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當上皇上的?難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遺詔?

蔡永固


雍正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名字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康熙十一年,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對於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這個問題在民間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詔,篡奪了帝位。遺詔的內容是“傳位於十四子”,可是雍正把“十”改成了“於”,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樣雍正就篡奪了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第二種說法是,雍正怕自己做不了皇帝,就給康熙進獻了一碗人參湯,本來康熙的病情已經有了好轉,在喝了雍正的一碗人參湯後就駕崩了,這樣雍正就做了皇帝。

第三種說法是,雍正的母親與年羹堯私通後生下了雍正,年羹堯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就在康熙死後,自己篡改了遺詔,讓雍正做了皇帝。

第四種說法是,隆科多篡改了遺招,假傳聖旨宣佈遺詔,讓雍正做了皇帝。


這幾種說法都是傳說,都找不到真實的證據,這些傳說的由來是由於九子奪嫡的事件後,雍正打壓了其他幾位王爺,這幾位王爺的黨羽、親信和後代,就到處散播種種謠言。如果做實了是其中的哪一種的謠言和傳說的話,那傳言也就不會有這麼多了。

所以說,雍正繼承皇帝的寶座是絕對合法的。理由如下:

一、有物證

《康熙遺詔》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承眹登基,即皇帝位”。並且這份遺詔一式四份,一份保管在故宮博物院,一份常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一份保管於遼寧檔案館,另一份保管於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這四份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的合璧文,這個的詔書,洋洋灑灑的成了一篇長文。一字一句都是需要深思熟慮才寫出來,這表明雍正的繼位是完全合法的。




二、“十”改“於”說法不成立

因為在清代“於”字的寫法是“於”,所以“十”改“於”不好改,這種說法是不可能成立的。並且清朝對於諸皇子的稱呼是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的話,應該寫成“傳位於皇十四子”,這樣的話,根本就不好改了,改了也就不通順了。

三、康熙早就看好了這個兒子

雍正是一位勤勉為國、勇於改革的政治家,他和康熙、乾隆共同開創了康乾盛世,為清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這種才能和勤奮是康熙早就看好了的。所以,康熙才帶他出徵,並且指導他讀書,每次的大型的祭祀活動都帶著他,就連祭天這類的大事也交給他去辦,要知道這是隻有皇帝和太子才能做的事,可見康熙早就把他看成了唯一的繼承人了。雍正每次都把康熙交給他的事辦的很圓滿,另外,雍正在康熙晚年潛心鑽研佛法,熱衷於養花種草,沒有覬覦皇位,也沒有參與皇子們的帝位爭奪,那這些都贏得了康熙對他的喜愛和重視。康熙是早就最好了傳位給四皇子的準備工作的。如果康熙想把帝位傳給十四皇子的話,就不會把他打發到偏遠的西北,這是精明的康熙不會犯的錯誤。

四、為了他喜愛並且看重的孫子能順利地登上皇帝的寶座。

康熙由於經常的到胤禛的園子裡去遊玩觀賞,就發現了一個異常聰慧,並且眉清目秀的少年弘曆,弘曆見到威嚴的康熙帝,絲毫也不膽怯,從容的回答康熙提出的問題,背誦了許多文章,這讓康熙十分高興,他就把弘曆帶到身邊養育,並且帶著他參與和大臣們討論國家大事,讓他學著處理重大的事情,帶著他遊歷,增長他的見識,可以說康熙是把這個孫子當成皇帝的標準來培養的。為了讓這個出色的孫子順利的繼承地位,才把皇帝之位傳給雍正。這種說法也是靠得住的。

總之,不論民間有多少種傳說,但有一種說法是有據可查,且論證合理的,那便是:雍正繼承帝位是名正言順的。



林乾的《雍正到底有沒有篡位,清史專家是這樣講的。》

《滿清八大疑案》


清甜的小河


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儀(宣統)退位,共歷12位君主,為何唯獨雍正繼位總被世人拿來說事呢?因為,他的繼位有被世人拿來說事的“神秘把柄”。

那麼,這個“神秘把柄”究竟是什麼呢?

