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如何用3萬老弱殘兵取得北伐勝利的?

國聞雜談


平定魏國。

在這種情況下,原來跟隨劉邦的魏王豹背叛了劉邦。他回國後封鎖了與漢的來往道路,起兵反漢。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劉邦派韓信、曹參去平定魏國。

韓信面對魏王豹的嚴密防守,採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他聲言要在臨晉渡河,把所有的船隻都集中在臨晉,使得魏王豹把注意力都放在臨晉一線。而韓信卻用木罌(一種小口的木桶)從夏陽渡過黃河,出其不意的攻擊魏軍的後方安邑。

魏王豹被迫倉皇應戰,結果戰敗被俘,至此,魏國被平定,改為漢的河東郡。隨之,韓信向劉邦提出自己的戰略設想:

“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劉邦同意了韓信的提議,給他三萬人馬,讓他去實現自己的計劃。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韓信是要求給他增加三萬人馬,而不是增加到三萬人馬。

所以說,韓信北上的人馬肯定要超過三萬的,應該是這三萬人馬再加上韓信原有的兵力的總和。而且這些人馬雖然是缺乏訓練,如同韓信說的“驅市人而戰之”,但絕不是什麼老弱殘兵。

平定代、趙。

接下來,韓信開始了對北方各國的征伐。當時的北方有四個相對獨立的政權,代、趙、燕、齊。這四個勢力各不聯繫,使得韓信能夠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予以消滅。

代是依附於趙國的。代王陳餘輔佐趙王不在國內,因此,韓信首先輕易的就滅了代國,活捉了代國的國相夏說。接下來,韓信就和趙國的陳餘決戰於井陘口。

在這一戰中,韓信採取了背水陣和趙軍決戰,留下了背水一戰的典故。韓信以背水陣,激勵漢軍置之死地而後生,和趙軍殊死搏鬥。暗中派遣二千騎兵偷襲趙軍大營,換上漢幟。

趙軍久攻不克的情況下,想回軍時發現陣營旗幟已換,一時大亂,被韓信大敗。韓信殺陳餘,擒趙王,平定了趙地。

先聲後實,迫降燕國。

韓信平定趙國後,對被俘的謀士李左車十分尊敬,並問計於他。深受感動的李左車建議說:

“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後發一乘之使,奉咫尺之書,以使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而東臨齊,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可圖也。兵故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

李左車向韓信分析了當時的局勢,韓信的長處和短處,建議用兵威壓服燕國。韓信接受了李左車的“先聲後實”的建議,派人勸降燕國,燕國果然投降了漢朝。

下齊破楚,奠定勝局。

韓信降燕後,中國北方只剩下一個齊國還歸附項羽。劉邦派酈食其說降了齊王,使得齊國撤下了守備,與酈食其飲酒言歡。

可是韓信聽從了他手下的勸告,以沒有得到劉邦命令的理由,襲擊齊國。齊國由於沒有準備,被打得大敗。齊王一氣之下烹了酈食其,向項羽求援。

項羽為了側背的安全,派出他手下的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救齊。在濰水之戰中,韓信以土囊堵截河水,然後詐敗。

在龍且率領先頭部隊渡河追擊的時候,放水把齊楚聯軍衝為兩段,斬殺了龍且。剩下的敵軍不戰自潰,被韓信消滅,並俘虜了齊王。至此,韓信徹底佔領了齊地。

韓信經過以上的征伐,征服了整個中國的北方,在壯大了漢的勢力外,還從側翼包圍了項羽。最終,經過垓下之戰,徹底消滅了項羽,結束了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韓信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漢高祖劉邦評價說,“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歷史笑春風


韓信以偏師橫掃諸侯,成就了一段兵仙傳奇。可是,正因其傳奇,其中一些環節的真實性也遭到過後人的質疑。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段傳奇歷史,探討一下相關的質疑!


聲東擊西,滅魏

劉邦在彭城吃了個大敗仗,死裡逃生,險象環生,好不容易在滎陽站穩腳跟,傳來壞消息:魏豹投楚了!

魏豹在河東,隨時可以威脅關中,切斷關中與滎陽戰場的聯繫,這是心腹之患呀!

沒辦法,劉邦親自率主力跟項羽在滎陽耗,讓韓信率偏師攻魏!

要攻魏,談何容易?

要攻魏,就要過黃河!可是,韓信總共也沒幾個兵,要是在敵人重兵前渡河,那是送死。

韓信在蒲坂渡口收集船隻,做出要渡河的姿態。魏豹馬上在對岸屯集重兵,嚴陣以待!

魏豹就那麼傻,這麼容易被調動?不擔心韓信聲東擊西嗎?

不擔心,魏豹不傻,滾滾黃河可不是開玩笑,沒船,你怎麼過?我盯緊韓信的船,韓信就過不來河,過不來河,韓信拿什麼“擊西”?

經驗主義害死人呀!

韓信在下游的陽夏以木盆、木桶載著漢軍渡河,一舉攻入魏地!

後面的事情就不必說了,讓韓信掌握了主動權,魏豹還能有什麼活路?一敗再敗,被滅了!


