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也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天寶初年,吐蕃勢力逐步壯大。所以,日漸強大的吐蕃不再甘心於年年向唐朝稱臣納貢,當然,它也十分清楚,想要擺脫唐朝對自己的控制,就必定先讓自己強大起來。畢竟,任何時代,都奉行實力決定一切的金科玉律。

就這樣,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之下,它就開始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富強之路。在那個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時代,人口和土地才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關鍵因素。它想讓自己變得強大,當然不可避免的要走上一條對外擴張之路。

但是,這一次,它並沒有選擇通過武力來征服周邊國家,它選擇了另一種更加高明的方法,那就是:通過聯合的方式,將自己和周邊小國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而,一起共享盛舉。就這樣,與它相距不遠的小勃律國,就成了它首要目標。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小勃律國,在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爾吉特)。在吐蕃看來,這個小國實力並沒有那麼強盛,因此,控制起來比較容易,而且,這個國家還佔據了良好的地理條件。一旦兩個國家聯合之後,無論是要攻打周邊小國,還是進攻大唐,都十分便利。

出於以上種種原因的考量,吐蕃毫不猶豫地向這個小國提出聯姻的請求,意圖通過將自己國家的公主嫁到該國的方式,從而鞏固兩國的聯合。當然,小勃律國的國君也不是吃素的,單看吐蕃近年來蠢蠢欲動的態勢,它也明白:吐蕃聯姻背後的目的,又怎麼可能會是單純的呢?

小勃律國的國王顯然也是一個野心不小的人,他深知,一旦雙方能夠順利聯合的話,總歸是利大於弊的,因此,他索性順水推舟接受了對方的聯姻提議。原本日益壯大的吐蕃就已經是大唐的心腹之患了,因此,大唐又怎會眼睜睜看著這兩個國家聯合起來蠶食自己在西域的地盤呢?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並且,一直以來,大唐在西域諸國中都有著很高的威信,甚至,它一直以來對西域的一些小國都充當著“保護神”的角色。眼看著有人敢動搖自己在此地的威信,並且,兩國聯合之後,還會對大唐邊塞造成巨大的威脅,對此,唐王朝又怎麼會坐視不理呢?

因而,唐朝皇帝很快就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大將高仙芝,去平定此次事件。高仙芝接到命令之後,率領唐軍騎兵和步兵共計一萬多人,開始了自己的遠征吐蕃之旅。他的軍隊從安西都護府整軍出發,歷時三個多月才到達連雲堡。

顯然,吐蕃早已料到大唐必定會派遣軍隊到此平亂,因此,它安排了近萬人的軍隊在此地以逸待勞。雖說,長久以來的行軍早已讓大唐軍隊人困馬乏了,但是,在高仙芝的英明指揮下,唐軍還是展現出了其超強的戰鬥力,很快這座城池就被唐軍攻佔了。

經此一役之後,唐軍更是士氣大振。在接下來的作戰中,吐蕃雖然佔據了人數上的優勢,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打贏唐軍。潰敗之後的吐蕃軍隊四散奔逃,而高仙芝則率領著自己手下的士兵們趁勝追擊。打到最後,他們不但成功攻佔了小勃律國,還生擒了其國王和吐蕃公主。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經過這次戰役之後,唐朝軍隊在西域諸國心目中的威望,更是上了一個全新的臺階。而高仙芝也因此一戰成名,成功接手了安西四鎮的兵權。勝利來得太輕易的話,總是容易衝昏頭腦,原本,唐朝對吐蕃用兵,絕對稱得上是師出有名,可是,打到後期的時候,這場佔據道德制高點的平叛之戰,卻變了一些味道。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公元750年,原本,因為之前漂亮的平叛戰爭,讓高仙芝在西域也算得上是威名赫赫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位名噪一時的將軍突然向石國揮起了屠刀。而且,他還為自己的行為找了一個十分可笑的理由,那就是:石國對大唐王朝沒有盡到番邦之國應有的禮儀。這樣的罪名根本就站不住腳,可他卻依舊憑藉著這樣莫須有的罪名,將石國滅國了。

之後的高仙芝,不但大肆屠戮該國百姓,還組織手下軍隊燒殺搶掠,大肆掠奪石國的財富。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相傳,這個小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它佔據絲綢之路的要衝,可謂是商隊往來的必經之路,因此,這個國家十分富庶。看到這,想必大家也明白,高仙芝滅亡該國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了吧。

