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腸化,真的就要癌變了嗎?

韓澤秀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是由於胃固有腺體頸部未分化細胞受各種原因刺激,導致本應該分化為胃粘膜上皮卻分化為小腸或大腸粘膜上皮,是胃粘膜受損的異常表現。目前隨著胃鏡技術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胃粘膜腸上皮化生被檢測出來,其發生部位多見於胃竇部,其次是胃體、胃竇移行部位,多見於慢性胃病,以慢性萎縮性胃炎尤多。胃粘膜腸上皮化生被認為發生胃癌風險高,因此受到多方關注。

胃粘膜上皮化生,會造成哪些影響?

胃粘膜腸化,是胃粘膜上皮為腸上皮取代的結果,這就導致胃腺體減少,影響胃酸的分泌,分泌的腸上皮粘膜還可以分泌鹼性物質中和胃酸,從而導致患者消化功能下降,出現胃部不適,早飽,噯氣等。此外,胃酸分泌減少,進入胃內的病菌不能很好被消滅,或可增加感染、發生腹瀉的可能。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會癌變嗎?

腸上皮化生,是一種細胞病理改變,存在癌變可能。腸上皮化生包括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及不完全腸上皮化生,前者化生後的粘膜上皮具有小腸粘膜吸收的功能,多見於胃良性疾病,被認為是炎症反應的表現,癌變率很低;而後者則缺少部分活性酶或功能低下,又稱為結腸型化生,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目前認為腸上皮存在癌變風險,但幾率並不高,有資料顯示僅有5%的腸上皮化生患者最後發展為胃癌。此外,胃粘膜腸化經積極治療後可以逆轉為正常胃粘膜上皮,因此,積極治療是關鍵,不必恐慌。既然存在癌變風險,就需要注意定期隨訪。輕度腸化是炎症的表現,可以不用隨訪,對於中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者建議一年隨訪一次,重度腸化可進一步發展為上皮內瘤變,癌變風險進一步增加需高度重視,縮短隨訪時間,甚至可以手術處理。

反覆感染幽門螺桿菌,長期口服非甾體抗炎藥,膽汁反流,合併自身免疫病或長期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高鹽飲食、進食大量熏製、醃製的食物等均可誘發胃粘膜腸化。日常應注意清淡飲食、三餐規律,避免菸酒、咖啡等。

腸上皮化生是胃粘膜受損的表現,應注意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害,例如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治療膽汁反流等,還需增加胃粘膜保護,如硫糖鋁可在胃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損害,麥滋林減輕炎症反應還可促進組織修復等。

綜上,發現胃粘膜腸化,首先要明確病因,其次需調整心態,畢竟腸化發展為癌症幾率不高,且腸化發展胃癌還會經歷上皮內瘤變,可能要歷經十餘年,因此在此期間,胃鏡隨訪是有必要的,最後還需積極治療。


胡洋


謝謝題主,我比較擅長胃腸方面的問題

這個問題非常的好,說出了疾病是可以發展的

也就是可以從小病發展為中病,大病,絕症

胃腸疾病非常的常見,我們經常說十人九胃,也就是說有胃腸疾病的人非常的多

那麼胃腸疾病是怎麼來的呢,非常疾病其實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

也就是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著緊密聯繫的疾病

如果先天胃腸發育不好,加上後天的長期不合理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比如 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飢一頓飽一頓,吃飯速度過快,吃的過多

三餐不規律,吃油炸 燒烤,火鍋,自助餐,經常飲酒,等等習慣就會導致胃腸功能下降

當胃腸功能不斷下降的時候就會造成器官的損傷,出現炎症

長期炎症會有三個結果,纖維化,增生鈣化,以及癌變

長期炎症--鱗狀上皮化生--腫瘤產生

長期宮頸炎--鱗狀上皮化生--宮頸癌產生

長期前列腺炎--鱗狀上皮化生--前列腺癌產生

長期腸炎----鱗狀上皮化生--腸癌產生

長期胃炎------鱗狀上皮化生--胃癌產生;