曾國藩的質疑,只說對了一半

對於這段歷史,曾國藩曾提出過質疑:你韓信能收到多少木盆、木桶?能運多少人過河?最多也就兩、三百人吧!怎麼可能能運幾萬大軍過河呢?

曾文正公的話,說對了一半。

1947年,豫西戰役,陳賡渡黃河,由於解放軍缺船,陳賡也採取了與韓信類似的方法:葫蘆隊。

擅長泅水的民兵組成葫蘆隊,跟著少量船隻組成突擊隊,一起渡過黃河。後續部隊,也沒有足夠的船,他們以麥佶、爛棉花塞進大油布,做成“三條龍”,開始渡河!

幾萬大軍,一夜之間全部渡河!

看來,木盆渡河,確實只可能運載少量部隊過河。但是,面對防禦薄弱的地段,這幾百人的突擊隊,完全可能控制對岸渡口,掩護大軍渡河!

控制對岸渡口後,或收集對岸的船隻,或以其他土辦法渡河,只要沒有阻攔,渡河辦法還是有的!


短暫的以多打少,滅代

滅魏後,韓信正是提出了大手筆戰略:再給我三萬人!我把燕、趙、齊都搞下來,一起跟您會擊項羽!

劉邦增兵三萬(此時韓信軍兵力到五六萬),韓信實力大漲!

兵強將勇,接下來的滅代之戰,毫無懸念!

可是,劉邦前線又告急了,沒辦法,韓信軍中的主要將領曹參、灌嬰,率領俘虜的代國精兵,一起去支援劉邦了!

韓信,又要以少打多了!


不可複製的背水一戰,滅趙

韓信滅趙,背水一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但是,韓信的背水一戰,卻是一連串謀劃後實施的策略,絕非後人可以隨意複製的!(即使是徐晃也沒複製成功)

看準人心,果斷行事:沒有退路,就一定會拼死作戰嗎?難道不會投降嗎?

韓信吃準了人心。戰國末期、楚漢戰爭時期廣泛存在的殺降行為,投降的後果十分嚴重!這才是背水一戰得以實施的時代基礎!

料敵於先,建立陣地:韓信吃定了趙軍的心思:趙軍也想全殲韓信!

韓信先派一萬多人出了井徑口,背水列陣!趙軍見漢軍前鋒沒有威脅,而韓信大軍未至,也就耐心地等了起來。(而不是史書中所說的只顧著笑了)

這樣,當韓信軍抵達戰場時,背水作戰已經有了鞏固的陣地基礎!

虛張聲勢,抄敵老巢:敵軍老巢再怎麼空虛,韓信留下的那2500人,也是很難迅速拿下的吧!

韓信讓這支伏兵每人都帶著一面赤旗,虛張聲勢!

這樣,漢軍襲擊趙軍大營時,趙軍留營大軍以為遭遇漢軍大隊,心思不寧,在漢軍猛烈進攻下,迅速崩潰!

背水一戰,破趙成功,韓信完成了千古一戰!


頗具爭議的破齊之戰

滅趙後,韓信軍聲勢大振。趁著聲勢大振,韓信玩起了外交恫嚇。

不費一兵一足,燕國投降了!韓信照單全收!

接著,齊國被說服,準備投降了!

可是,韓信卻趁齊國準備投降,大舉攻齊!

韓信趁機攻齊之舉,歷來受到爭議,人家都投降了,你還打?

可是,齊的政治環境十分複雜,幾個姓田的都有話語權,在楚漢戰爭中反覆無常!

因為韓信的軍事壓力,齊才投降,假如韓信因此退兵,急切參與與項羽作戰,齊國的立場,就不好說了!

因此,韓信趁齊不備,大舉進攻,雖有違道義,但卻是識實務之舉。


翻天覆地的濰水之戰

韓信攻齊,項羽派大將龍且來救。

韓信先讓人在上游用沙袋阻塞河流,同時,派兵主動進攻龍且。龍且率軍反擊,韓信詐敗。

當龍且本人親率前部過河追擊漢軍時,上游漢軍拿開沙袋,河水猛漲!

龍且軍被大河一分為二,韓信猛攻,龍且被殺!


曾國藩的質疑

對濰水之戰,曾國藩也提出了質疑:沙袋堵河,堵得住嗎?不會漏水嗎?我讓人做過實驗,反正是堵不住!

今天,防洪沙袋已經是抗洪救災中最常見的防洪利器。

誠然,防洪沙袋是堵不住河流,韓信時期的沙袋與今天專業的防汛沙袋也不是一回事。

但是,濰水之戰,正是十一月,不是汛期,韓信有條件從容佈置沙袋,積蓄水位,並在必要時,人為製造洪峰!

各國都掃蕩了,接下來,韓信陷入了致命的思考題:要獨立,還是跟著劉邦一起滅了項羽?

韓信偏師掃蕩諸侯,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

即使史家在某些方面的記載失於細節,小編自己的思考愚不可及,但是,韓信以這麼點人,橫掃各國,總是抵賴不掉的事實吧!

