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廖栩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擁有700萬大軍,為何輕易投降了呢?


蘇軍攻打柏林之時,德國國內的兵力,加上庫爾蘭島上的集團軍群、捷克和奧地利境內的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駐紮在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挪威等地的德軍,全部加在一起,即便沒有700萬,500萬到600萬總還是有的。

在很多軍迷的眼裡,700萬部隊不是小數目,德軍的裝備和戰鬥力都是在線的,憑藉這700萬軍隊,只要指揮得當,即便是最終戰敗,也能給對手以沉重打擊,“撕下身上二兩肉”,延緩投降時間,或者是有條件談判,而不至於無條件投降,為什麼希特勒剛自殺,接班人鄧尼茨就宣佈投降了呢?

我們要感謝毛主席,他老人家教會我們,分析問題要從兩個方面看。

首先,德軍還想不想繼續打下去,這是主觀原因。

其實,從最底層的士兵到最高層的希特勒都知道,敗局已定,負隅頑抗只能多死幾個人而已,除了能延緩投降時間,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此時除了幾個狂熱的納粹還在叫囂血戰到底,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已經迴天無力了,如有有任何一絲希望的話,希特勒也不至於自殺。

希特勒自殺後,德國納粹的精神支柱轟然倒塌,對德軍高層打擊非常大,很多的將帥級軍官就像丟了魂魄一樣,各自紛紛尋找出路,自以為罪孽深重的選擇了自殺,例如希特勒自殺前剛剛任命的德國總理戈培爾,他先毒死自己的六個孩子,然後和妻子在帝國總理府的地下室自殺。黨衛軍首領希姆萊落入英軍手中後,咬碎假牙裡的氰化物膠囊自殺身亡。陸軍參謀總長克萊勃斯在德國宣佈投降後與希特勒的第一副官布格道夫等人在地堡開槍自殺。陸軍元帥莫德爾在魯爾戰役失敗後開槍自殺。而空軍司令戈林則揹著希特勒與盟軍媾和,投降後被美軍敬為上賓,享受了一段VIP待遇,艾森豪威爾知道後大為光火,戈林立即從上賓轉為戰俘,很快在獄中服毒自殺了。

投降的保盧斯

德軍高層尚且如此,底層的士兵更加的沒有鬥志,希特勒曾經下過一道命令“第六集團軍應堅守陣地直到剩下最後1個人,最後1發子彈,他們的堅持將對建立一個防禦前沿和拯救西方世界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此,希特勒還專門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裡克·威廉·保盧斯升為陸軍元帥,並空運去了元帥服和一套儀仗,保盧斯說了一句話“元首真慷慨,但迴天無力了”,剛當了一天元帥的保盧斯帶著希特勒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10萬人投降了,士兵們沒有人反抗,因為他們已經看不到未來了。

到了1945年,軍心已經完全渙散,毫無鬥志,士兵開小差、逃逸的事情層出不窮,軍官已經無力阻止,只能睜隻眼閉隻眼,雖然數量上號稱有700萬,其實已將嚴重不符合事實了。很多高級軍官也在找後路,各自打小算盤,都想趁早賣身換個好價錢,少一些罪孽,儘量避免走上戰爭法庭。

其次,是德軍還有沒有實習再打下去,這是客觀原因。

德軍雖然有將近700萬的士兵,但是那些經歷過一戰的高素質軍官和士兵早已經死的差不多了,東線、西線、北非和北歐戰場上犧牲了太多的老兵,後續補充的新兵很多都是娃娃兵和老人兵,以及傷員、後勤兵等老弱病殘人員,這些人很多都是沒有戰鬥經驗的菜鳥,說是軍隊其實就是炮灰,縱是天才指揮官,面對一群低素質的士兵也是無能為力。

德軍在捷克的40萬、挪威的30萬、意大利還有60萬,早已經被分割包圍,比如駐奧地利的德軍對面是蘇軍,駐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的德軍被盟軍壓的絲絲的,在步步後退,在西線法國和意大利的德軍失去了制空權,沒有空中的掩護,就是活靶子,這些兵源基本都無法調回德國拯救柏林,雖然總量不少,但是首尾不能兼顧,不能形成有效的力量。

裝備方面,戰爭初期,德軍之所以能戰勝對手,依靠的是先進的技術裝備,所以才能組織起兇猛的閃電戰,但是機械化戰爭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及時可靠的裝備維修和油料攻擊,到了1943年,美英對德國的大轟炸,對德國的軍工廠和一些民用工廠,例如軸承廠、鐵路樞紐造成了極大的損傷,生產能力大大下降,前線就連最基本的步兵武器供應都成問題了,到1945年,德國最後的工業區上西里西亞也被蘇軍佔領,德軍的坦克都成了一堆堆的廢銅爛鐵,反攻成了不可實現的幻想,閃電戰的發明者、總參謀長古德里安等人已經知道迴天無力了。

