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拼多多東西那麼便宜還有優惠券?他們賣家賺錢嗎?

好物分享巨便宜


拼多多拼的是人氣,有的是薄利多銷策劃,特別是幾塊錢的小東西,拿貨幾毛錢,控制4.5塊一件的運費,一個件貨賺個一塊錢,一天二三千的銷量,也就有二三千的收入,更何況很多客戶下單不止一件對吧,只要有銷量,就沒有虧本一說


獅子姐


中國有一句老話,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一名買家,只需要關注自己買到的貨物是否有問題,無需為賣家是否賺錢擔心。

拼多多平臺上有很多九塊九包郵的產品,因為一些買家自己郵寄快遞被收過十幾二十元的郵費,便認為拼多多賣家會虧錢,這是一種認知上的謬誤。

實際上,拼多多的賣家多采用包倉的形式來批量的發送快遞。

所謂包倉,就是一個月以約定價格買斷的方式給予快遞公司固定的費用,然後不論賣家發多少貨量,每單均按照接近成本價來發貨。

與買家發一單十幾二十塊相比,這種包倉的價格就像是量販批發,即使平攤了約定價格的包倉費用,可能也只要三四塊錢一單。

但同時,這是要以具有比較大的發貨量來保證運作的。

如果是新做的新手賣家或者常發快遞的一些買家,光是高額的包倉費用便根本無法支付,還不如以零售的十幾二十元的價格散發快遞,所以這些群體對於包倉,以及快遞費用本身,就與拼多多等平臺的賣家處在不同的認知線上。

前面我們講了規模運作下,包倉快遞費用可能只需要三四塊錢。

那麼一件九塊九的拼多多的貨物,便可以剩下六七塊錢。

那麼這六七塊錢還有沒有錢賺呢?

肯定有的。

消費者認為賺不到錢 ,還是一個價格認知謬誤在起作用。

我們以A商品作為例子來舉例。

1,A商品建議零售價20元,在便利店標價20元進行銷售。

此時買到A商品的消費者對A價格的認知,是商品A等於20元。

2,A商品建議零售價20元,在某大型超市特價16元銷售。

此時買到A商品的消費者對商品A的價格認知是16元。

綜合起來,就是商品A,大概是16-20元。

可實際上:

1,便利店從市批發市場拿商品A進價15元。

2,超市從省代拿貨商品A進價12元。

3,省代從總代拿貨商品A進價9元。

4,總代從生產廠家提貨商品A進價6元。

5,生產廠家生產商品A成本價5元。

對於便利店對商品A的價格認知便是15-20元,以此推下去,到了只跟總代打交道的廠家,商品A的價格認知便是5-6塊錢。

如果是直接從生產廠家開始出貨,直接做B2C(廠家對顧客),直接賣九塊九包郵,那麼:

九塊九減去三四塊郵費減去五塊成本,等於一塊九到九毛的利潤。

利潤,並不會比賣給總代差。

更何況紅海時代,市場份額你不做總會有競爭對手去做,廠家直接開網店,便也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了。

除開我們上面提到的一些原因,造成驚人低價的還有就是品質分級原因。

隨著網購市場的成熟,一個商家,可能在各大平臺上都有分店。

雖然是同一種商品,但這些平臺的目標客戶,平臺定位,銷售成本,流量對象都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同品不同價的現象。

於是一些商家便會對不同平臺提供不同品級的商品。

比如商品B,廠家製造成本10塊,某平臺卻能做到廠家直營九塊九包郵,如果不是限時的推廣活動,長期這樣做,那麼發的很可能就是品質分級後的下級品。

拼多多發展到今天,驚爆眼球的價格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品牌口碑所起作用不大的產品,性價比尤其的高。

可是如果是一些過於違反正常人認識的價格,比如一分錢的成箱蘋果,兩毛錢的整個大西瓜,九塊九的電動摩托,九塊九的蘋果手機,除開抽獎性質的正常營銷,廣大消費者還是要擦亮眼睛才好。

畢竟,買的沒有賣的精,不是麼?


LithiumWolf


商家在這一個產品上可能確實不賺錢,但是他賺到了流量 訪客,比如說一件100塊錢的商品,需要100個人砍價,100個人砍價完可以0元得,看似商家虧了這個商品和運費,但是有100個訪客進入了店鋪,再如果商家的寶貝有足夠吸引力的話100個訪客可能就會有很多個停留下來瀏覽其他寶貝,參加其他活動,簡而言之,砍價,優惠券這些就相當於商家出了廣告費,有人進店了才有可能會有收藏加購,所以流量也是錢,只要在其他寶貝上賺到錢了,虧一點也是值得的


糖大貓cat


這個和拼多多平臺的定位有很多關係,首先他選擇的是低消費群體的客戶,然後能在拼多多生存的多數為生產廠商或者有實力的經銷商,可以把產品的利潤做到很薄,靠銷量掙錢。銷量一上去合方面的人工、物流、獲取流量成本就很低了。所以價格能賣的很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