韓信的兵仙之名,當之無愧!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張良 蕭何三人,史稱初漢三傑。韓信用兵善於假借地理環境,而且對敵將的心理把握的很準,上兵伐謀的戰爭策略被他用到極致,因此在幫助劉邦爭奪天下時可以以少勝多,率領老弱殘兵三萬,助劉邦取得天下。

聲東擊西,暗度陳倉

公元前205年,劉邦兵敗彭城後,魏王豹和各諸侯認為劉邦勢弱,實力大減,趁機叛變。劉邦派韓信領兵攻打魏王豹,當時魏王投靠了項羽,有恃無恐,得知消息後立即調兵譴將,認為只要守住渡口,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令柏直統領全軍,封鎖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對魏王豹的心理把握很準,認為他依靠項羽,有恃無恐,定會全力阻止漢軍渡河。於是他增加佯動軍隊,集中大量船隻假裝要由臨晉關渡河,暗中卻調兵遣將,突然襲擊魏後方,迫使魏王豹倉惶應戰,兵敗被擒。

巧用心戰,背水一戰

韓信滅魏王后,立即上報劉邦,請求增兵三萬,攻打趙國。當時雙方兵力相差懸殊,韓信率領幾萬老弱殘兵,面對的卻是趙國二十萬大軍,雙方在趙國邊境井陘口相遇,趙國將領陳餘認為漢軍人少,不足為慮,採取“十則圍之,倍則戰之”的策略。韓信得知後,認定陳餘此人輕敵。於是派兩千輕騎藏於趙軍老巢附近,囑咐他們明日漢軍佯敗,趙軍必傾巢出擊,輕騎趁機攻佔領趙軍老巢,並遍插漢軍軍旗。另一方面,韓信又派遣一萬先鋒軍隊退至綿蔓水,列陣等待趙軍攻來。第二天,韓信率領剩餘兵力主動攻打趙軍,並假裝敗退,逃至綿蔓水,與一萬先鋒軍會合,陳餘率全軍追至,嘲笑韓信不會用兵,敗兵逃至水邊,退無可退,更加輕敵。誰知韓信此舉頗具深義,讓漢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士兵在背水陣中,懷殊死之心,以一當十,努力堅持,最後迫使趙軍後撤。趙軍退回老巢時突然發現遍地插的都是漢軍旗幟,以為趙王被擄,紛紛脫甲而逃,毫無戰意,漢軍乘勝追擊,終攻下趙國,俘虜了趙王歇。

示敵以弱,水淹龍且

韓信率老弱殘軍伐齊,齊軍將領龍且,得到項羽二十萬援軍,自信滿滿,與韓信相戰於夾水灘。大戰前夜,韓信派軍士用一萬多條袋子裝滿砂石,堵截灘水上游,兩軍會戰時,他親率部分兵力,強攻龍且軍隊,又佯裝不敵撤退,龍且中計,渡河追擊。此時,韓信命令部隊開堤放水,將龍且的主力分割成為兩部分。韓信迅速攻擊,擊殺龍且,龍且的敗亡齊軍散亂逃奔,韓信乘亂追擊,大獲全勝。

以上三次戰役都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韓信用兵上做到了因敵而變,因勢利導,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善於借勢,巧於攻心,這就是他為何能以老弱殘兵取得北伐的主要原因。


Simon3182616


且說漢二年八月,劉邦命令左丞相、大將軍韓信與張耳帥兵北伐趙、代,後九月,韓信攻破代,活捉代相夏說。韓信收集代國降兵,進行整編,得到精兵數萬。劉邦得知後,立即派人調走韓信的全部精兵,開赴滎陽抵禦楚軍,只給韓信留下3萬老弱殘兵,繼續北伐趙國。

韓信的精銳部隊沒有了,只剩下3萬老弱殘兵(一說五萬),與趙國硬拼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能夠智取了。而智取的關鍵就是如何突破井陘口,只有過了這個險要之地,才能進入趙國地界。

一、派遣間諜、暗探,隨時掌握趙國動向。

趙王歇與代王陳餘,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乃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後人)對成安君獻計說:“井陘口,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後面,請給我三萬奇兵,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採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

陳餘則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反對說:“兵法講,十倍於敵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士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得到這個情報,這才大膽的把軍隊開進井陘口。

上圖:井陘口道路圖片

二、拔旗易幟,擾亂敵軍軍心。

韓信率軍離井陘口三十里時停了下來,半夜選派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且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

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只好虛應稱是。

三、分析敵情,兵行險招,派遣先鋒果斷走出井陘口。

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有輕敵自大思想,在已佔據有利地勢的情形下,估計想一網打盡我軍,在沒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擊而退兵,所以,是不會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於是韓信兵行險招,派遣一萬人為先鋒部隊,大搖大擺走出井陘口。

趙軍看到先頭部隊毫無防備地走出谷口,沒見到中軍部隊,果然按兵不動,任由先頭部隊通過。

四、“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背水列陣。

韓信知道自己軍隊老弱殘兵,平素沒有很好訓練,猶如‘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只有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才有生路。否則,給他們留有生路,在大敵面前就人人逃跑了。所以,他命令這一萬人先鋒頭部隊,走出谷口後,在河水岸邊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陣勢。