德國和日本的情況比較類似,國土面積小,自身資源不豐富,都是走的以戰養戰的路線,用別國的戰略資源為自己輸血,蘇聯包圍柏林的時候,德國的佔領區基本上已經被解放的差不多了,就算是工廠不被炸,也生產不出武器了。

投降是唯一的、也是最合適的選擇

歐洲的國家非常重視士兵的訓練,對於德軍的將軍來說,讓白丁上戰場是無奈的選擇,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再讓他們去拼命就是最虧本的買賣了,打仗是為了勝利,不是為了上戰場送人頭,希特勒的自殺,就是從這700萬人身上看不到希望的無奈選擇。

作為希特勒的接班人,海軍元帥鄧尼茨認為繼續抵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選擇了投降,也為德國保留了數百萬的精壯男性,如果這些人犧牲在戰場上,德國就連反身的機會都沒有了,關鍵時刻,鄧尼茨這些德軍高層表現的非常理性,沒有像希特勒那樣負隅頑抗。鄧尼茨在監獄被關押了十年,被釋放後一直活到1980年,成為27名元帥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部分德軍高層為自己尋找後路,選擇了逃跑,戰後跟多人逃到了阿根廷、墨西哥,留下了不少傳說故事。


葛大小姐


電影“帝國陷落”裡有一段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情節:蘇軍已經打到柏林,一位德國將軍視察陣地,看見有很多德國人拿著簡陋的武器向蘇軍衝鋒,就問手下,這些是什麼人。手下告訴他是希姆萊還是戈培爾組織的國民敢死隊。將軍說讓他們下來,這是屠殺。

德國、美國這類的國家極其重視士兵的訓練。士兵必須有充足的訓練,掌握了足夠的技能才能參加戰鬥。不談人道,只談功利,這樣做也肯定是最划算的。這些國家早就算計清楚,把不經訓練的平民直接推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是沒意義的事情。

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的時候,日本的士兵面對中國士兵,都是佔據很大的優勢,原因就是他們在開戰之前有著充足的軍事訓練,而我們的戰士是應急從田裡抓過來的頂數的,這打起來,肯定是咱們吃虧。

把士兵訓練完善了,再上戰場,打勝仗。仗打贏了,訓練的成本會連本帶利的賺回來。平時不備戰,在訓練上省錢,等打起來,拉農夫上戰場,打敗仗,然後賠錢,割地甚至亡國。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從宋朝一直到民國常乾的賠本買賣。到現在網上還有不少人在那喊殲20太貴,不可能裝備太多......

依舊是嘮嗑,咱們稍微再扯遠點。

德國、美國的士兵是經過長期訓練的,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的,所以這個士兵本身也是貴重的財產。一個訓練充足的士兵如果死了,政府也就賠了。這就導致從高層就不希望士兵死。然後做出很大的妥協,譬如在什麼情況下,這個士兵可以投降,什麼情況下你可以撤退。尤其是那些有過戰鬥經驗的老兵,那更是寶貝,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這個寶貝先保證別打碎了,至於在誰手裡,可以緩,可以等,有機會我再搶回來就完事了。所謂的美軍怕死,歸根結底是高層怕士兵死。然後建立了這樣的文化:你先保住命再說,只要不叛國,最終能回來,你還是我的小寶貝兒。所以,在西方國家,當了俘虜回來,依舊是英雄。

甲午年,鄧世昌、劉步蟾、林泰曾、丁汝昌......大量的海軍將領自殺殉國。從氣節上,這是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的。但是,站在利益的角度,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算,這些人都是當時頂尖的軍事人才,受過正規的海軍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說著流利的英語......國家在他們身上投入了多少資金?如果他們活下來,未來重建海軍,報仇雪恨是不是更容易?所以說這個賬應該怎樣算,即便是現在人也很難說清。

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也曾經狂妄一時,大聲的叫囂:美國的海軍在哪裡?但後來發生了馬里亞納獵殺火雞式的戰爭。日本飛機被美國飛機當火雞獵殺,沒有還手之力。發生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日本的老兵,有經驗的老飛行員基本上全戰死了,到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剩下的就是菜雞。

它不怕死,那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動不動就來個同歸於盡。然後飛機的設計也不重視防護,一打就著火。日本損失了飛機還是小事,最後沒飛行員才是最要命的。而它後來的關東軍也是不堪一擊,原因都是一個:老兵打沒了。

中國以前千年的教訓是:訓練不足的戰士上戰場,是賠本的買賣。日本的教訓是:不重視保護士兵的生命,賠的更大。

像德國這種靠普魯士軍事力量起家的,又是講哲學講數據,他戰爭帳算的非常精:打仗全得依靠訓練到位,有打仗經驗的士兵。當初德國之所以敢發動戰爭,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那時他的士兵是訓練的最充分的,戰鬥素質和精氣神遠高於英法這些國家。

訓練不足,甚至沒有訓練的平民上戰場,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打不了仗,只是讓人無所謂的屠殺。而希特勒那一撮人也懂這個道理,但他們說這些平民死就死吧,反正日耳曼人的精英也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死乾淨了。道理都懂,只不過他們是不介意這些人去當炮灰。

問題裡提的700萬大軍,現在大家也就明白是咋回事了吧?他們不是訓練充分的士兵,只是臨時拉來湊數的雜牌。這700萬人要是夠士兵的標準,像國防軍,黨衛軍一樣精良,希特勒能打到阿拉斯加,對不對?

