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飢餓的女兒》出版在1997年,是英籍華人女作家虹影的自傳體小說。虹影也說過:這是一本100%的真實的自傳體小說,主人公就是我自己。

評論家劉再復曾說:虹影把飢餓年代的苦難寫得令人不寒而慄。《飢餓的女兒》成功了,虹影走向新的水平線,她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與她同時期中國女性小說寫作流行的基調。

作者在整本書的創作中將大量的情感舉重若輕。雖然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稱,但是在整個敘述的過程中,作者好像就像一個局外人,一個過路人靜靜地看著四十年前的事情一件又一件發生。似乎所有的揪心,所有的情感都與這文字的來源者無關。

虹影在對於她敢愛敢恨的描寫中毫不避諱。就像在小說中寫的那樣,她的生命中有三個重要的男人:養父、生父和歷史老師。這三個男人似乎都在她的生命中扮演了父親這個角色。

但是,這三個父親,都負了她:生父為她付出沉重代價,卻給她帶來羞辱;養父忍下恥辱,細心照料她長大,但從未親近過她的心;歷史老師,也許愛她,也許只是把她當做一場豔遇,他只顧自己離去,根本沒有考慮她的結局。

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1. 情感的缺乏,是叛逆的根源

主人公六六,生活中長江邊上的貧民區,家中擁擠不堪,毫無個人空間,物質上的匱乏,讓家裡人的關係變得也緊張擰巴,孩子們常常因為食物而發生爭奪,沒有錢,也沒有關愛。

六六也和家裡的孩子們不同,因為她是私生女,是母親出軌其他男子的產物,雖然他的養父沒有拋棄她,反而大度地扶養她長大,但她從小活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中,周邊對她的排擠和中傷,也在她幼小的心靈中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

缺愛的孩子,總是格外敏感,六六就是如此,她常常陷入孤獨與困擾之中。她甚至開始思索這種困擾的源頭,這一切在她18歲生日的時候,揭開謎底。

她是私生女,是母親和另外一個男子的“愛情結晶”。這點真相擊垮了她對這個家庭最後一絲的留戀,她也終於明白,這些年中,關於成長中的委屈、孤獨、疑問和壓抑,原來真的是有緣由的。可六六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世,因為生命的起點不在自己手裡,她也無法改變周圍人的眼光。

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為了掙脫這種困局,她開始背叛家庭,開始她的叛逆之旅。沒日沒夜地沉溺在劣質菸酒之中;瘋狂地參加各種地下舞會;瘋狂地談戀愛。然而身體可以麻醉,心靈卻得不到安寧。即便在頹廢中得到了一絲快感,卻無法抹去她心靈上的不安。

想要徹底擺脫過去,只有自我救贖,把傷口挖出來,哪怕血跡斑斑,也要慢慢修復。唯有認清過去,承認自己的過去,才能徹底放下那段羞恥的出身,找到心靈的突破口。

後來對虹影的採訪中,也流露出她對過往的心靈脩復,時間長了,漸漸忘了苦難,反而留戀起一絲一毫的溫情了。

虹影在採訪中說:“我問我母親他走的情況。我母親掏出,都是那種一毛兩毛的錢,一共五百塊錢,跟我說是他給我陪嫁的。以後希望就是我不要把我自己的身世告訴別人,最好不要告訴丈夫。當我渡過長江,在朝天門碼頭上,我就想起我的生父其實是很愛我的,為什麼我就不能叫他一聲爸爸呢?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以這個事情在我心裡是一個結。”

她和生父只見過一面,當時的心境下,她怎麼會開口叫他一聲爸爸呢?可時過境遷,她漸漸明白了生父對她隱藏的愛,這種愛在暗處,不見陽光,不能暴露,可依然是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真摯的、天生自帶的愛。

正是父愛的缺失,六六愛上了他的歷史老師,一個比她大20歲的歷史老師,這段愛情瘋狂而熱烈,是慾火焚身的愛情。這哪裡是愛情呢,分明是以愛情的名義索取一個男子的父愛罷了。結果註定是悲劇,歷史老師自己選擇結束生命,留下了六六暗自傷神。

縱觀六六的情感經歷,所有她的苦悶,她的叛逆,都源自於情感的缺乏,可以說是她一直在追尋父愛,卻從沒得到。

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2. 母親對家庭的影響,到底多重要。

在這本書中,六六的母親是一個很有層次的女人。在書中,她有三次叛離之舉動。

她不滿意家裡的定親,沒有遵循傳統思想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從鄉下逃婚到城市,在這裡足以看出,母親的獨立和與眾不同。在那個年代裡,違反父命,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別說是女子,很多男子也都做不到,但母親大膽果決,直接選擇了逃離。這是她的第一次叛離。

後來她和一個混社會的袍哥結婚,產下女兒,然後這段婚姻卻沒有維持多長,袍哥經常帶著摩登女郎回家,絲毫不顧妻子女兒的存在。而六六母親又一次表現出一個失落女子的魄力,雖然生活很艱苦,但她果斷離開,帶著女兒來到重慶,一邊刷碗賺錢,一邊帶著女兒艱苦生活。