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鬥志更加鬆懈。

五、佯裝敗退,誘敵離巢,一戰成功。

等待天剛亮,韓信打起大將軍旗號和儀仗樂吹,大吹大擂走出井陘口。趙軍見到大將軍旗鼓,果然出營迎擊。雙方大戰良久,韓信、張耳丟棄鼓旗,佯裝被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

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入河邊陣地,先鋒軍退無可退,只有迎戰趙軍,各個拼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

這時韓信原先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

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

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zhī)水(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餘,活捉了趙王歇。

六、求賢若渴,說降李左車,順利定燕、齊。。

韓信佩服李左車是個人才,於是下令軍中不許殺害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李左車,韓信親自上前鬆綁,請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

韓信向李左車求教伐燕伐齊之事,李左車建議: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卹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而後遣辯士去遊說燕國,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韓信照此辦理,果然順利拿下燕齊。


南宮外史


歡迎大家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短視頻-大明C位。

公元前205年,楚漢彭城一戰,項羽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劉邦一路敗退到滎陽,大將軍韓信收編潰散的士兵跟劉邦在滎陽會師,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

彭城大戰後,各路諸侯見楚強漢敗,紛紛倒戈,重又歸順西楚。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逃亡降楚;陳餘發現張耳非但沒死,且已歸漢,因此也背叛了劉邦,攛掇趙王趙歇,一起和楚國媾和。魏豹藉口母親生病,回魏地探望,回國後便下令封鎖黃河渡口,叛漢聯楚。

為了擺脫不利的局面,劉邦採納張良等人建議,制定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為了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劉邦命令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

下面我們跟著韓信路線,且看他如何一步步完成北伐。

一.平魏

韓信北伐,魏國首當其衝。魏豹把重兵部署在蒲坂(今山西永濟市),企圖封鎖臨晉關。韓信則再次運用了“明修暗道,暗度陳倉”之計,在臨晉關對岸的黃河邊上佈置大量船隻和疑兵,做出強渡黃河的樣子,另一邊韓信在臨晉上游夏陽的少梁渡口(今山西韓城南)集結重兵,用甕、大葫蘆捆在一起,上邊扎筏子,悄悄渡河,偷襲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得手。

另一線,曹參率軍攻打蒲坂東面的東張(今山西永濟虞鄉鎮),大勝。魏豹聽說東張失守,擔心漢軍抄後路攻安邑,急忙從蒲坂退兵回防,卻發現安邑已經落入韓信之手,魏豹只好向東逃竄。曹參一路追擊並活捉了魏王豹。

隨後,韓信攻下平陽(今山西臨汾),抓獲魏豹一家老小,僅僅兩個月,西魏國宣告滅亡。

二.滅代

韓信平魏之後,黃河北岸尚有代(山西北部)、趙(河北南部)、燕(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皆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韓信提出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對楚軍實施翼側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代國的國君是趙王趙歇所賜封,趙王趙歇又是陳餘趕走張耳後,從代國迎回來的原趙國國君,所以趙、代兩國,實為一體。陳餘本人一直在趙國輔佐趙歇,並沒有前往代國,而奉命駐守代國的是不明軍事的相國夏說。

韓信派出曹參進攻代國,夏說不做防守,反而發起進攻,兩軍遭遇,代國一戰即潰,相國夏說被曹參斬殺,只一仗便輕而易舉的滅了代國。

滅代之後,韓信佔領陝西全境。而此時,劉邦調走了韓信的全部精銳部隊,只給韓信留下老弱病殘和新招募的新兵攏共三萬人。因為一方面劉邦需要把部隊開赴滎陽前線應對項羽,另一方面劉邦希望藉此機會削弱韓信的實力,生怕韓信自立。

三.破趙

韓信破趙,兩軍相會於井陘,造就了韓信軍事生涯中最經典的戰役之一——井陘之戰。更因此流傳出“背水一戰”和“置之死地而後生”兩個典故。

韓信在山西欲攻趙國就得翻過太行山,而要翻過太行山,就必須要經過井陘關。井陘關是太行八徑之一,周圍全是嶺,中間是低窪處,只有一百多里長的窄路,車不能並行,馬不能並排。趙王歇、趙軍主帥陳餘聞訊後,當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趙軍以逸待勞,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漢軍僅有數萬兵力,又千里行軍,將士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此時趙國名將李左車分析,井陘道路狹窄,車不能並進,騎不能成列,漢軍糧秣必在後面,李左車請率兵3萬,從小路截斷漢軍糧道,而趙國主力只需深挖戰壕,堅守不戰即可,屆時漢軍進不能戰,退不能還,荒野無糧,不出十天必敗。

然而趙軍主帥陳餘並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他堅信正義之師不用奇謀。韓信探知陳餘拒納李左車建議,即揮軍前進,在距井陘口 30裡處紮營。隨後夜半時分,韓信下了兩道命令,一是派出2000騎兵,一人帶一面漢軍紅色軍旗,抄小路,走到可以看到趙大營時埋伏下來,只等趙軍傾巢而出時,將趙營中的軍旗全部拔掉,插上漢旗即可。另一道命令是派萬人為前鋒,背水(綿河)列陣,置軍於絕地。