按照咱們中國傳統思維,這些人進了軍營,穿上軍裝,有了編制,發了把槍,這就算兵了,把這些人湊一起就算軍隊了。但按照德國的思維,這些人還得再訓練2年,掌握了熟練的軍事技能,才能算兵。而這些人聚集到一起,能服從指揮,互相配合,彼此支援,講技術講策略,這才能叫軍隊。所以德國這700萬人咱們叫大軍,在德國人眼裡他們依然還是農夫、廚子、修鞋匠......打不了仗。

這些人在德國的將軍、統帥的眼裡根本就沒有戰鬥力,再說,打仗是貴族的事,你們這些平民跟著瞎攪合啥?所以,希特勒也看不到希望,自殺了。而他一死,那些將軍們也就放棄了沒有意義的抵抗。


銳度何老師


二戰後期,德國還有部署在庫爾蘭島上的集團軍群、捷克和奧地利的中央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意大利北部、巴爾幹半島、挪威等地德軍,這些兵力加起來還有好幾百萬,為何就投降了呢?

其實德國在二戰後期也曾想過翻盤,包括希特勒和德國高層還在制定各種戰術,但無奈德國此時大勢已去,不得不投降。而之所以會投降,主要是幾個關鍵原因:

精神支柱的倒塌

蘇聯進攻柏林時,希特勒知道大勢已去,心灰意冷之下選擇了自殺,當德國軍隊得到這個消息後心中的信仰頓時崩塌,從軍官到士兵沒有任何戰鬥的信念支撐下去,在以前希特勒就是他們心中最堅定的信仰,而現在信仰沒了,戰士們如同行屍走肉,部隊上下亂成一鍋粥。

德國二號人物海軍元帥鄧尼茨與德軍高層經過考慮後最終決定投降,他的理由很簡單,繼續抵抗沒有任何意義,如果投降還能為日耳曼民族保留種子。如果繼續戰鬥下去,有可能德國的青少年將全部陣亡,那麼即使最後抵抗成功,那德國只剩下老弱病殘,國家沒有男人,沒有勞動力,贏了也沒意義。

國家經濟嚴重受損,後勤物資跟不上,百姓揭不開鍋了

軍艦、戰機、坦克需要石油來提供動力,而此時德國主要供油管道之一的羅馬尼亞等地的油田,全都被英美空軍炸燬,沒有石油,坦克戰機都只是一堆廢鐵。

戰爭前期德國順風順水,從各個國家掠奪資源,但到後期,為了持續這場世界大戰,德國把能提供的資源都消耗光了,面對多國的打壓,光靠德國一家支撐顯然不行。德國的海外支援全被切斷,沒有任何物資提供戰鬥需求,民眾揭不開鍋,開始餓死人了。

打戰需要武器、士兵需要吃飯、冷了需要衣服、傷員需要藥品、武器需要彈藥、石油、燃料、機械零件等等,而此時的德國沒有一樣物資能供應的上。

軍隊兵力雖多,但戰鬥素質低下

德國雖然看似還有700萬的兵力,在持續的戰爭中,德國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戰鬥素質低下,這幾百萬軍隊的戰鬥力,跟德軍前中期相比天差地別。

就說那些在世界各地的部隊,挪威的30萬兵力被卡在那邊動不了;經歷炮火洗禮後的高素質軍官死傷太多:死在東線、西線、非洲、北歐等,而那些新兵更是誇張,很多都是老人和小孩沒怎麼接受訓練就上了戰場,槍都不會拿。

在蘇聯和不列顛的戰鬥中,空軍人員死傷太多,技術、設備嚴重缺乏。陸軍技術兵種也不夠,精銳部隊更是在東線戰鬥中消耗殆盡。

簡單的總結為什麼投降:要為德國留種子、國家經濟已經崩潰、作戰意志不足、士兵信念崩塌、國家已經無法提供武器裝備了。

再打下去,連上圖這種槍都造不起了,這讓700萬人拿水槍去滋蘇軍嗎?