就是沒有遵從祖制,也就是合法性存在問題。

那麼,大清歷代皇帝的傳位祖制又是什麼呢?當皇帝感到自己時日不多時,就會提前寫好遺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遺囑,一式二份,一份三文(即:滿、蒙、漢三種文體書寫),一份放於內殿木匣內,一份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待到皇帝駕崩之時,由宣詔大臣共同拆啟傳位詔書,兩相對照無誤後,宣讀確立新君。

但是,雍正繼位時的情形又是什麼樣子的?

據《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申昜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情節其實和該史料基本一致,1722年12月20日,68歲的康熙臨終前,詔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於病床前口頭宣佈臨終遺詔: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此來看,顯然雍正繼位的過程沒有按照合法的祖製程序來。

同時,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康熙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就算康熙宣佈臨終遺詔也應在清溪書屋,為何“世宗本紀”中又講的是“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詔嗣位。”也就是在齋宮宣佈繼位詔書。

“齋宮”是個什麼地方呢?就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禮前的齋戒的處所,位於紫禁城東六宮之南,毓慶宮西,而並非“清溪書屋”。

因此,雍正的繼位存在太多的謎團,這才有了一個個的傳聞與猜測。

同時,據朝鮮史書記載:當年12月,朝鮮官員聽清朝官員講,康熙臨終之時,曾召見雍正,並把自己戴的佛珠交給雍正,並對他說:“此乃順治帝臨時,送給我的,今我贈你,有意存焉,爾其知之。”

以此來看,似乎康熙確實傳位給了雍正,這也就是雍正繼位的經過。

那麼,雍正又是如何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的

“九子”,即: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野心太過暴露,遭康熙終生圈禁,失去奪嫡之機;二阿哥,兩立兩廢,同樣失去奪嫡之機;三阿哥,喜歡舞文弄墨,無奪嫡之志。接著,便剩下四阿哥與十三阿哥一黨;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黨。其實,最終變成了“四爺黨”和“八爺黨”之爭。

但是,八阿哥多喜拉幫結派,黨羽以內閣大臣為主,又處於康熙的眼皮底下,而康熙平生最痛恨的就是結黨營私。雖說八阿哥多被康熙打壓,可他的勢力卻很大。

為了對付八阿哥,四阿哥以年羹堯為川陝總督,來牽制任撫遠大將軍的十四阿哥,一旦十四阿哥有所異動,也過不了年羹堯這一關。同時,他又以智囊戴鐸為四川布政使,相當於川陝之地已基本被四阿哥手下的一文一武所掌控,可謂真正的實權在握。而支持他的十三阿哥曾在古北口練兵,無論是在京師衛戍部隊的豐臺大營,還是綠營,皆有很深的影響力。最為關鍵的是,負責皇宮安全的九門提督隆科多被他暗中發展成了合夥人。

面對四阿哥如此深謀遠慮的謀劃,豈是好圖虛名的八阿哥能與爭鋒的。

那麼,雍正究竟篡改過遺詔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一是當時清朝的行文規範是“傳位皇四子”,而不是“傳位於四皇子”;

  • 二是清朝時的“於”字是繁體字“於”,又如何“十”改“於”;

  • 三是遺詔行文為滿、蒙、漢三種文字,更加沒法去改。

那麼,遺詔真實存在嗎?

2013年8月29日,遼寧省檔案館新館曾首度展出過“康熙遺詔”,原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既然有此遺詔,為何又會出現繼承不合規矩的問題呢?

對於這些問題,雍正又是如何應對的?

當時,傳播雍正陰謀奪位的是湖南永興縣秀才曾靜。雍正為了向世人澄清此事,將他解來京師,進行質問。雖然,曾靜表示認罪,而雍正也以問答的形式,將自己與曾靜的對話編寫成《大義覺迷錄》一書,發往全國各府州縣,以表明自己繼承帝位的合法性。

可是,不知為何,不但未能起到澄清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傳言也更加的玄乎。如:進參湯毒死康熙等。


祥子談歷史


歷史上關於雍正皇帝的繼位有多種說法,有人說他用一碗參湯謀殺了康熙,也有人說他篡改了康熙的遺詔奪了他十四弟的皇位,而現今史學界更多的是說它的皇位來的名正言順,必定是源自康熙的欽點。