第二天一早,天亮,趙軍看到韓信背水而戰,退無可退,大笑韓信不懂兵法。兩軍交戰,韓信佯攻不久後下令撤退,並把所有軍旗戰鼓扔了,因為當時誰能搶得到敵軍的戰鼓和軍旗就能得到重賞,趙軍士兵為了搶奪軍旗戰鼓一時亂了陣型。

而此時韓信事先埋伏好的騎兵已經衝入趙軍軍營,插上了2000面漢軍軍旗。

韓信退到背水的陣營中,趙軍攻過來,雙方對峙,漢軍雖是老弱病殘和新兵,但無路可退,只得拼死抵抗,趙軍眼見勝利無望,準備撤軍,轉回頭一看,軍營中到處都是漢軍軍旗,趙國二十萬大軍以為趙王被抓,一鬨而散,成了散兵,趙國將領想阻止,卻有心無力。

趙軍大亂,韓信趁機重新殺了回來,慌亂的趙軍已無抵抗之力,被一舉擊潰,亂軍之中陳餘被殺,趙歇活捉,趙國就此滅亡。

四.脅燕

井陘一戰之中,韓信下令士兵必須活捉李左車,且有重賞。不久士兵綁來李左車。韓信一見李左車當即鬆綁,並讓他上座。

韓信向李左車討教:“我想北滅燕東滅齊,怎麼辦?”

李左車說:“敗軍之將不言戰。”

韓信說:“當年有一人名曰百里奚,他在虞國虞國滅亡了,他在秦國秦國稱霸了,並不是百里奚變聰明瞭,而是秦王聽信了百里奚的話。你李左車正如當年百里奚,如果趙王聽了你的建議,我韓信早就被捉了。今天我有機會請教你,請不要推辭。”

李左車被韓信的真誠感動了,他說了兩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陳餘非常熟悉兵法,一次敗仗便丟了命。

李左車分析到韓信現在的強處是一連串的勝利,弱項是連續的戰爭使得軍隊非常疲勞,要去打燕國,燕國只要做好防守就可以了。漢軍現在最好是按兵不動,吃好喝好,休整部隊,然後把精銳部隊調到通往燕國的大道上,派一使者送信給燕,鋪張一下你的長處,以及這一路以來的勝利,燕國自會投降。

韓信一聽,非常高興,就照著李左車的建議行使,果然燕國投降。

自此,韓信於公元前205年(漢二年)8月出兵北伐,9月滅魏,閏9月滅代,冬10月滅趙,同月燕國投降。韓信僅用四個月連滅四國,北伐成功。但是,韓信並沒有乘勝東征齊國,而是接受了李左車的建議,按甲休兵,鎮撫趙國,展開近一年的休整。

而韓信鎮撫趙地,招降燕人,南與成皋(河南滎陽汜水鎮)戰場的漢軍互相呼應,對楚軍側後形成極大威脅。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正面阻擊項羽大軍,韓信逐漸從北部對項羽合圍而來,項羽被困之勢初見端倪。

歡迎大家關注全網唯一用插畫演繹明朝歷史的動態漫畫短視頻-大明C位。


大明C位


韓信是楚漢時期非常能夠打仗的,但其能夠一路北上,壯大自身,除了自身軍事指揮和謀略素養非凡之外,項羽被各方牽制,早期沒能撲向韓信這一支北伐隊伍,也是主要原因。


1.奔波至死的項羽。

項羽是怎麼死的,項羽自然是自刎烏江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李清照的五絕本身就描述了項羽的死因。

但是,給項羽的死找個最根本的原因,項羽是奔波而亡的——項羽自分裂天下封王侯后,就沒有過過一天安穩的日子,其一直都在各路諸侯中平叛,裁決。

“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這實際上說明,楚漢時期,天下是項羽的,是由項羽主宰的,只不過項羽開了倒車,建立了類似周朝的那一套制度而已。

也就是說,項羽是主宰者,是收成者,劉邦只是個創業者而已。


兩人身份和性質的不同,是劉邦能夠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在楚漢前期說楚漢爭霸,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

劉邦出蜀之後,一邊利用各諸侯之間的矛盾讓項四地奔走,滅反叛的諸侯、裁定諸侯之間的紛爭,一邊自身身先士卒,吸引項羽的優勢軍力,這一切都給了韓信製造了避開項羽精銳之師,一路北伐的機會。

另一方面,劉邦在兵力、物資補給方面給予了韓信支援,讓韓信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放開拳腳大幹。

——韓信赫赫有名的一仗,背水一戰,看似韓信是精於兵法,但如果韓信不深知自己就是消耗盡了一支隊伍,自己也可以快速得到補充,那麼韓信是否還敢如此作戰。

總之,在前期,由於眼下的紛爭、也由於項羽小看韓信,所以未能及時抽身去阻止韓信,這讓韓信在沒有後顧之憂,亦無強勁敵手的等條件下一路凱歌。

等韓信坐大,項羽也已經無可奈何,只得拉攏了。


2.韓信角色的複雜。

在楚漢博弈過程中,韓信的角色是否複雜。

實際上韓信的角色很複雜,一方面,其為漢臣,官拜大將軍,蕭何在蜀中的補給和兵力,源源不斷的在向韓信輸送。

另一方面,韓信也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創業者的,也就是奪取天下權柄的人物的身份自我認定的。