大國布衣


這個問題問的並不太客觀,納粹德國在滅亡之前,的確還有七百萬部隊,但卻不是輕易投降,無論是蘇聯軍隊還是西線的聯軍,都付出了極大代價,才獲得了勝利,顯然,這並不是輕易投降的簡單戰爭。


瞭解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德國的兵力佈置。德國的地理位置,正好在歐洲中部,是一個四戰之地,而德國也的確很背,三面全是敵國,南面還有戰鬥力很弱,相當搞笑的意大利。

甚至還不如南邊多個敵人來的更快。不過,這個豬隊友,的確在1943年的時候投降,並且倒戈。

在1944年到1945年之間,德國到底如何佈置兵力的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德國的西線兵力。德國對於西線兵力的佈置,裝甲部隊居多,兵力相對來說較少,按照1944年五月算,佈置在西線的兵力大約有五十九個整編師,佔有德國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而在北部,主要是諾曼底一帶,有六個師,九萬多人,只是憑藉工事,進行防守。

在東部,面對蘇聯軍隊,德國反而更加重視,在1944年的時候,在東部戰線上,一共佈置了179個整編師,大約佔了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在南線,德國佈置的兵力相對較弱,在法國南部,大約駐紮了九個整編師,主要是應對豬隊友意大利的倒戈。

這裡路軍隊,基本上就是1944年到1945年期間的基本部署,但因為調動頻繁,所以,很難確定具體數目。

那麼,在1944年到1945年,到底發生了哪些戰役呢?

在1944年6月,諾曼底戰役爆發,盟軍一共出動了二百八十多萬兵力,在海陸空絕對優勢下,向德軍發起進攻,迫使西線的德軍,幾乎全部投入戰鬥,德軍投入兵力一百三十多萬。

這場戰役打的相當慘烈,從六月一直打到八月,直到盟軍收復巴黎,才算結束。

在盟軍兵力、裝備以及後勤補給等多方面絕對優勢下,這場戰役,據後來人統計,盟軍傷亡二十多萬,德軍傷亡更大,超過了六十萬,可見戰鬥的慘烈。

而在西線,德軍佈置了相當多的機械化部隊,金國兩個多月的慘烈戰鬥,德國機械化部隊損失慘重,已經沒有了再戰之力。


聯軍諾曼底登陸後,德軍的西線防線接近崩潰,面對急劇變化的局勢,以及聯軍數百萬大軍和絕對優勢的空中海上力量的壓制下,希特勒不得不抽調東部的兵力,去彌補西線現場的兵力不足,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這種做法,並沒有阻止聯軍如潮的攻勢,反而讓東線戰場兵力減少。而就在盟軍在西部給德軍造成巨大壓力的同時,蘇聯的柏林攻勢,也開始了。

在1945年四月,蘇聯集結了一百五十萬大軍,向著德軍發起猛烈進攻,剛剛把兵力抽調到西部現場,德軍不得不依靠剩餘的一百萬德軍,和蘇聯的一百五十萬展開廝殺。

這場戰役,像是諾曼底戰役一樣,非常艱苦而且慘烈。德國的一百萬兵力幾乎被全殲,而蘇聯則損失了三十多萬兵力。傷亡比例,和諾曼底極為相似。


東線的柏林會戰和西線的諾曼底戰役,都是以絕對優勢,向德軍發起的空前攻勢,雖然兩場戰役,都是以德軍的失敗告終,但聯軍的損失,也是極為驚人的。

所以,雖然聯軍以及蘇聯軍隊在各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但戰勝德國,絲毫不輕鬆。

僅1944年到1945年一年,從東西兩線作戰看,德國損失近三百萬兵力,而盟軍包含蘇聯,也損失了五六十萬的兵力。困獸猶鬥的德軍,自然令人頭疼。

可見,德國兵力的確還有七百多萬,但分散在東西兩線,每一線的兵力,都要面對優勢對手的衝擊,很難佔據優勢。

當東西兩線德軍全部潰敗,導致德國僅存的精銳部隊土崩瓦解,剩餘的軍隊,大多數只是二線部隊,戰鬥力不強。隨著柏林失手,希特勒自殺,德國殘餘部隊失去了最後的精神支柱。希特勒所構建的世界觀被打破。精銳盡損,精神支柱也沒了,德國已經沒有戰心。只得投降。


小小嬴政


只知道德國人還有700萬大軍,那麼知道德國人的對手有多少嗎?當時蘇軍已經擴充到1100萬,美軍的數量比這個數量還多,英國的數量也不見得少。不計算其他盟國的兵力問題,僅英美蘇三國就已經對德國構成壓倒性的優勢,繼續打下去,德國還有什麼意義?