在此浮人也查找了眾多資料,來論證雍正是如何打敗眾多兄弟,一步一步的踏上這至高之位。

康熙皇帝對待諸多皇子的態度

在論究康熙為何會放任諸多皇子黨爭的問題之時,我們必須得了解清朝建立的背景。

滿族是在建立八旗制度之後才逐漸強盛起來的,因此八旗貴族在朝堂上勢力龐大。為了避免太子登基時沒有足夠的勢力對抗貴族集團,也為了抑制太子的勢力而不至於威脅皇帝,康熙立儲採取了中原王朝消失已久的“司馬炎模式”。

即在面對世家大族強勢,而皇權虛弱的情況下,倘若新的繼承者軟弱無能無力運轉皇權駕馭群臣,就必須讓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制衡。

為了抑制貴族政治,也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康熙不但早早的立下太子用於培養新繼承者的草臺班子,也放任其他皇子對皇位的角逐,寄希望於這種微妙關係來掌控局勢。因此在這一場“九龍奪嫡”之中,很明顯的劃分了五大黨派。即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

大爺黨

大阿哥胤禔,本來也是皇位的熱門人選,可惜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呀!

在太子被廢之後,他身為皇長子,在朝中又有大學士納蘭明珠等人支持,且康熙一向對他委以重任,這些因素加起來他應該有不小的勝算。然而天不隨人願,怪只怪他太過了急躁,犯了康熙的忌諱。

皇位相爭,大家各憑手段,誰上誰下全憑本事。可胤禔卻在太子被廢之後,完全不顧及兄弟之情竟然落井下石,直接建議康熙帝殺掉廢太子。這顯然是觸及了康熙皇帝的底線,旋即便下令把他圈禁在宗人府,直到去世都沒有把大阿哥放出來。

因此,胤禔為何會失敗?只怪他心胸太過狹隘,冷血無情又不加收斂。就像唐太宗說的一樣: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無法安全;立了李治,李泰和承乾的性命都可以得到保證。

康熙面臨的狀況不外如是,他除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畢竟還是一位父親。

太子黨

康熙的二兒子是胤礽,其母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其外公是索額圖。胤礽乃是正宮嫡子,故而在剛滿週歲之時便被確立為皇太子。

胤礽打小聰慧好學,且文武兼備,一直以來深受康熙皇帝重視,是皇父愛子,奪嫡的先天優勢比較明顯。可惜也正是因為他早早被立為太子,因此在奪嫡爭鬥中,胤礽一直是被其他兄弟及其黨羽攻擊的對象。稍有差錯,便被加以針對。

在任期間的如履薄冰,以及康熙帝的嚴格要求使得他的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後期甚至心性大變。最終導致康熙皇帝的反感,經歷兩立兩廢,於宗人府被圈禁致死。

三爺黨

胤祉為康熙的第三子,一向以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形象聞名。他從小便敏而好學,在文學、書法、騎射等方面表現非常突出。如文學方面,被康熙派去編撰了《古今圖書集成》。而在書法方面,字體別具一格,時常得到康熙的稱讚。特別是騎射方面,作為滿人必修項目,他的水準也不一般。胤祉甚至一度與善於騎射的康熙比試過,兩人不分上下。

作為這樣一位文武雙全,頗受康熙喜愛的阿哥,按理來說,在太子被廢之後他也有可能被立為儲君,可為何日後又會落得一個囚禁至死的下場?