楚漢後期韓信成為了劉邦項羽之外第三方勢力,其自立則楚漢成為三足鼎立局面,其傾向於楚則漢亡,反之則楚亡,這一時期各方都公認韓信是第三方勢力。

但實際上,韓信在北伐時,就是這種心態——韓信假齊王事蹟眾所周知,這時候其就已經表現出自立的動向,但念頭總是比動作要更早的,尤其是像韓信這樣的很喜歡糾結的人(指對自身道路的選擇上,韓信也是敗於自身這個缺點)。

其即是劉邦麾下大將,又把自身當做一個奪取天下群雄中的一員,能夠有效的把這兩個身份和這兩個身份各自擁有的資源、優勢利用起來,自然是其北伐能夠順利的內在驅動力。


第七軍情間


韓信此人,為劉漢皇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在為劉邦效力期間,南征北戰,指揮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皆無一敗績,最後更是逼的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韓信之名,至此流芳百世。

韓信足智多謀,用兵之道也頗為詭譎,縱然是以兵馬居於劣勢的情況下,也能殺得敵方潰不成軍,這也正是韓信的高明之處。

楚漢大戰陷入膠著期間,雙方展開了拉鋸戰,誰也奈何不了誰,韓信建議劉邦重新開闢戰場,從各個方位打擊敵軍。劉邦雖採納了韓信的建議,卻沒有給他一兵一卒。

於是韓信就地拉起了一隻三萬多人的隊伍,雖然都是老弱病殘,但韓信始終有著過人的智計,依然殺得敵方片甲不留。

三萬對二十萬,這是一場看似毫無懸念的硬仗,但韓信偏偏具備這扭轉乾坤的能力。

先派兩千騎兵迂迴包抄,在敵軍的營帳旁埋伏,一旦趙軍離開大營,就伺機下手。然後一萬士兵藉著夜色,渡河過後背水結陣,背水在兵法上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就無退路,必死無疑。

趙國大將陳餘得知消息之後,大喜,笑話韓信不懂兵法,自取滅亡,孰不知韓信這一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漢軍自知沒了生路,便悍不畏死,奮力殺敵。

趙軍久攻不下,準備回到大營之時,卻發現自己的大本營早已被漢軍攻下,以為漢軍援兵來了,便四散而逃。此時,韓信命令部隊兩面夾擊,一舉殲滅了趙軍。

一場看似充滿懸念的戰爭,就這樣不可思議的取得了勝利。

這便是“背水一戰”的典故由來,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是在有退路的地方,三萬將士面對二十萬大軍,早就四散而逃了,怎麼可能還有能力打仗呢。





輕侃古今


我看有別人回答的很詳細,就不獻醜了。因為我就知道“背水一戰”和滅三齊。


真誠地看著你


北伐不僅僅靠韓信,也不僅僅只有三萬。


長島男爵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他只帶三萬老弱病殘就取北伐勝利,具體內容如下;

 

1、聲東擊西,活捉魏王豹

  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夏天,劉邦在睢〔sui雖〕水北岸被楚軍殺得大敗,原來歸附漢軍的魏王豹看到楚軍勢力強大,又背叛劉邦投降了項羽。魏王豹當時佔據著河東(今山西省西南部),他向西進兵可以威脅關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斷關中和滎陽的聯繫,造成配合楚軍夾攻滎陽的形勢。這對漢軍來說,就好像紮在背上的芒刺一樣。為了拔掉這根芒刺,劉邦派人去爭取魏王豹重新站到自己這方面來,誰知魏王豹不肯答應。劉邦就在這年八月,派韓信、曹參等,率領部隊去進攻魏王豹。

  魏王豹聽說漢軍前來進攻,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領全軍,扼守黃河東岸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封鎖黃河渡口臨晉津,阻止漢軍渡河。柏直還組織了一支別動部隊,沿著黃河巡邏;同時還把民用船隻全部趕走,不許在河內來往停泊。柏直部署完畢,很是得意,認為漢軍如果要渡河,除了通過險要難攻的蒲坂要塞外,再沒有別的路了。

  韓信領兵來到前線,看到蒲坂形勢險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從正面進攻很難取勝。經過一番研究,他決定採取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法。他把漢軍大營隔河設置在蒲坂對岸,在軍營附近插滿了旌旗,並且把漢軍方面所有的船隻都集中到這裡來;白天叫士兵們擂鼓吶喊,夜間燈火通明,調兵遣將忙個不停。表面上,漢軍好像是要從這裡渡河,實際上韓信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地向北調動,選擇夏陽(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作為渡河地點。