德國投降前夕的話,其盟友已經全部消失了。僅靠自己700萬軍隊去與自己幾倍於的對手進行交付,實際依然沒有任何勝算可言,更不要說德國還拿什麼去拼,所謂的700萬隻是一個大概數值,實際卻遠遠沒有那麼多,實際狀態更絕對沒法與戰爭早期相比,都是殘兵敗將,老弱傷殘級別。重武器已經基本損失殆盡,也沒有什麼彈藥了,談不上什麼物資儲備的了,因為軍工生產已經被崩潰掉了,也就是說繼續打下去,德國沒有新的裝備補充,燃料補充也幾乎沒有了。

德國人實際上已經沒有能力進行一場戰爭,打下去只是增加自己的傷亡,增加自己的損失,而不是給對手製造什麼麻煩,所以早一點投降對於德國反而是最好的。


浴火


1945年4月22日,為了防守萊茵河上的雷馬根大橋,在希特勒的親自過問下,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向該地派出了增援的裝甲部隊,而所謂的“裝甲部隊”是從賽納軍營蒐羅出來的五輛虎式坦克,希特勒認為遠遠不夠需要再加,將軍們的回答是三天後可以再調來兩輛虎式,這就是納粹德國在戰爭末期的窘境,掏遍家底湊不出一個坦克營來了。

(凱塞林元帥)

實際上,在希特勒自殺前幾小時,駐意大利凱塞林元帥指揮的德軍已經宣佈投降,只是因為通訊不暢,希特勒臨死之前才沒有再次受到刺激。

根據朱可夫的回憶,到1944年底,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還有940萬人,其中陸軍作戰部隊約有540萬人,德軍最高統帥部把最精銳的370萬野戰部隊部署在東線。由此可以看出,德國軍隊的非戰鬥人員其實高達400萬人。



(鄧尼茨元帥)

而到1945年5月投降時,柏林地區的近百萬軍隊已被蘇軍粉碎,西線的“B集團軍群”也被美英盟軍徹底打垮,殘餘德軍的總數量雖然仍有600餘萬,但作戰兵力只有200多萬了,所以提問中的700萬之數貌似靠譜,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主要體現在野戰部隊上,與人頭總數沒有關係。

事實上,在希特勒自殺並將繼承人選定為海軍元帥鄧尼茨後,部分德軍將領如陸軍元帥佈施等人的確試圖繼續負隅頑抗,然而鄧尼茨最終否決了這個方案,並以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名義,派員與艾森豪威爾洽降,時間是5月5日。鄧尼茨為什麼一定堅持投降呢?他對戰爭有綜合的形勢判斷:

(鄧尼茨和戈林希姆萊等人)

殘餘德軍已被切割無法形成作戰體系

按照普遍認可的說法,此時德軍作戰部隊是如此分佈的:在捷克境內的中央集團軍群還有90萬人,在意大利的B集團軍群(番號轉移)60萬人,在北歐尚有25萬人,在東南歐還有40餘萬人,在波羅的海和庫爾蘭半島尚有30萬人,總數約250萬作戰部隊。

然而蘇軍攻克柏林後,已經和盟軍在易北河完成會師,整個德國被一劈兩半,散佈在歐洲各個戰場的德軍部隊被分割包圍,已無法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只能各自為戰最終再被各個擊破,這是一種無望的軍事形勢,稍有戰略眼光的統帥都看得明白。其實希特勒也很清楚,他死前已下達了毀滅魯爾區的焦土命令,這就是知道打不下去破罐破摔了。

(施佩爾)

德國已經喪失繼續維持作戰的工業基礎

德國絕大部分的工業集中在魯爾區,最後一任軍備部長施佩爾是建築師出身,也算是希特勒私人朋友。在他的努力下,納粹德國的軍備生產在1944年9月奇蹟般達到了峰值,所以德軍可以補充和新建部隊,維持東西兩條戰線的基本穩定。

然而隨著守備魯爾工業區的莫德爾元帥兵敗自殺,德國已徹底喪失了軍備生產能力,再加上羅馬尼亞油田的丟失,德國實際上不再具備戰爭能力。歐戰與亞洲戰場不同,拼的是鋼鐵、石油和炸藥,失去這些,大勢已去。



鄧尼茨不具備希特勒的影響力和統率力

從1943年開始,德國國防軍內部的密謀集團加快了剷除希特勒的行動步伐,因為許多將領已經清楚德國必敗,需要儘早與美英談和以避免德國毀滅,包括圈外的克魯格和隆美爾等元帥也有如此看法。

但希特勒是合法的德國“元首”,德國軍隊上自陸軍元帥下至普通士兵都曾宣誓效忠,只要拒不投降的希特勒還活著,納粹德國就得繼續頑抗下去。希特勒甚至可以在最後時刻,仍然通過電報下令逮捕戈林和希姆萊這樣的大人物,鄧尼茨哪有這等領袖能力。



(希特勒和施佩爾)

所以密謀分子才要在肉體上消滅希特勒,現在希特勒已經自殺身死,德軍官兵沒有了束縛,抵抗意志不復存在。而鄧尼茨作為一名軍種司令,對德國陸軍幾乎沒有什麼統率力,更指揮不了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部和普魯士軍官團,既然無能為力,不如放棄抵抗。