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性格緣故,他生性灑脫,為此甚至不惜違背祖訓,這一方面康熙拿他他沒辦法。而且他在為官處事方面並不擅長,論政治手段遠遠遜色於其他皇子。而且在奪嫡爭鬥中,他都是有所保留,並不像其他皇子那樣孤注一擲,因此自然機會渺茫了。甚至於後期被圈禁起來,也是因為性格方面觸怒了雍正皇帝的緣故。

八爺黨

八阿哥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雖說母妃出身低微,但自幼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疼愛,一直備受皇恩。他為人親切隨和,處事體貼細緻,受到不少朝內大臣的肯定,有“八賢王”的美稱。

可就是這樣一位佔盡優勢的皇子,在太子被廢,大阿哥因為言行不當被收押入宗人府之後,於皇位之爭竟然輸給了一向不太出彩的四阿哥,著實耐人尋味。

筆者細細想來,卻也發現康熙皇帝的選擇不無道理。

作為皇帝,他應該是相當忌憚貴族政治的。而八阿哥呢?在大阿哥和太子失敗之後,他是眾多八旗貴族推出來的新領袖。畢竟,康熙帝看不上胤禩的地方正是八旗貴族能看上他的地方,即母族卑微,妻族也難依靠。

這些勢力的站隊給八阿哥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一度讓他成為儲君的呼聲間連不斷。而這些卻又是康熙所忌憚的,朝中的眾多大臣都投入八王黨的麾下,無疑對他的統治造成了一絲威脅。因此他有意無意的扶持三阿哥和四阿哥,打壓八阿哥,讓這三位皇子達到平衡。

甚至,為了控制貴族集團,避免他們在新皇手上繼續做大,對皇位的考慮自然要另做打算。特別是後來,康熙查到八阿哥胤禩跟張明德不清不楚,有謀害太子的嫌疑,更加的對他不喜,心中的最後一點地位也蕩然無存了。

四爺黨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是讓他最為省心的皇子。在奪嫡爭鬥中,雍正前期參與並不多,甚至友愛兄弟,調解矛盾,如五阿哥一樣超然世外,選擇獨善其身。

然後如大家所知的一樣,這些不過都是他的策略罷了。他知道自己相對於其他皇子,優勢並不突出。因此就想辦法韜光養晦,除了營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直接來了一個坐山觀虎鬥。事實證明這是成功的,大阿哥和太子就是這樣玩完的。

<strong>我們現今看來,雍正最大的優勢其實便是摸準了康熙的脾氣。

康熙帝希望自己的兒子如他一般孝順,因此雍正對他一直以來也是誠孝至極;康熙希望自己這些兒子能夠相互友愛,因此雍正對兄弟友愛,並且儘量協調他們的矛盾;康熙希望自己的儲君能堪大用,因此雍正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處事勤慎敬業。

他所做的這一切無疑是成功的,慢慢的讓他走到了康熙的視線之中。特別是康熙61年康熙帝病重的時候,派遣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如此重大的事情派遣雍正過去,無疑對他格外看重。

浮人語

因此雍正繼位,並無道理。而關於那些流言野史,其實其中矛盾多多。如雍正用參湯謀逆,皇帝的飲食如何不會被檢查呢?又如篡改遺詔之事。全文數千字,共用了漢、滿、蒙三種文字,這如何能改?而傳位十四子更是無稽之談,康熙皇帝對十四阿哥的喜愛是不假,可難道只有他一人有此項殊榮嗎?康熙看中的皇子太多了。特別是在他病重的時候,康熙並沒有下令讓他從西北迴來,若是有心立他為皇,絕對會讓他回京早做打算。

因此,雍正能從眾多皇子當中脫穎而出,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也因為局勢的需要,他確實是當時最合適的人選,特別是他上位之後的一系列舉措也證明了康熙眼光的獨到,雍正無疑是一位好的繼承者。

<strong>


海浮人


雍正皇帝是名正言順的登上皇帝之位的,根本不存在張廷玉、隆科多等人篡改詔書的說法。之所以讓人對於雍正繼位如此多的流言,源自於康熙暮年的九子奪嫡事件。當時實力較強的還有八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但是單單四阿哥胤禛坐上了皇位,這不免讓人猜忌,也讓小說家有了噱頭。但胤禛招黑內在的根本原因,卻不僅僅是九子奪嫡真這麼簡單!

雍正繼位實至名歸

首先我要駁回一點:雍正矯旨篡位是不可能發生的!