  魏軍看到河對岸漢軍調動頻繁,真以為韓信要從蒲坂渡河了。柏直認為,蒲坂要塞這樣堅固,又有重兵把守,而且黃河水流很急,不管韓信有多大本事,也無濟於事,魏軍只要守住這個要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此,他對黃河上游的防備,根本沒有放在心裡。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幾個木桶連成一體,上面綁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為渡筏。這種渡筏既平穩,浮力又大。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從夏陽偷渡過去。魏軍在這裡根本沒有設防,漢軍很順利地渡過了黃河,攻下了魏的後方重鎮安邑(今山西省安邑縣東北)。這時候,魏王豹慌忙領兵迎戰,可他哪裡是韓信的對手?沒有多少天,韓信指揮漢軍把魏軍打得大敗,最後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駐紮在滎陽的劉邦那裡。

2、韓信攻趙,背水為陣

  韓信在滅魏以後,立刻上書劉邦,請求增兵三萬,去消滅趙、代這兩個割據勢力,以改變成皋之戰中漢軍的不利地位。劉邦批准了韓信的這一作戰計劃,撥給他步兵三萬人,並且加派熟悉河北情況的張耳去協助他。

  漢王二年九月,韓信大破代兵,活捉了代的相國夏說〔yue月〕。經過滅魏、平代兩大勝利,韓信收用了一大批俘虜兵,增強了漢軍的力量。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領數萬人馬向東越過太行山,對趙國發動了進攻。漢軍和趙軍在趙國西部邊界的險要隘口--井陘〔xing行〕口相遇,一場決戰就要開始了。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個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省井陘縣東面的土門關,在井陘口的西面,有一條長約100裡的狹窄驛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趙王歇和趙軍統帥陳餘集中10多萬趙軍,扼守井陘口。韓信的軍隊不過幾萬人,而且有一半是新招募來的,缺乏訓練,沒有作戰經驗。就兵力來說,趙軍方面佔有很大優勢。

  戰爭開始之前,趙國的謀士李左車曾經向統帥陳餘提出一個作戰計劃。首先,他向陳餘指出:“韓信在活捉魏王豹以後,出兵攻破代國,現在劉邦又派張耳協助韓信,乘勝來打趙國,漢軍士氣正旺盛,我們必須避開它的鋒芒,不可輕敵。”接著,他又向陳餘提出破敵計劃說:“漢軍從遠道來進攻我國,糧草需要從千里以外運來,這就好比要等到樵夫打了柴後才能燒飯,士兵是吃不上飽飯的。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通過;漢軍的作戰部隊雖然已經通過100裡的隘口驛道,估計他們的運糧部隊必然沒有跟上來,一定還在大軍的後面,請您撥給我三萬人馬,從小道去劫奪漢軍的糧草,切斷漢軍的糧運,並且堵住漢軍後退的道路。您率領趙軍深溝高壘,據險堅守,不要同韓信進行主力決戰,使他求戰不能,後退無路,這樣做,用不了10天,我就可以把韓信、張耳的人頭獻到您的帳下。否則,我們是一定要被漢軍打敗的。”

  李左車的作戰計劃,是依據雙方實際情況提出的,比較穩妥可靠。但是書生氣十足而又驕傲輕敵的陳餘,卻說什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並且引用兵法上“十則圍之,倍則戰”(兵力比敵人多10倍,應當採取包圍的戰法;兵力比敵人多一倍,就可向敵人發動進攻)的話作為根據,來反駁李左車。他說:“漢軍號稱數萬,其實不過幾千人。他們從千里以外來進攻趙國,士兵早已疲勞不堪。對這樣的弱敵,我們如果避而不打,以後再遇到強敵進攻,又該怎麼辦呢?這樣,各路諸侯就會譏笑我們膽怯,輕易地來攻打我們。”陳餘就這樣斷然地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軍事家,他深知敵我力量相差很大,不能直衝猛打,就把大軍駐紮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觀察形勢,研究趙軍的部署,尋找有利戰機。他偵察到趙軍統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的作戰方案,心中十分高興。同時,他了解到陳餘的胃口很大,想在井陘口一口吞掉漢軍。針對陳餘這種盲目輕敵的心理,韓信心中形成了一個出奇制勝的作戰方案。他立即指揮部隊開到離井陘口30裡的地方駐紮下來。韓信從漢軍中挑選了2000名年輕力壯的騎兵,叫他們每人手持一面紅旗,等到半夜的時候,趁著天黑悄悄地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本營的側後方,在那裡埋伏下來。韓信囑咐他們說:“明天我軍就要和趙軍決戰了。趙軍如果看到我軍後退,一定會傾巢追擊。你們乘趙營空虛,趕快攻進去,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插上咱們漢軍的紅旗。”韓信把任務交代完了,就傳令開飯。這次出征和往常不同,往常臨戰之前,總要飽餐一頓,這次卻只給士兵們預備了少量飯菜。將士們不明白是什麼緣故。韓信解釋說:“大夥兒先少吃一點東西,等到天明大破趙軍之後,再舉行豐盛的會餐吧!”將士們知道趙軍人多勢眾,是個勁敵,對統帥的話都不敢相信,只得勉強答應說:“是了!”大家壯著膽子出發。