所以如果有了炎症,需要及時的調理治療,不然的話會繼續發展下去,就有可能癌變

關於胃病的發展過程是這樣的

長期三餐不規律--胃酸分泌紊亂(腐蝕胃黏膜)---胃炎(胃菌群紊亂)---消化能力下降 胃脹---胃潰瘍(胃反酸 打嗝 噯氣)---萎縮性胃炎(胃壁黏膜下面腺體萎縮)--胃上皮腸化----胃癌

所以有小病的時候及時調理,才會避免小病發展為中病 大病 絕症。

當然每個人的發展過程有快慢,如果有胃病及時調理,非常注意,發展的很慢,甚至痊癒

如果有胃病,還不在乎,繼續不合理的飲食,那麼就會加快發展,很快就發展為胃癌了

所以對於胃不好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

再就是從這麼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調理

比如 胃動力方面,胃菌群方面,胃平滑肌方面,胃酸方面,胃部血液循環,以及植物神經方面去調理,這樣慢慢的胃腸疾病才會好轉,痊癒


虎說營養


隨著醫學的發展,大多數醫院都能開展纖維光學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檢病理,萎縮性胃炎可以明確診斷了。

胃粘膜活檢中最常見,也最具有診斷意義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胃粘膜內固有腺體(尤其是腺體體部及底部)萎縮,其次是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體變為其他類型的胃腺或腸道腺體。腸上皮化生是指胃腺體中出現了小腸或大腸的腸腺(正常胃粘膜的腺體主要有胃體腺和胃竇腺),腸化越多,胃腺體就越少,萎縮性胃炎的程度也就越重。這是萎縮性胃炎常見的病理改變。


相關文獻報道,腸上皮化生屬於老年性變化,年齡超過50歲而有胃痛、噯氣、食慾不振、腹脹等消化道症狀者,其檢出率達50%以上。慢性淺表性胃炎有時也可看到腸上皮化生。

腸上皮化生不是癌症,因此病人不要過分擔憂。但極少數病人如果胃粘膜上皮化生髮生異型增生,就要進一步明確其程度。

輕度的為粘膜損傷過度增殖反應,可以逆轉為正常,不會癌變,無需定期隨訪。

中度的可長期保持原狀。部分變為重度的則要嚴密觀察隨訪。

重度的有時也可逆行轉化為中度,但有時不易與粘膜內高分化癌鑑別,因此一旦發現重度增殖可考慮手術治療。但腸上皮化生異型增殖在臨床上是很少見的。



總而言之,腸化生不是癌變了,不要過度擔心。但是需要引起重視了,要定期複查胃鏡近期要每隔3個月複查一次,如果沒事了,可以延長6個月至1年複查胃鏡。

以上是李醫生的觀點,給個關注或點讚唄。


李醫生告訴你


首先胃粘膜有一層保護屏障,所以當各種因素導致胃粘膜保護屏障破壞,導致胃粘膜破壞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各種飲食習慣、年齡等因素導致出現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淋巴瘤、胃癌等病變,而胃粘膜腸化有可能是飲食等習慣導致的,還有就是年齡因素導致粘膜上皮細胞異常所導致的。


大多數胃粘膜腸化一般是由萎縮性胃炎所導致的,所謂的胃粘膜腸化主要是正常的胃粘膜上皮被腸所取代,所以各種原因導致的胃粘膜細胞受到嚴重破壞後導致胃粘膜上皮結構出現改變,所以正常的胃粘膜部位出現腸上皮細胞。所以腸上皮化生主要有完全性的小腸化生、不完全性小腸化生、完全性結腸化生、不完全性結腸化生四類。

而胃粘膜的腸化並不一定會癌變,胃粘膜腸化幾率高但是癌變率低,但是腸上皮化生合併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注意治療,會導致出現腸上皮的不典型增生,所以腸上皮的化生到胃癌的病程很長,所以這個過程中注意治療,控制炎症一般不會出現癌變。


因此對於腸上皮化生不必過於擔心,但是對於重度的需要高度重視,而且還要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服用一些保護胃粘膜及促進胃粘膜的修復(麥滋林、施維舒、維生素B12、摩羅丹),必要時6~12個月做一次胃鏡,及時觀察胃粘膜的化生。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