有很多人因為受到民間野史傳說的影響,說胤禛勾結張廷玉將“傳位十四子”改為立“傳位於四子”,從而獲得皇位的。這簡直是荒謬絕倫!且不說詔書都是有滿漢雙語寫成,就算你把漢語改了,滿語怎麼改?另外一點是,按照清代的習慣,一般是皇子序齒加名稱,比如傳位皇四子胤禛。改前面的字容易,那要怎麼改名字呢?一個叫胤禛,一個叫胤禵,一個字比一個字生僻,根本不存在篡改的可能!

皇四子胤禛繼位時實至名歸,而且有理有據!

1.繼位候選人之中序齒最高

康熙最看好的繼位者其實是太子胤礽,畢竟是康熙與皇后赫舍裡親生的骨肉。但是很早就被立為太子的胤礽的確是爛泥扶不上牆,康熙給了胤礽機會但是不中用。康熙實在是力不從心,認為他的確不適合做一個皇帝,胤礽二次被廢黜後(罪名:不法祖德,暴戾淫亂,結黨營私),他再無力參與爭儲。大阿哥胤禔雖然戰功卓著,但是由於庶出,而且背後詛咒太子而被圈禁,從此徹底沒有了希望;三阿哥胤祉,喜好修史著書,筆墨丹青,缺乏政治才幹。雖然也有做皇帝的意願,但是機會渺茫。這樣一來,皇四子胤禛變成了序齒最高的皇子,繼承大統也是情有可原。

2.能力較強,有從政經驗

雖然康熙有段時間讓太子監國理政,但是治國理政的成績幾乎都來自皇四子胤禛。他曾經奉命籌措賑災糧款以及巡視河工,各類事項處理的非常妥帖,從此也積累了深厚的從政經驗。胤禛辦事有始有終,而且頗有手段,也沒有犯過什麼大錯誤,康熙自然認可!

形式分析

當時有競爭力的只有八阿哥胤禩,因為其支持者較多,而且本人善於收買人心,上下打點的非常到位。在太子被廢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康熙曾經讓皇子大臣舉薦新任太子,八阿哥胤禩支持率最高。但是康熙是何等樣人?焉能不知道胤禩的選票全部來自於私下的交易。胤禩一貫喜好收買人心,兼任戶部的差事做的一點都不上心,到時很鍾情與黨爭奪寵。康熙的忍耐在“斃鷹事件”發生之後到達極致,康熙傷心的說道:“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胤禩自此再無力與四阿哥爭奪。

九阿哥、十阿哥都是八爺黨,在八阿哥失利之後,三人紛紛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其實胤禵有無可能,一樣就可以看得出來。作為未來的繼任者,是要君臨天下,要求治國有方,可是胤禵一直被安排在西北駐守,要是康熙真的有那份心,早就把他找回來參政議政了,為何要以駐守的形式“發配”胤禵到邊疆呢?八阿哥胤禩是病急亂投醫,隨便找了一個手握兵權的十四阿哥胤禵,自認為有機會,只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

十三阿哥胤祥,胤禛的左膀右臂,絕對追隨者,與胤禛等人組成四爺黨!

謠言何處來?

為什麼關於胤禛有這麼多的謠言呢?主要原因是九子奪嫡胤禛成功之後,其他勢力之人的心有不滿。既然在政壇上鬥不過,那就在文壇上抹黑,所以更重歪七倒八的宮廷野史就傳了出來,無非就是百般貶低醜化胤禛,讓他下不來臺,讓他丟面子。

胤禛招黑的根本原因是其大刀闊斧的吏制改革,在改正吏治弊端的通過你還是,卻也的足了一大批保守派。這些保守派多為世家大族或者身居高官,讓他們的日子不好過,皇帝的日子自然也不好過。也因為胤禛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鐵面無私,不徇私情,下手沒有分寸,讓他把能得罪的官僚地主都得罪了,這樣一來,能不招黑嘛?凡是有點仕途,有點地位,有點文墨的人,都會納其筆來挖苦抨擊,真正支持胤禛的,能有幾人?

總結:謠言止於智者!雍正皇帝算是清朝十二帝中最勤勞的皇帝,每天夜以繼日,為大清朝充實國庫,整頓吏治,解決民苦,只可惜被那些政治失敗者和利益受損者黑來黑去,作為現代人,最好能夠擦亮眼睛。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他人失敗後報復的產物,不應該作為我們現代人對於帝王評價的標準!