  2000名輕騎兵出發之後不久,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為先鋒部隊,前進到井陘口附近,沿著綿蔓水擺成陣勢。綿蔓水由現在山西省太原市附近北流入井陘口,當年是一條水深流急的河流。韓信知道陳餘想把漢軍一網打盡,不會攻打漢軍的這一萬先頭部隊。他對先頭部隊的將領說:“趙軍已經搶先佔據有利地形,築成壁壘。我們這一萬先頭部隊既不是主力,又沒有設置大將旗鼓,陳餘必然不肯先來攻打你們。因為他怕一攻打你們,我們後面的主力部隊就會往回撤退。”事情果然不出韓信所料,這支先頭部隊並未遭到任何阻擊,就順利地開到了綿蔓水的東岸,建立起陣地。趙軍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譏笑韓信根本不懂得兵法。

3、井陘大戰,陣斬陳餘

  漢軍按照韓信的計劃佈置完畢,已經天色微明瞭。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號和儀仗,敲起戰鼓,吶喊著向井陘口殺來。陳餘看到漢軍發起了進攻,認為消滅漢軍的機會到了,立刻傳令趙軍出擊。趙軍漫山遍野,向漢軍衝來,雙方大戰了很長時間。韓信、張耳假裝戰敗,把旗鼓儀仗都扔掉,向綿蔓水方向後退。趙王歇和陳餘看到韓信、張耳後退,誤認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就命令全體趙軍空營而出。十幾萬趙軍一面爭著搶奪戰利品,一面追趕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帶著漢軍主力部隊退到綿蔓水邊,和原來背水列陣的一萬漢軍會合起來,重新同趙軍展開激戰。前面是傾巢追趕過來的敵兵,背後是水深流急的綿蔓水,在這緊要關頭,漢軍要麼是向前拼死殺敵,要麼是後退淹死水中。只見漢軍將士們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無不以一當十,拼死戰鬥。趙軍依仗人多勢眾,往來衝殺了很多次,仍然攻不破漢軍陣地。韓信、張耳指揮的漢軍,就這樣把十幾萬趙軍牢牢地拖住在綿蔓水邊。

  再說埋伏在趙營背後的漢軍2000名輕騎兵,一看到趙軍傾巢出動,就立刻乘虛攻入趙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換上了漢軍的紅旗。霎時間,趙軍的大本營竟變成了漢軍的大本營。

  趙軍在綿蔓水邊和漢軍苦戰了大半天,沒有取得勝利。陳餘看到士兵們往返衝殺,已經疲勞不堪,活捉韓信、張耳的美夢漸成泡影,便下令鳴金收兵。筋疲力盡的趙軍亂哄哄地往回撤退,走到半路,就遠遠地望見大營的四周已經插滿了漢軍的紅旗,不禁大驚失色,以為趙王已被漢軍俘虜,於是拋戈棄甲,紛紛潰逃。趙將雖然殺了不少潰逃的士兵,依然不能制止趙軍的潰散。佔據趙營的漢軍乘勢殺出,韓信指揮的漢軍主力部隊同時反攻過來,把趙軍全部徹底打垮,斬了趙軍主帥陳餘,俘虜了趙王歇。韓信統率的漢軍獲得了井陘戰役的完全勝利。

  戰爭結束,漢軍將領一一呈獻斬殺的敵軍首級和上報俘虜敵軍的數字,慶祝這次戰爭的勝利。將領們十分佩服韓信的指揮藝術,但是依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紛紛問道:“按照兵法,行軍佈陣應該是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左面臨水,現在將軍卻違反兵法規定,背水列陣,並且充滿信心地告訴將士們說,等天明打敗趙軍再一同會餐。我們當時並不相信您的話,可是您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原因呢?”韓信回答說:“背水為陣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只是諸位沒有考察罷了。兵書上不是說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我之所以要背水列陣,就是按照這個道理。我知道,我在軍中時間不太長,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威望來。況且漢軍大多數是剛剛招募來的新兵,缺乏訓練,戰鬥意志不夠堅定,指揮新軍作戰,就好比趕著市上的人群去作戰一樣。因此,必須把他們安置在後退無路的'死地',才能使他們人自為戰,拼死衝殺;如果把這些士兵配置在安全地帶,有路可逃,一到戰鬥激烈,他們就會爭著逃走,哪裡還會聽從指揮呢!”將領們聽了韓信的解說,都異口同聲地說:“您的計策太妙了,我們哪能趕得上啊!”

  韓信破趙之戰,在楚、漢戰爭中是一個重要戰役。由於這次戰爭,使韓信的“背水陣”名傳後世,韓信也從此成為一個靈活運用兵法的著名軍事家。像“背水陣”這樣的戰法,我們今天進行正義戰爭一般不會採用。不過在當時當地,韓信能夠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趙軍統帥的輕敵思想,靈活運用兵法上的原則,將計就計,進行背水列陣,故意向敵人露出破綻,引誘趙軍脫離有利地形空營來戰,然後用奇兵襲擊趙軍大本營,再兩面夾擊,一戰而勝,全殲趙軍。這些都顯示了韓信卓越的軍事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