這是她第二次離家,也是她對殘酷生活的一種反抗,這種精神尤為可貴。反觀現在,很多女人寧願活在虛設的婚姻中,都不願邁出獨立自強的一步,六六母親這次的叛離之舉中帶著點英雄色彩。

後來,她遇見了一位水手,也就是六六的養父,過上了看似穩定的日子。但長期的平淡瑣粹之後,在丈夫出船期間,她再一次叛逆,又愛上了一位年輕人,比她小了10歲。也許從這段婚外情中,她找到了被愛的滿足感,後來生下了私生女,就是女主六六。有了孩子,這段感情就回到了現實中,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家庭因素,也不得不考慮丈夫的善良大度,也是因為這個孩子,她的外遇戛然而止。

這便是六六的母親,她敢於挑戰傳統理念,敢於捨棄“渣男”重新開始,也為了嘗試被愛而紅杏出牆,她的一生,放在過去可能是低俗不堪,但從這種叛離上,也反應了母親對舊思想的抵抗和對自我意識甦醒的嘗試。

而六六呢,身上流著母親的血,思想中肯定遺傳了母親的“叛逆”,這便是血緣的不可逆轉,所以,六六的種種叛逆行為,何嘗不是母親叛逆的延續?

一個家庭之中,女主人也就是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這一點在本書中得到了完整的詮釋,母親生活在一個極度艱苦的年代,有些選擇也是迫不得已,而在六六的敘述中,她也能理解母親在當時境況下的選擇和經歷,甚至她對母親產生了同情。

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3. 飢餓的雙重意義

在六六的經歷中,物質上的“飢餓”貫穿一個家庭,窘迫的空間,食物的缺乏,讓家裡人全部陷入“飢餓”的恐慌之中。

物質的飢餓還有改善之日,但精神上的“飢餓”卻難以彌補。女主六六對父愛的渴望,造就了父愛的“飢餓”。這種飢餓空洞而難以掌握,把六六嚴密包圍起來。

這種精神飢餓,或者說是愛的飢餓,難道就六六一個人有這體會嗎?

六六的母親,六六的生父小孫,都是如此,母親為何會出軌,正是在小孫那裡找到了久違的愛意,被呵護被關愛的那點溫情,喚醒了她體內封存已久的小女人心理。要維持清苦的家庭,要養育一大堆孩子,要在雞毛蒜皮,社會動盪中守護自己的家,她早已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滋味。

正是在小孫那裡,感受到了這點關愛,她才飛蛾撲火,去彌補內心的空洞。

六六生父,也是一個可憐之人,他兩歲喪父,就跟著母親改嫁,到了繼父家裡,卻始終像一個外人,在成長期間,他也是缺愛的孩子。後來他遇見了六六母親,在她身上感受了被重要、被需求的快樂,他瘋狂地愛上了這個比他大十歲的女人,不惜冒著遭人唾棄的風險,和她生下了六六。

以後的日子中,他辛苦勞作,每個月給女兒提供養育費,卻不能相見,他忍受了十幾年的骨肉分離,在和女兒見面之後,卻得不到女兒的承認,也沒有得到自己鄉下妻子和兒子的肯定,鬱鬱寡歡,得病去世。

他對六六的愛在暗處,他思念自己的女兒,常常暗地跟蹤著,默默保護著她,又害怕自己的出現讓女兒難堪;他節衣縮食,一直給與女兒養育費;覺得女人長大了,在本就困頓的境遇裡,給女兒攢下來五百元的嫁妝,全是一毛兩毛的零錢。你能說這個父親不愛女兒嗎?

六六的養父,明知道自己六六是私生女,在糾結之後,仍然選擇撫養她,他的善良和大度,又何嘗不是一種愛呢?他為了整個家庭,到處奔波,拼命賺錢,難道不是對家庭的愛嗎?

但幼小的六六,還不具備觀察到這些愛的能力,這些愛沒有表達形式,沒有擁抱,沒有溫暖的話語,沒有心靈的安撫,所以她才沉淪到對歷史老師的痴愛中。歷史老師喜歡和她說話,和她交流,身體的接觸又讓她產生了安全感,前後的對比,我們才能明白,六六的內心需求。

虹影自傳小說《飢餓的女兒》:情感的飢餓,是叛逆的根源

本書的結尾處,我看到家庭的和解之美。她的母親一生都不愛養父,到老了卻精心照顧著他;生父一生只見過六六一次,卻在彌留之際呼喊著她的名字;六六一直遠離家庭,也在結尾回家探望;她去看望了生父的墓,她不曾承認過生父的存在,不曾喊過一聲“爸爸”,最後也理解了他,認可了他。

這是成長過後,愛的和解。六六本人,也在寫作中找到了心靈的突破口,瀰漫了太久的“飢餓”也終於消散了。

作品在描寫自家的愛恨情仇中,也用冷靜的筆調寫入了大背景的時代變遷,動盪終會過去,和六六一樣,在歲月的流逝中,一切都漸漸歸於平靜。

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在漫長的苦痛之後,六六用愛療傷,自我和解,和家人和解,和生父和解,也和社會融入在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