蘇聯和盟國軍力已對德軍構成壓倒性優勢

到柏林被攻克為止,歐洲大陸的蘇軍作戰部隊670萬人,美英盟軍作戰部隊240萬餘人,兩者之和多達900多萬地面部隊,這還不算佔據絕對優勢的空軍和後勤補給,200多萬素質嚴重下降的德軍,許多都是新兵和外籍志願兵,面對敵方如此龐大的武裝力量,繼續抵抗下去毫無希望,無條件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希特勒接見青年團)


度度狼gg


眾所周知,柏林的失守標誌著德軍的最後崩潰,旋即從“狼穴”中傳來領袖希特勒自殺身亡的消息,而殘餘的德軍也悉數投降。

實際上,德軍雖然宣佈投降,但他們的勢力仍然不可小覷,在庫爾蘭島、意大利北部地區以及捷克和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德軍集團軍的勢力,如果把這些林林總總的兵力加起來,竟然多達七百萬人!

七百萬人,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可想而知德軍還擁有怎樣的戰鬥力,要知道,僅僅只有兩百多萬殘餘的日軍當初要發動玉碎作戰時,已經讓美軍膽寒了,所以這七百多萬德軍對於盟軍的威懾力無疑更大。

那他們為什麼輕易就選擇投降了呢?

首先最接直接的原因,也是德軍果斷投降的導火索,那就是希特勒的飲彈自盡。

毫無疑問,總理希特勒是德軍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也是挑起世界大戰的最主要元兇,德軍士兵對他的崇拜幾近於瘋狂,可是現在,他卻已經死了!

一個承諾要帶著德國走向世界軍事巔峰的人此刻畏罪自殺,可想而知德軍士氣是有多麼崩潰,而且希特勒之死導致德軍群龍無首,既沒有能力組織有效的抵抗和反擊,更沒辦法壓制內部的投降派向盟軍求和,所以選擇投降是唯一一條可行之路。

然後再來看最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德軍資源太匱乏,根本無力支持繼續作戰。

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的匱乏,前面我們雖然提到了德軍尚有七百萬兵力,這七百萬聽起來似乎很多,但這其中大多數卻是傷員、後勤人員以及更重老弱病殘,與最初的德軍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而且彼時德軍的盟友已經悉數玩完,日本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自顧不暇,所以德軍真的是處在孤家寡人作戰的境地!反觀盟軍,他們的數量那可是德軍的數倍,多達兩千多萬人,難道還指望德軍這幫老弱病殘去以一當十嘛?顯然不切實際。

另一方面是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的匱乏,由於德國本土遭到了盟軍夜以繼日的狂轟濫炸,軍工生產幾乎毀滅殆盡,普通士兵的武器彈藥尚且不夠用,更別說重型裝甲武器的燃油供給了。

而德軍又是以裝甲部隊聞名的,這些沒有了油料的鐵疙瘩,放在戰場上完全沒了用處!同時德軍的後勤補給也處於完全崩潰的狀態,由於運輸機以及交通線完全被盟軍所掌控,那些有限的物資根本難以轉卻送達,所以德軍基本上都是餓著肚子跟盟軍火拼的。

可想而知,這仗根本就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了,否則就可能上演一群餓著肚子的德軍士兵扛著鋤頭去跟盟軍拼命這樣一幕!

然後從心理上來說,德軍的心理防線依然崩潰,柏林失守、希特勒自殺早已經讓他們對戰爭不再抱有希望,而目睹盟軍的火熱攻勢,更是讓他們灰心喪氣。這場戰爭已經讓足夠多的人喪生,繼續頑抗下去真的還有意義麼?

這已經成為每一個德軍所思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旦他們選擇負隅頑抗,那麼在盟軍的攻勢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到時候遭殃的可能就不止是他們這些士兵,還有數萬萬無辜的德國平民,他們可能遭到盟軍報復性的屠殺,而這其中,難免有他們的家人作為陪葬。

屆時整個德國以及日耳曼民族可能會毀於一旦,既然如此,還何苦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抵抗呢?

出於上述所說的這些原因,德軍選擇投降,毫無疑問,這樣的選擇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的一條路。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靠著這些所保留的有生力量,德國在二戰後迅速實現重建,再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得不說,確實也多虧了那七百萬人沒有熱血上頭蠻幹。


貓眼觀史


我們先來算算,二戰結束時,德國還有多少兵力?