高仙芝既然為了財富而滅了一個國家,那麼,他自然也不在乎自己的手上再多添幾條人命了。屠滅石國之後,他將該國的國王和王后全部押解進京受審。大概是滅亡此國給他帶來的財富,讓他嚐到了巨大的甜頭,所以,在撤退途中他竟然想著再幹一票,這一次,高仙芝將目標對準了一個名叫突騎施的小國,屬於西突厥。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該國一直以來,都與唐王朝關係十分友好,可以算得上是大唐王朝多年以來的忠實盟友了。同時,此國也是大唐放在此地牽制大食國的一顆重要棋子,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安分守己,並且,一直以來對大唐忠心耿耿的小國,卻依舊因高仙芝的貪心,滅了人家整個國家。他將此國滅亡後,帶領自己的手下在這個國家大發戰爭財,最終,滿載而歸。

突騎施原本是唐朝牽制大食國的有力武器,可是,他的一時貪心毀了唐朝多年來的精心佈局。更何況,他的所作所為也引得西域諸國怨聲載道,一時之間,大唐王朝在中亞地區可謂是失盡了人心。大食國當然不會錯過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因此,它毫不猶豫的趁虛而入。漸漸地,唐朝也成為了中亞人民心目中的敵人,而大食國卻成了他們新一任的保護者。

這裡的大食國,就是阿拉伯帝國,是中古時期時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幾乎與大唐在同一時期,中東的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從阿拉伯半島開始,經過戰爭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向西佔領了整個北非和西班牙,向東則吞併了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整個地區。自此,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

面對這樣的情況,唐王朝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更何況,它與大食國早已積怨已久。大唐不願放棄自己在中亞地區經營多年的成果,更不能眼睜睜看著大食國竊取自己的勝利果實而無動於衷,因此,兩國之間註定必有一戰。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上著名的“怛羅斯大戰”拉開了序幕。

天寶十年的時候,高仙芝接到消息,稱:大食國欲聯合西域諸國進攻安西四鎮。秉承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原則,他索性先發制人,帶領麾下三萬兵馬,通過翻越蔥嶺的方式,深入敵國腹地,圍攻怛羅斯城。

從兵家的角度來說,這一招也算得上是出奇制勝了。但是,戰爭往往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三者缺一不可。雖然,他派奇兵千里奔襲,在戰術上勝對方一籌,但是,他卻忽略了另一個要素,那就是“人和”。

他可能沒有意識到,由於,自己先前的所作所為,他在中亞地區早已是人心盡失了。因此,這一次,西域諸國基本沒有人歡迎唐朝軍隊的到來,更不要說為他們提供支持了。相反的,他們還主動幫助大食國軍隊抵禦唐軍,這樣的情況對於異地作戰的唐軍來說,可謂是大大的不利。

因此,唐軍雖然作戰勇猛,但是,卻久久沒能攻下達羅斯城。遠征的部隊一怕戰線拉的太長,二怕時間拖得太久。這二者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大大的不利,時間拖得越久,後續補給越難以維持,因此,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天時”。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更何況,自己在城外強攻,敵軍卻在高高的城牆上防禦。對方佔據了制高點,無異於在地勢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對於唐軍來說,“地利”這一優勢也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更何況,由於其之前的所作所為,他們在西域早已是四面樹敵了。

面對這樣四面楚歌的情況,高仙芝軍隊的失敗,似乎早已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因而,在這場遠征戰役中,高仙芝及其所率領的軍隊,幾乎可以說得上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根據史料記載:這場戰役中的生還者,最終,只有幾千人而已。

這場戰役不僅是唐朝對外戰爭中敗的最慘的一次,而且,它對唐朝經營絲綢之路也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影響。僅此一役之後,唐朝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到了後期的時候,唐朝甚至只能默默的退出了中亞地區的角逐。

大唐退出,大食國則漸漸的取代了大唐,成為了中亞地區新一任的霸主。之後,更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大食國,也就是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進程,並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大唐的一個錯誤決定,迫使其退出了中亞的霸主地位,最終損失慘重

從這件事情上,不得不說:唐朝確實做錯事了。倘若,它不憑藉著自己強大的國力,而對其他小國肆意攻伐的話,那麼,它就不會輕易葬送自己經營多年的大好局面。

所以說,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都是需要尊重的,恃強凌弱只能逞一時之快,而它帶來的後果,卻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更何況,武道精神的終極奧義是“止戈”。所謂的“止戈”,就是要停止兵戈停止征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憑藉自己強大的武力而恃強凌弱,否則,終有一日他們會嚐到自己親手釀下的苦果,他們也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無比沉重的代價。

【《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吐蕃史稿》、《冊府元龜》、《阿拉伯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