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的智慧,盡現於“分寸”之間

做人做事的智慧,盡現於“分寸”之間

世上所有的事,都在一個“度”字。

凡事過則損,我們常說“過猶不及”,把握“分寸”之間,盡現做人做事的智慧。

做人做事的智慧,尽现于“分寸”之间

生活中,我們都願意與懂分寸的人交往,讓人感覺舒服又不失體面,留白又並不疏遠。

一個人的分寸感,主要藏在這三種行為裡。

做人做事的智慧,尽现于“分寸”之间

01

說話不咄咄逼人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

聊天時,他總是冷言冷語的,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

你說天氣真好,他非得說大太陽的熱死了,有什麼好的。

你問他一件什麼事情,他就反問指責道,你怎麼連這個也不知道?

雖沒有一句髒話和野語,卻讓人心裡非常不舒服。

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不會說話的人,標榜著自己“心直口快”,實際上是不知分寸,咄咄逼人,一定要在言語和氣勢上佔了上風。

而一個識大體,知分寸的人,說話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去觸及他人的界限,知道別人愛聽什麼話,不愛聽什麼話。

古語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 說話針鋒相對,講不合時宜的笑話,無意識地讓人難堪,背後隨便評論別人,這樣的人不適合我們去深交。


  • 說話點到為止,不咄咄逼人,不評人不議人,不窺探他人隱私,適當保持該有沉默,才是對對方的尊重。


做人做事的智慧,尽现于“分寸”之间

02

保持距離不越界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壇,胡適無疑是一位登高一呼、應者雲從的風雲人物。

胡適的太太江冬秀喜歡打麻將,他們在研究院的宿舍居住時,江冬秀為了打麻將,經常違反宿舍規定。

胡適屢勸不止,只好帶著她搬了出去。

很多人不解,問胡適說:“院長是你的學生,打個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你至於跟他客氣嗎?”

胡適回答:“正因為他是我的學生,我才不能麻煩他。

其實胡適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他明白,人情牌很珍貴,隨便用會顯得對別人不尊重,也會打破友情交往的平衡。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這種區別,覺得不過是“一點小事而已”,將麻煩別人當成了一種習慣。如此一來,再好的關係都躲不掉疏遠的命運。

不管處理什麼樣的關係,都不能忘了分寸二字。真正有分寸感的人,不會在別人的生活裡隨意地走來走去。

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這種分寸是一種智慧,也是一段關係保持長久的靈藥

做人做事的智慧,尽现于“分寸”之间

03

為人處事知進退

曾國藩建立的湘軍,一直為世人稱讚。

作為湘軍的核心人物,他帶領湘軍剿滅太平軍時,立下赫赫戰功,湘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日盛,對朝廷造成無形隱患。

為解除朝廷疑心,曾國藩主動削減兵權,沒有將湘軍發展成自己的私人武裝。此舉,讓他迅速獲得了朝廷信任,在風起雲湧的政壇上拯救了自己。

有分寸感的人,都懂得該爭之時,進一步絲毫不讓;該讓之時,退一步海闊天空

  • 什麼時候該進?

社會有規則,做人有原則。人都有自己的底線,都有自己的尊嚴與是非觀。

與人為善,並不意味著一再妥協與退讓。當他人的所作所為觸及底線時,沉默隱忍只會為邪惡提供了滋長的空間。明確原則,有所作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 什麼時候該退?


處什麼位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吃什麼飯,本分為人,不逾越權限亦不推脫責任。

錢夠花就好,不要為了追名逐利失去本心;得饒人處且饒人,不強求別人也不為難自己。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做事,能夠知進退,明瞭得與失的關係;做人,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做人做事的智慧,尽现于“分寸”之间

如周國平所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

  • 一個善於把握分寸的人,能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說話識大體,不咄咄逼人;


  • 一個善於把握分寸的人,能獲得更佳的相處體驗,相處留距離,互動不越界;


  • 一個善於把握分寸的人,能獲得更廣的人生格局,做事知進退,敢闖不怕失。

做事有準,進退有度,為人有則,是為分寸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