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對上甘嶺戰役的慘烈程度,國人耳熟能詳,尤其是聯軍對上甘嶺志願軍陣地發射的近200萬發各類炮彈數量,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在聯軍的炮轟之下,整個上甘嶺的山頭被削平,陣地上隨便捧起一捧泥土,都充滿了炮彈碎片。

在如此猛烈的攻勢下,志願軍究竟是靠什麼辦法活下來並取得勝利的?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美軍堆積成山的炮彈殼

這除了歸功於志願軍頑強的戰鬥精神,還有就是巧妙的坑道作業。從1952年開始,志願軍開展轟轟烈烈的“坑道築城”作業。在第一道前線上和側翼的陣地上,志願軍先後建造各類坑道近8000條。除此之外,志願軍還建造了坑道式、掩蓋式、露天式等各種類型的工事共計75萬餘個,各類塹壕長度達到了3400多公里,各種功能性碉堡指揮所達8萬餘個,建成了堅固複雜的野戰型防禦體系。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志願軍戰士前邊打炮眼,後邊在清理碎石

在上甘嶺戰役中,15軍對上甘嶺陣地進行了龐大的坑道作業工程。據志願軍老兵回憶,上級要求上甘嶺陣地上的坑道工事標準要達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老兵回憶說,當時士兵們對挖坑道這件事十分用心,因為都知道挖的坑道稍有不足,立即會被美軍鋪天蓋地而來的炮彈炸塌,人就會被活埋。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志願軍戰士在地下坑道宣誓,誓與陣地共存亡

所以在當時的志願軍部隊,流傳這樣一句順口溜:破開山腹築長城,挖開嶺心安我家。光是第45師,在前期三個月的備戰中就挖建了超300餘條坑道,總長度近9000米。同時,45師還挖了160餘條交通壕,總長度超5000米。除此之外,45師還修建了61個大型地下糧庫和65個地下彈藥庫。正是這些功能強大,規模龐大的坑道工事,為上甘嶺戰役及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坑道防禦體系中,最經典也是最為有效就是反斜面防禦坑道。以這種反斜面坑道為基點發散出來的前沿觀察哨以及炮火支援,後勤補給等功能性坑道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上甘嶺戰役中,前期挖掘防禦工事的志願軍戰士沒料到,聯軍會在這個小山頭上扔下數量驚人的大口徑炮彈,所以在坑道深度上沒有下足功夫。這導致許多志願軍戰士在坑道中躲避聯軍炮轟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傷亡。輕者被震傷,重者則直接被震死。在戰後搶救傷員時,許多志願軍官兵就被聯軍的炮彈活活給震死或活埋,十分悲壯。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依託坑道工事阻擊敵軍的志願軍機槍手

所以在後來的坑道工事中,上級明確了構工要求,無論什麼類型的坑道,都要求上層頂部的厚度不得低於30米,而且是越厚越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防禦敵人猛烈的炮火,對於敵人大口徑炮彈落地爆炸後產生的震動波,也能有效降低。除此之外,為避免被活埋或者出口被堵住的情況,志願軍還要求一條坑道必須有2個以上的進出口。坑道的寬度也必須要達到1.2米以上,以避免坑道擁堵和空氣不流動等情況發生。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志願軍在坑道內集合

再到了後來,不僅坑道內部的要求達到了基本能夠滿足志願軍作戰和生活的要求,志願軍還一度在這種完全人工挖掘的坑道中包起了餃子。在坑道外部,志願軍將坑道優勢發揮到了極限,無論是反坦克壕、交通壕、前線指揮部、火力支援點、火炮掩體等一系列野戰工事也都一應俱全。

美軍重炮轟炸上甘嶺,志願軍發明“七防”坑道,美軍無可奈何

在坑道內包餃子的志願軍戰士

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坑道技術的成熟。志願軍在1953年的夏季攻勢中,一度將坑道作為進攻敵軍的重要手段。以第200師的一次戰鬥為例,我志願軍在距離敵軍只有僅僅500米處,大量修建了近600個單兵作戰掩體以及野戰坑道,同時還修建了100多個火力支援點和炮兵掩護陣地。依託這樣的野戰工事,志願軍僅僅在3小時之內,就奪取了敵人重兵把守的陣地,順利結束了戰鬥,活脫脫就是李雲龍圍殲山崎大隊的現實版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