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才建立兩年,為何周武王姬發就憂鬱而終?

幸福的方向


天妒英才,才華絕世的人才通常短壽,為什麼天會妒英才呢?原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生靈降生之時,心智之力都是有限的,英才燃燒生命以榮耀於世,心智損耗過多,於是就短壽了。那麼無憂無慮的人,天真寡慾的人通常能活很長時間,那是因為他們無慾無求,故心力損耗較少,心力沒有耗盡,就可以一直活著。周武王姬發常年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他的心力腦力損耗過甚,因此一旦大業完成,心智一鬆,也就油盡燈枯了,生命也就終結了。

商王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商紂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周部族只是一箇中等族群,實力跟商王室相比,猶如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周族投靠了商王室,負責給王室抓捕羌人,用於商室祭祀鬼神與祖先,商朝給周族的族長封了一個伯的爵位。周文王姬昌有不臣之心,他參透了《易經》,認為周室代商是天命所歸,因此他把滅商的責任交給了幾個兒子。紂王聽聞姬昌稱王了,十分憤怒,商朝大軍直逼鎬京,將姬昌拘走了,周室族人在商朝大軍面前無法反抗,族長就這樣被抓走了。

姬昌被抓走了,他的三兒子準備進京救父,起兵造反是不現實,因為周族勢力弱小,其它諸侯也不會聽周族的話。姬昌的長子伯邑考,二子姬發,三子姬旦三兄弟帶了周族的所有財寶進京請罪,希望能贖回父親一條性命。商朝祭祀十分頻繁,普通奴隸並非祭祀祖先的佳品,部落長子才是祭祀的最佳選擇。伯邑考被殺了,並且被製成人牲祭祀商室祖先,祭祀的肉被諸侯們分食了,姬昌也含淚吃了長子的肉。大哥被製成人牲,且被諸侯們分食的場景被姬發全程觀看了,姬發內心瘋了!

商紂王放歸了姬昌、姬發、姬旦父子三人,且給姬昌了一個西方伯的稱號,享有代天子征伐西方諸部的權力。姬昌回來後,他潛心研究《易經》,將發展周室力量,推翻商室的大業交給了二兒子姬發。不戰,可能會被殺;戰,可能成王,也可能成人牲。姬發常年在這些恐懼中煎熬,但是他頂住所有壓力,在姜太公的輔助下興周滅商。多少次姬發從惡夢中醒來,他夢見自己兵敗,被製成人牲分食,弟弟周公旦每天都來給他解夢,用道德來激勵與寬慰姬發。周公旦認為神靈是有道德的,上天助有德之人,而不是誰祭祀它,它就幫誰?

多年後,姬發滅商,將商紂王及部分商室大臣製成了人牲,用於祭祀上天,收買諸神保佑周朝,他再不用擔心自己被製成人牲了。心裡的壓力一鬆,精氣神就散了,兩年後姬發死了,死於心力衰竭!周武王姬發立國兩年而崩,死於長期的恐懼後突然放鬆,周公旦為他解夢的那些說辭他從來沒有相信過,卻最終成了周公旦治國的理論依據。


大秦鐵鷹劍士


周武王一代聖主有何憂慮呢?

一、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歲月不饒人,幾經周折武王姬發才建立周朝,周武王得天下後,為了鞏固全國政權,自夜不寐。過度操勞也讓這個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古代明君心力交瘁、積勞成疾。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武王在返周後選定伊水、洛水一帶夏人的故居地,準備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實現計劃。

二、建立周朝後,沒看到不穩固的根基背後的陰謀是周武王最大的憂心之處,廣施仁政最後卻得不到各路諸的誠服,周武王的很多懷柔政策,尤其到做出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政策更讓人覺得這個天子的天真。具體如下:

1.且看其鞏固政權的政策,不是以德施政就是收買人心,這也跟其性格和看慣戰亂生死有關,《史記》關於武王打敗紂王以後的記載非常詳細,特別是對武王敬天安民這一塊,有意識的突出了他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思想。

牧野之戰,是西周武王對殷商滅國一戰,此戰結果,紂王自焚,武王將殷商遺民交給紂王的兒子祿父治轄,殷商及其方國全部變成了西周的諸侯國。

2. 分封諸侯是造成春秋戰國春雄爭霸的主要根源。也是削弱天子威望的主要原因。

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與武裝殖民,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於齊,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

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

3.作出馬放南山刀槍入入庫這一決策:在武王的心裡已經把天下看得太平了,他征戰一生終於有了回報,該封王的封了王,該給領地的給了領地,不僅賜封了黃堯帝和神龍氏的後裔,連紂王的兒子都繼續當了官,這麼施德,天下還有誰會不服他呢?所以,他認為大周不會再有威脅了,戰馬沒有了馳騁疆場的需要,刀槍沒有了作戰的用途,剩下的就是大興土木修建王都,百姓們可以休養生息了。