截至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正式投降,其還有這些家當:德中央集團軍群大概有90萬人,駐紮在捷克。還包括1700多輛坦克裝甲車、1000餘架各型飛機。在北歐有30萬左右的部隊,駐紮在挪威和丹麥,包括500多輛坦克裝甲車、400餘架各型飛機。在意大利的B集團軍群,是保存最為完整的部隊,大概在60萬左右。包括1000多輛坦克裝甲車。此外在南斯拉夫地區和波羅的海地區分別還有40萬和25萬的作戰部隊,算起來總的大概有250萬左右的部隊。


這個700萬我是真不知道從何而來,要知道在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加起來也不過1000萬左右。

有人說250萬也不少啊?對是不少,打幾個大戰役絕對是夠人的。但是僅是不同往日了,這250萬人大多數是濫竽充數,此時的德國早就山窮水盡,涸澤而漁菜湊出來這麼些人。不論是戰鬥素養還是武器裝備,都原不如當年,甚至許多人上去就是炮灰。能真正在戰場上起到作用的軍隊,絕對不超過一百萬。


這一百萬能幹嘛?你知道盟軍有多少人嗎?大概統計了以一下,在1945年,蘇聯在歐洲戰場爆兵超過600萬,其中一線作戰部隊在400萬左右。而在第二戰場,盟軍總兵力達到了500萬,其中美軍佔大頭,有300多萬。也就是說整個盟軍,在東西兩線戰場總兵力達到了900萬。而且還不算武器,後勤以及士氣的各方面碾壓。僅僅是兵力就完爆了,而且德國還是兩線作戰,這基本沒法兒打的,除非上帝幫忙。

事實上,原本德國因人口數量的原因,軍隊的後備儲蓄就很有限了,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之大,兵員死傷慘重,對於德國來說,仗打的越久,其虧損就越大,並且由於人口少,國土面積小,當大部分人口被徵作兵用之後,整個國家將只剩下老弱病殘,缺少發展的空間,如果真是這樣,那德國的未來也就不再有希

望了。


再者,德國這時候已經山窮水盡了,當兵的也要吃飯啊,坦克飛機也要有油才能動啊,槍炮也要有彈藥啊。德國之前之所以有資格站出來和世界叫板,純粹是依賴於其之前所進行的侵略擴張活動有了一定的物資基礎的支撐。現在什麼都沒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不了就投了唄。

總而言之,資源供給彰顯了實力差距,德國在交戰時便傾其全力與其他國家鬥爭,奈何只能維持一時短暫的勝利,卻沒有能力進行提供長足戰爭的供給,那也只能在戰場上被打的節節敗退了。


所以,即使希特勒想要負隅頑抗,但他手底下那些人必須要為自己要為國家,要為這個民族留條後路,不能和他一起瘋啊!



綜上,對於二戰時期的德國來說,為什麼要在還有百萬軍隊的情況下選投降,一是因為不想做無意義的輸出,敗局已定,勝敗與否只是時間問題;二是自身實力不足,而對手又過於強大,正如打不贏就跑的策略一樣,德國肯定不希望自己就此成為他國的附屬,與其如此,還不老老實實投降接受戰敗的懲罰,至少也比在一再強硬地堅持錯誤決定下被滅國來的好。


白話歷史君


眾所周知,柏林的失守標誌著德軍的最後崩潰,旋即從“狼穴”中傳來領袖希特勒自殺身亡的消息,而殘餘的德軍也悉數投降。

實際上,德軍雖然宣佈投降,但他們的勢力仍然不可小覷,在庫爾蘭島、意大利北部地區以及捷克和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德軍集團軍的勢力,如果把這些林林總總的兵力加起來,竟然多達七百萬人!

七百萬人,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可想而知德軍還擁有怎樣的戰鬥力,要知道,僅僅只有兩百多萬殘餘的日軍當初要發動玉碎作戰時,已經讓美軍膽寒了,所以這七百多萬德軍對於盟軍的威懾力無疑更大。

首先最接直接的原因,也是德軍果斷投降的導火索,那就是希特勒的飲彈自盡。

毫無疑問,總理希特勒是德軍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也是挑起世界大戰的最主要元兇,德軍士兵對他的崇拜幾近於瘋狂,可是現在,他卻已經死了!

一個承諾要帶著德國走向世界軍事巔峰的人此刻畏罪自殺,可想而知德軍士氣是有多麼崩潰,而且希特勒之死導致德軍群龍無首,既沒有能力組織有效的抵抗和反擊,更沒辦法壓制內部的投降派向盟軍求和,所以選擇投降是唯一一條可行之路。

然後再來看最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德軍資源太匱乏,根本無力支持繼續作戰。

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的匱乏

,前面我們雖然提到了德軍尚有七百萬兵力,這七百萬聽起來似乎很多,但這其中大多數卻是傷員、後勤人員以及更重老弱病殘,與最初的德軍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而且彼時德軍的盟友已經悉數玩完,日本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自顧不暇,所以德軍真的是處在孤家寡人作戰的境地!反觀盟軍,他們的數量那可是德軍的數倍,多達兩千多萬人,難道還指望德軍這幫老弱病殘去以一當十嘛?顯然不切實際。

另一方面是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的匱乏,由於德國本土遭到了盟軍夜以繼日的狂轟濫炸,軍工生產幾乎毀滅殆盡,普通士兵的武器彈藥尚且不夠用,更別說重型裝甲武器的燃油供給了。

而德軍又是以裝甲部隊聞名的,這些沒有了油料的鐵疙瘩,放在戰場上完全沒了用處!同時德軍的後勤補給也處於完全崩潰的狀態,由於運輸機以及交通線完全被盟軍所掌控,那些有限的物資根本難以轉卻送達,所以德軍基本上都是餓著肚子跟盟軍火拼的。

可想而知,這仗根本就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了,否則就可能上演一群餓著肚子的德軍士兵扛著鋤頭去跟盟軍拼命這樣一幕!

