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組團式”扶貧

扶貧工作中,少數地方存在一種“組團式”扶貧現象。有的扶貧幹部等單位通知,通知不發不去扶貧,一旦接到通知才一夥一夥下村入戶;有的扶貧幹部等他人消息,別人不去扶貧便不去,邀到三五同事才去貧困戶家上門;有的扶貧幹部等政策紅利,沒有油、大米、衣物等,“不好意思”跟貧困戶打交道。類似種種,習慣打包組隊去貧困戶家拜訪,毫無個人想法和打算,如此扶貧有沒有成效,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一般而言,一個貧困村除了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須長年吃住在村外,其他扶貧幹部掛點幫扶貧困戶2-6戶對象不等。地方為了刺激扶貧幹部積極作為,也會出臺文件諸如“一月走訪幫扶不少於X次”等規定。“組團式”扶貧,為了完成相關走訪“次數”任務,隨隨便便上門、輕輕鬆鬆拍照、兩三分鐘搞定,把扶貧幫扶搞成了形式主義,既損害扶貧工作的嚴肅性,也敗壞了扶貧幹部隊伍實幹擔當形象。

很大程度上,最瞭解貧困群眾的、最直接服務貧困百姓的是扶貧幹部。對於群眾家庭情況、利益訴求、脫貧意願等,扶貧幹部必然有一本賬,誰家家長裡短、誰家短衣缺食皆應一清二楚。相對應,哪一家需要提供什麼幫助,下一步脫貧打算是什麼;哪一位貧困群眾要辦什麼事,什麼時間為其做些什麼,等等,都會有一個“私人訂製”的扶貧路線要走,怎能與其他幫扶幹部“時刻同步”。足見,“組團式”扶貧無疑是削足適履,削幫扶客觀實際之“足”,適走過場、裝樣子之“履”。表面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實則一窩蜂、扎堆式走訪上門,打擾了群眾不說,作風實在扎眼。

幫扶,要幫到心坎裡,扶上馬送一程。“組團式”扶貧不走心,怎能與群眾一條心?做不到讓群眾滿意高興,還容易因形式主義歪風邪氣損害群眾利益。所以,扶貧要出實招、想辦法、敢作為,關鍵還得從思想與作風上做起。改變害怕麻煩、避開群眾的庸俗觀念,多與群眾談心交流、拉近感情,瞭解真實意願和客觀情況,對接上級精神和政策部署,共同走出一條可持續、永久性的脫貧之路。

當然,地方相關政府要發揮鞭策和督導作用,別在“一個月走訪X次”上過多斤斤計較,要重視扶貧幹部幫扶成效審查考核。尤其要轉變對痕跡管理的依賴,不看走訪臺賬,看群眾生活變化,少做些“拍照上傳”“有圖有真相”“材料就是結果”等無用功,多在幫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增進貧困戶獲得感等方面上下功夫。如此才能鼓舞和倒逼幫扶幹部腳踏實地開展針對性、精準性的扶貧走訪和實踐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