施此政與當時西周國勢也有關係。文王文治西岐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得到較大提高,但西岐與中原殷商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中原的文化經濟繁榮和各個方面的進步相比西岐要成熟得多,所以,武王認為打仗不是主要的,把經濟發展起來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可能在武王看來,大周現在是天子,只要發號施令就可以了,各個諸侯國是大周的四梁入柱,天子不需要再保留那麼多軍隊。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這一政策的實施給西周帶來了諸多隱患。

三、導致周武王鬱鬱而終的導火線我想應該是:關於如何處理殷商遺孤事上,當時周公和召公提出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統領殷商舊族,居住在朝歌,這樣算是送給殷商勢力的一個橄欖枝。經過大家反覆討論,姜子牙最後提出,如果讓武庚繼續留在朝歌,必須有人監視的建議。

最終結果是姬發把自己最親密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調到了朝歌周邊,在其附近建立邶、墉、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做出了部署後,姬髮帶著大部隊離開朝歌,返回了西岐。

然而姬發還沒到家,就聽到奏報:殷商舊民歡天喜地的慶祝武庚留在朝歌,許多小國也都送去了賀禮。姬發為此悶悶不樂,而不久後又聽說武庚竟然居紂宮、續殷祀,還帶領尚臣去鹿臺、玉門祭祀紂王在天之靈,同時他又收攏殷商遺民之心,暗地聯絡東夷方國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囂張。

姬發十分憎惡武庚這種做法,本來姬發就是忌憚殷商舊勢力才採取對武庚的懷柔政策,沒想到事與願違,武庚肆意妄為,殷商勢力越發擴大。

為了制衡武庚即殷商舊勢力,姬發努力安撫各諸侯國,以求各國不為虎作倀,但姬發越是給各國好處,各國越是與武庚走的近,尤其是徐、奄、薄姑、熊、盈等國,甚至不來朝貢。

姬發在為伐紂之戰已經耗盡了精力,如今又被殷商舊勢力的發展所困擾,終於身心不支,憂鬱病倒。

眾大臣都來安慰,不過姬發沒能想開,終於駕崩,在臨終前,他還非常放心不下新建大周的前途,把十幾歲的兒子託付給了最信任的、有才能的弟弟周公,請他全力輔佐侄子,一定不要辜負大周的祖先。

在武王死後不久,紂王的兒子武庚就聯絡殷商舊部,並在武王的三個弟弟幫助下,對繼位不久的武王兒子成王造反,史稱“三監之亂”,為了平息這場叛亂,姜子牙率兵打了三年,比打紂王時間還長,可見一味的綏靖、羈縻也沒能阻止武庚為首殷商勢力的反叛,而令武王姬發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連他的弟弟們都背叛了他。







愛你的小知識


周武王姬發在興周伐紂過程中,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建立周朝後,也是終日忙於政事,思考著如何治理國家,積憂成疾。

要說國家都已建立起來了,對手紂王也被消滅了,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這就要從根源上來說一說了。

雖說國家建立起來了,但是國家不穩固的根基始終是武王姫發的一塊心病。雖說繼承了父親姬昌的基業,以天下二分之一的勢力擊垮了殷商,逼紂王自焚而死,但殷商殘存的勢力還是非常大的,況且他們對周還有一定的敵意。雖然他們暫時是群龍無首的狀態,目前不敢公開起來反對,但一旦機緣成熟,就會釀成大禍。

當然,說把他們全部殺掉是不現實的,那麼針對這種棘手的局面呢,周武王就想了一個辦法,想用恩威並用的手段來對付,一方面命令弟弟周公把焚死紂王的首級割下來,遊街示眾,斬斷那些殷商舊勢力的妄動之念。也就是用武力來威懾,另一方面就用懷柔的辦法來軟化他們臣服。於是經過同大臣們商量討論,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統領殷商舊族,還是居住在朝歌。但姜子牙提出了建議,說如果武庚留在朝歌,就必須有人來監視。

武王就把自己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調到朝歌周邊,建立邶,墉,衛三國來監視武庚。

後來在武王帶領大部隊返回西歧的途中,就得到了朝歌傳來的奏報說:殷商舊民歡天喜地的慶祝武庚留在了朝歌,許多小國紛紛送去了賀禮,姬發得報後就一直悶悶不樂,一時也無計可施。不久又得到奏報說武庚竟然居紂宮,續殷祀,還帶領尚臣去鹿臺,玉門祭祀紂王的在天之靈。同時還拉攏殷商遺民之心,聯絡東夷方國部落,勢力不斷壯大,已是磨刀霍霍。

武王對武庚的做法十分反感,沒想到本以為懷柔政策可以安定民心,但在武庚的妄為下卻適得其反。

為了制衡武庚舊勢力的發展,姬發努力安撫各個諸候國,以求各國不為虎作倀,但姬發越給各諸候國好處,各國卻越和武庚走的越近,尤其是奄,薄,姑,熊,盈等國甚至不來朝貢。

姬發為此深感不安,每日被殷商舊勢的發展形勢所困擾,終於心身不支,抑鬱病倒,雖說有眾大臣來勸說安慰,姬發最終還是沒想開,於(約前1043)年,留下了他還沒來得及完成的遺願,終於駕崩。





