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大東亞共榮圈”建成了,日本的經濟還是無法自給自足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目的,類似於現在的歐盟,想將圈內各國團結起來,在日本領導下成為一個大區域集團,以達到經濟自足。

好,假設你這個圈建成了。

先看貿易。日本在戰前和平時期依賴美洲和歐洲提供的大宗小麥,棉,毛,木料和木漿,獸皮,廢鐵,生鐵,鉛,鋅,粗,銅,鎳,石油,五金器具,汽車和汽車零件等等。而日本的輸出品,最大部分銷售往亞洲各國。

所以,即便日本能實現它最狂妄的政治與經濟目的,它還是有很長一段時間還是要依賴亞洲以外的各地提供它大量的、各種各樣的基原料和半製造品。

而且,日本在其佔領地區所釆用的方法是不利於它實現經濟自足的。例如,在偽滿洲國,日本軍部和大資本家,一直髮生衝突,導致在偽滿洲國的生產額減少和購買力降低。日本憑藉獨佔貿易公司來壓低物價的政策引起生產者的消極反抗,他們減少了種植地面積和產量,譬如大豆。

在中國的各淪陷區,日本的處境就更加惡劣了,

日本雖然從中國榨取了許多原料和戰略資源,但它得到的比1937年以前多的極其有限,依然不足以使得日本脫離它對別國的依賴。

即便我們做出令日本感到滿意的假設——有解決中國事變的一天,日本想要利用和發展中國的工業,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達到的。

而對於“大東亞共榮圈”所包括的其他各國,日本面臨的困難就更多了。譬如,在一些南方地區,比如菲律賓,雖然也稱之為“大東亞共榮圈”,卻遠不如在日、滿、華地區。不僅不能使用當地通貨,甚至連日元交易的通暢性交易也沒有遵守,而是靠發行軍票證用物資。也就是說,在太平洋前線完全靠“作戰將領的自給自足”,即對戰略物資的掠奪來維持的。

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來說,日本缺乏大量資本來實現這個狂妄的計劃。

為了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進一步具體的假設。這個前提再加上軸心國的幫助——納粹德國也取得了勝利,建立了自己的“歐洲新秩序”,假設日本可以和納粹德國商量某些特別的辦法,來解決它缺乏資金的困難。

日本可以和德國成立諸如“物物交換”協定,如同1938年,偽滿洲國和納粹德國所締約的。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戰後的德國自己也需要原料,不可能出現很多的過剩資金,再拿來幫助日本。日本和德國所處的境遇,看起來是相同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和“歐洲新秩序”即便獲得成功,也將是同病相憐的,同時陷在經濟枯竭和經濟壓迫之中。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對日本來說最樂觀的假設。假設日本打敗了美國,擁有更多的廉價勞工,更有伸縮性的通貨,通過生產廉價商品,傾銷於世界各個物資物價低廉的市場。那麼它還是要回到戰前和平時期的狀態,依舊依賴對外輸出貿易。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日本的利益毫無疑問將與它的盟友——納粹德國,相沖突。至於中國,日本一妄圖獨佔整個中國的貿易,也必然遭到美國與蘇聯的反對,其它國家的敵視就更不用說了。

最終,如果日本在各處爭取輸出市場,必然會引起更加尖銳的競爭和惡感。總而言之,站在二戰時期日本的發展情況來看,日本想要達到經濟自足的這種企圖,不管什麼圈,也是完全沒有希望的。

即便“大東亞共榮圈”建成了,日本的經濟還是無法自給自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