尾,當即誘發了彈藥爆炸,僅僅短短的三、四分鐘,“秋津丸”連同艦上的2 300多名人員迅速沉入大洋餵魚去了。要知道,日本陸軍的甲型特攻艇上,裝有120~250千克炸藥,這100多艘特攻艇,總共裝上了2萬多千克炸藥,也就是20多噸炸藥!這20多噸炸藥一起爆炸,其威力自然十分了得。本想用自殺的方式攻擊美艦,不曾想到頭來反炸了自己,使“秋津丸”艦連同2 300多名士兵瞬間化為齏粉。“秋津丸”號落得個死無完屍的可悲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