然後從心理上來說,德軍的心理防線依然崩潰,柏林失守、希特勒自殺早已經讓他們對戰爭不再抱有希望,而目睹盟軍的火熱攻勢,更是讓他們灰心喪氣。這場戰爭已經讓足夠多的人喪生,繼續頑抗下去真的還有意義麼?

這已經成為每一個德軍所思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旦他們選擇負隅頑抗,那麼在盟軍的攻勢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而到時候遭殃的可能就不止是他們這些士兵,還有數萬萬無辜的德國平民,他們可能遭到盟軍報復性的屠殺,而這其中,難免有他們的家人作為陪葬。

屆時整個德國以及日耳曼民族可能會毀於一旦,既然如此,還何苦去做那些毫無意義的抵抗呢?

出於上述所說的這些原因,德軍選擇投降,毫無疑問,這樣的選擇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的一條路。事實證明確實如此,靠著這些所保留的有生力量,德國在二戰後迅速實現重建,再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不得不說,確實也多虧了那七百萬人沒有熱血上頭蠻幹


分享更快樂


柏林的失守標誌著德軍最後的崩潰,希特勒的飲彈自盡,是壓垮德意志戰鬥力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在意大利北部,以及捷克、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德軍的勢力,於是有人算了“一筆賬”,德軍還剩700萬兵力!

這筆賬算的無疑是搞笑的,所謂戰鬥有效的兵力,是指經過至少兩年訓練,訓練出的專業士兵,他們無論軍事素質還是技能,都是十分優秀的。德國在戰爭初期對士兵的訓練非常嚴格,而每一個士兵的生命,對他們而言就是戰爭本錢,是非常珍貴的。

如果將訓練充足的士兵,貿然送上戰場送死,這是賠本的買賣,但如果狗急跳牆,將給平民穿上軍裝,每個人發一把槍,上戰場當炮灰,這更是一樁賠本買賣。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每一個參戰的國家,當權衡敵我實力後,都不會做無謂的犧牲,除非像日本這麼一根筋的變態的國家。

那麼德國和盟軍的實力相比,到底有多懸殊呢?德國好歹也有700萬大軍哪!這就要說一下700萬是有多水了。

在希特勒自殺前夕,德軍最王牌的軍隊駐紮在意大利,有六十萬,駐紮在捷克和北歐的,加起來有120萬,其他地方零零散散的加起來有60多萬,有效兵力不超過300萬。這300萬接近真實的數字,然而還是水的,為什麼呢?因為真正能打仗的,能在戰場上發揮戰鬥力的不超過一百萬。

當時的德國用“強弩之末”形容是很貼切的,不但沒人了,而且還沒武器了,後勤補給也斷了,軍工廠早被炸成廢墟了,當時德國產飛機的數量為零,坦克也都玩完了,留在柏林的士兵都開始用栓動步槍和燒火棍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士兵起碼有幾個百姓來養,現在百姓都死了,士兵沒親孃了。也就是說德國沒糧也沒錢了。

與此同時,蘇聯有強大的裝甲部隊,有先進的火炮,有訓練充分的士兵,和一個強大的、能夠靠得住的盟友,而德國的盟友一直都是廢物點心,拖後腿的。1945年,蘇聯在歐洲戰場的兵力超過六百萬,裝備精良,幾十萬火炮蓄勢待發,加上美軍的三百多萬,整個東西兩線的盟軍達到九百萬,是德國的九倍。德國拿什麼跟人家拼呢?最大的瘋子希特勒自殺了,德國不再有人負責煽動和妄想,意志力垮掉了。

最關鍵的是德國的盟友都掛掉了,德國必須兩線作戰才有勝利的希望,然而德國自己也知道是沒希望的,讓這些無辜的年輕人去送死,德國短時間內也不可能製造出這麼多年輕人,德國這個國家就玩完了,也不再有希望了。

當盟軍攻打德國時,已經把補給線路掐斷了,再打下去,德國就能充分體會到什麼叫“種族滅絕”的“玉碎”精神了。可惜德國不是日本,日本全民皆瘋,德國就希特勒一個瘋子,希特勒選擇見上帝后,德軍就選擇投降了,這是個無比明智的決定,充分說明了日耳曼民族還是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