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14年,奧斯曼帝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奧匈帝國等結成同盟。但在協約國軍隊的進攻及阿拉伯人的起義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地區的領土逐漸被侵佔,最後被迫停戰。協約國在停戰條約簽訂後,便開始佔領奧斯曼的領土,包括首都伊斯坦布爾以及小亞細亞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如伊茲米爾、阿達納、薩姆松等。其後,英國、法國、意大利及希臘等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決議瓜分奧斯曼帝國,並在1920年推出了色佛爾條約。

1919年,凱末爾受命為駐紮在薩姆松的第9軍督察使,負責殘存的土耳其軍隊的復員和維持治安的工作。他利用這一身份,著手聯合各民族主義抵抗力量,組建國民軍,7月在埃爾祖魯姆舉行的東部各省護權協會代表大會,凱末爾被選為主席。圖為凱末爾與國民軍將領。

1920年英國重新佔領伊斯坦布爾,逮捕議員並強迫蘇丹解散國民議會,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大國民議會,宣佈組成代表國家的臨時政府,並擔任新成立的大國民議會主席。伊斯坦布爾的蘇丹政府簽訂了色佛爾條約之後,凱末爾領導的安卡拉政府堅決拒絕這一條約。圖為英國軍隊處決土耳其反抗者。


1921年8月凱末爾要求並說服了大國民議會選舉他為國民軍全權總司令,親自指揮國民軍與希臘軍隊在離安卡拉80公里外的薩卡里亞河進行戰略決戰,戰役中他被流彈打斷一根肋骨,但仍然扎著繃帶指揮,最後以弱勝強,重挫希軍主力,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英軍佔領伊斯坦布爾後,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已經被剝奪了統治權。在土耳其獨立運動取得重大勝利後,廢除蘇丹統治權的議案被提上大國民議會投票。1922年11月1日,大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廢除奧斯曼蘇丹統治權。11月17日,最後一任蘇丹乘坐英國戰船離開土耳其,前往馬耳他,奧斯曼帝國徹底終結。

安卡拉政府拒絕承認奧斯曼政府簽訂的色佛爾條約。1922年11月,協約國及土耳其安卡拉政府在瑞士洛桑舉行會議,商討以另一個條約來取代色佛爾條約。會議長達十一週,土耳其同意開放達達尼爾海峽。1923年2月,洛桑會議一度因土耳其人抗議而被迫中斷。4月重新開始會談,7月24日,會議最終達成共識,簽訂《洛桑條約》。條約承認土耳其共和國接替奧斯曼帝國成為主權國。圖為洛桑會議中的土耳其代表團團長伊諾努。


《洛桑條約》簽署後,“土耳其共和國”受國際認可為奧斯曼帝國的合法繼承國。《洛桑條約》亦規定了希臘和土耳其的人口交換,110萬名希臘人離開土耳其前往希臘,而380,000名穆斯林則由希臘來到土耳其。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佈成立,定都安卡拉,凱末爾當選為首任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