閒話紅塵


武王於公元前1046年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於牧野擊敗紂王軍隊,徹底擊垮商王朝,紂王自焚,建立周朝。本來應該欣喜的武王,卻反常的抑鬱而終。其死亡原因其實就是壓力大,憂國憂民讓其身體狀況讓其身體每況愈下。所以我們來看看周武王的壓力。

滅商之戰的壓力

商周之爭可不止是周武王與紂王這一代的爭鬥。周王季歷(武王的爺爺)在周國強大之後,滋生王霸思想,而同時期的商國君主文丁(紂王的爺爺)見周國日益強大,而且不斷兼併小國,國土也不斷增加。於是帝文丁在一次封賞大會上乘機殺掉季歷,遏制周國的擴張。

而到了姬昌這一輩,則是大舉率軍伐商,但是被帝乙(紂王父親)大敗,但是文王仍不死心,在黎國開戰,結果被紂王打敗,被紂王囚禁,而後被紂王放歸周國。

商、周戰於黎,拘周侯昌,囚之羑里。

所以說,商周是有世仇的,而到了武王這一代,可以說是“奮六世之餘烈”了,繼承祖先的遺志,繼續伐商大業,而此時的商國正在與東夷交戰,國力正在下降,這給了周國千載難逢的時機,而周武王恰好處於這個時機期,所以說,成敗在此一舉,所以周武王的壓力還是巨大的。

公元前1049年,武王即位的第二年,率領大軍前往畢原祭拜文王,居然率大軍迅速東轉,抵達孟津,反對紂王的諸侯前來會盟,史稱孟津觀兵。諸侯們勸諫武王乘勢進攻,但是被姜子牙勸住,認為時機不符合,等商朝與東夷兩敗俱傷後再出兵,武王忍住怨恨,退兵回國,整軍備戰,在長達四年的準備過程中,揹負祖先和全族的願望,武王的壓力十分巨大。

滅商之後的治國壓力

周國滅商並不是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是紂王舉全國之力滅掉東夷後,迅速抓住商國的虛弱期,將其滅亡。當初,東夷騷擾商朝百年之久,紂王這一代舉全國之力滅掉東夷,但是商朝已然是外強中乾了,武王率領五萬大軍與紂王的七十萬的大軍在牧野對峙,而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大都是東夷族的俘虜,俘虜不堪紂王的統治,紛紛陣前倒戈,武王乘勢攻滅朝歌,滅掉商國。

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武王是以小邦之主統治萬國,滅商之後,天下並未太平,由於商人的勢力還很大,所以紂王之子武庚被封於殷,以示周朝滅紂王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並在武庚周圍分封自己的弟弟來監視武庚。所以實行分封制,一方面牽制住原商朝的勢力,一方面鞏固自身的統治。

但是,還有一部分諸侯國聽說紂王之子依然在殷封邦建國,紛紛前去朝賀,可見這些諸侯國還是臣服商國,這就是周武王所憂慮的。武王的憂慮是正確的,武王死後,武庚糾結武王的幾個弟弟和原東夷部落發動三監之亂,聲勢浩大,歷時三年才被平定。

所以周國在建立初期並不太平,甚至強敵環伺,所以在這巨大的壓力下,武王操勞成疾,周朝才建立兩年便撒手人寰。

浮人語

周朝是以小邦統治萬國,雖然滅商,還是有許國家未臣服於周朝,所以在治理天下時,武王面對內憂外患的新王朝,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在巨大的壓力下,操勞而死。


海浮人


歷史的侷限性,和個人的侷限性,導致了周武王姬發憂鬱成疾,英年早逝。

一,夏,商,週三朝,在歷史上都處於分封制度。即天子坐擁最強地位,兵力,疆域最大,而分封的諸候國以公侯伯子的爵位由大到小分封下去。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姬發這個天子過於注重“賢惠”名聲,並沒有吞併殷商富庶之地,反而為了招攪人心,封商紂之子武庚於朝歌,但是商原有貴族仍有不臣之心,不服啊,終於還是反了。

二,如果武王當時強勢一些,把中原富庶之地歸於己下,也能讓財力,軍力始終屹立於諸候國之上,“小國寡民”的思想終使西周早亡。

姬發憂鬱而死就是被自己“懷柔”思想導致的呀!武庚反,連自己的弟弟也沒有起到監控作用,還“助商為敵”,已成反勢,所以才二年就病死了。

當然,武庚及三監之亂還是被姜子牙歷時三年掃平了。


南雷霆峰


這個不太清楚,不過按我的理解,武王是個及其孝順的人,在文王被囚,大哥身死的情況下估計身心受到極大煎熬。並且,那個時代,醫療本就不行,再加上長年征戰落下的傷病,使其早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