<strong>






<strong>


武佑觻得鮮饒舌


是私下篡改,還是先帝遺詔,我不知道,也許雍正都不知道。做大事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處在那個位置,有時候可能還沒輪到他想不想坐皇位,手下人想要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歷史的車輪要推著他向前,不進則亡,皇帝有時候也要聽天由命。看圖


美家淨家電清洗加


雍正皇帝的皇位絕對不是私自篡改遺詔得來的!

清朝皇帝傳位自康熙後全部都是採用立遺詔,從不設立太子,康熙早期還有立太子的做法,但此後認為立太子可能會引起皇子們鉤心鬥角,因此才會選用在金鑾大殿樑上的寶匣中提前放入先皇遺詔,等上一任皇帝死後才知道下一任皇帝是誰,這樣的做法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便是所有的皇子都會積極向上,壞處是皇帝的實力提高後,可能會不服遺詔上的皇帝。



1、遺詔都是滿文



大家可能認為雍正皇帝的上位是向電視中所述一般將遺詔上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子”,相信這樣的說法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多的,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當時滿清的遺詔都是用滿文來書寫的。

滿文根本不是能夠填上一筆就能改變本意的文字,因此這種情況可以直接被否定,歷史上對於篡改歷史的事件根本沒有記載,只不過是民間野史之說,因此不可信。再者說大殿後的寶匣難道只有雍正能夠觸碰?

還是說有誰敢觸碰,相信眾多皇子總不論實力大小,是沒有敢去觸碰這個東西的,這是他們父皇立下的東西,要知道被發現後,無論實力大小都是直接會被剝奪繼承權的,所以沒有人敢打遺詔的主意!

2、雍正是否篡位



雍正在康熙王朝時是四阿哥,康熙時有一件事情成為了轟動中國的大事件,九龍奪嫡,四阿哥自然也在其中,不過為什麼實力弱小的他當上了皇帝,而不是實力強大的八阿哥或者是十四阿哥呢?

雍正的治國天賦,早早就被康熙看在眼裡,他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早年的時候喜歡結交江湖上的名士,康熙是非常喜歡他的,不過康熙更加喜歡的是弘曆,也就是未來的乾隆皇帝。

康熙對弘曆的喜愛是無法抗拒的,小小年紀的聰明才智已然超過了很多叔父輩的人,因此為了能夠傳位於其弘曆,康熙找了不少的理由。



因此雍正沒有去篡改遺詔,更沒有去篡位,九龍奪嫡的勝利者是雍正,他是怎麼得來的皇位,我認為是康熙給的,遺詔是不會有假的,喜歡這篇文章的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學弟說歷史


所謂篡改遺詔一說就理由上來說有些牽強並不能讓人絕對的信服,更像是一種帶有巧合意味的傳說。民間傳說雍正皇帝把康熙遺詔中傳位給十四阿哥私自篡改為了傳位於四阿哥,雖說在筆畫上勉強可以說的過去,但是就實際的權利利益的交接來說,還是過於帶有傳奇色彩。

就漢字的書寫方式來說,傳位十四阿哥和傳位於四阿哥有篡改的可能,但是清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滿文也是其重要的書寫方式,不可能在極其重要的傳位詔書不使用滿文作為一種書寫選擇,漢文可以多一筆篡改,滿文的修改想必就不是如此簡單了吧!

傳位本就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就實際的傳位來說只有傳位給幾阿哥這麼簡單,名字必然也是極其重要的憑證。名字是多筆畫有巨大差異的書寫方式並不是隨意可以篡改的,因此就雍正當上皇帝一事所謂的篡改遺詔並不能完全使人信服。


妃蕊


絕對沒篡改,不說雍正多麼勤政愛民(活活把自己累死)了,康熙那麼聰明的一個人,如果真想把位傳給十四子,會直接寫傳位於十四子,不會讓人鑽空子的!


用心去受1


歷史沒有經歷,不要亂加評說。

我們要辯證的看待歷史及歷史人物。



北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