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軍改“第三大戰役”打響

回顧人民軍隊的光輝歷程,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橫掃千軍如卷席,決定了中國的前途命運。幾十年後,我軍又打響了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三大戰役”。目前,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基本完成,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第三大戰役”攻堅展開,這場決定我軍未來的偉大變革正向全面勝利的目標邁出決定性步伐。

如何認識軍事政策制度必須根據時代條件作出調整

軍事政策制度調節軍事關係、規範軍事實踐、保障軍事發展,對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基礎性意義。任何軍事政策制度都是時代的產物,必須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完善。

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國際軍事競爭十分激烈,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體現在軍事政策制度上,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這方面都採取了很多舉措。美國各軍種先後出臺立足大國戰爭和衝突的戰略指導文件,新公佈的2020財年預算案提出給軍人薪水上調3.1%。俄羅斯不斷推進和優化軍人住房保障制度,建立軍人住房專項基金,提高軍人醫療保障質量和服務水平,擴大療養範圍,改革兵役制度。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我們必須把握世界軍事發展趨勢,鞏固和發展我國軍事政策制度優勢,掌握軍事競爭和戰爭主動權。

我們黨歷來重視軍事政策制度。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黨的歷史使命、人民軍隊擔負的職責任務,根據建軍治軍特點規律和實踐要求,不斷調整和完善軍事政策制度,為人民軍隊永葆性質和宗旨、提高打贏能力、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國現行軍事政策制度大多形成於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這些年雖然不斷進行調整,但理念不先進、導向不鮮明、體系不完備、軍地不銜接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已經不適應形勢任務發展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進入了新時代,軍事政策制度應該根據時代條件作出調整,而且應該系統改、深入改。這些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黨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步伐很快,軍事政策制度要緊緊跟上,加強同各方面改革的協調聯動,形成總體效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習主席著眼強軍興軍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形成習近平強軍思想,推動強軍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理論和實踐成果應該在軍事政策制度上確定下來。同時,黨和人民賦予我軍的新時代使命任務,黨的十九大對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都要求體現到軍事政策制度中去。

為什麼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必須與新體制相契合

任何一場成功的軍事改革,都要在搭建“硬體制”的同時,對政策制度等“軟機制”進行重塑再造。體制改革和政策制度改革互為一體、密不可分。這次國防和軍隊改革,率先開展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打破長期實行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實現我軍組織架構歷史性變革。壓茬推進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改變長期以來陸戰型、國土防禦型的力量結構和兵力佈勢,實現我軍力量體系革命性重塑。通過這些改革,“硬體制”塑造基本完成,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如果說領導指揮體制改革重在“強大腦、健中樞”,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重在“強筋骨、壯肌肉”,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則重在“通經絡、活氣血”,必須與前“兩大戰役”有機銜接。儘管現在制約我軍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但同新體制相適應的運行機制還沒有完全理順,新的力量結構也有需要磨合改進的地方,鞏固和拓展前期改革成果、進一步釋放改革效能,必須要推進軍事政策制度改革。這對我軍是更內在、更深層、更持久的重塑,對整個改革的驅動、調節和支撐也更具關鍵性。

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是基於什麼考慮來設計的

一般而言,政策制度的制定有兩種典型途徑。一種是“描述”,就是把實際工作中的做法,用規範化語言表述出來,上升為政策制度;另一種是“設計”,就是著眼事業發展,著眼實現更好地領導、指揮、管理和保障,主動設計塑造更加科學、更加先進、更加有效的政策制度。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以確保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為指向,以戰鬥力為唯一的根本的標準,以調動軍事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堅持系統謀劃、前瞻設計、創新發展、整體重塑,全面重構我軍軍事政策制度體系。

軍事政策制度改革首先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改什麼與不改什麼上必須保持政治定力,對不能改、不能丟的,必須一以貫之、堅持到底,改了丟了就是自毀長城。1990年10月,蘇聯出臺《蘇聯共產黨組織在蘇聯武裝部隊中的工作條例》,規定“蘇聯共產黨組織及其機構不得干預行政人員和軍事指揮機關的工作”,這就使軍隊脫離了蘇共的領導,這樣改革最終讓蘇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建軍之本、強軍之魂,國防和軍隊改革不論怎麼改,這一條都不能有絲毫動搖,必須通過軍事政策制度改革,不斷強固這個“命根子”,把黨領導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搞得更加成熟定型。

軍隊是為戰爭而存在的,軍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解放和發展戰鬥力,軍事政策制度調整優化也要聚焦於此。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就是要以戰鬥力為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立起備戰打仗的政策導向,形成服務能打仗、打勝仗的制度體系,促進戰鬥力競相迸發、充分釋放。人是戰鬥力的決定因素,是軍隊建設的主體。人的問題解決好了,就會直接帶來整個軍事系統運行和軍隊建設效益的極大提升。從現實情況看,軍人轉業退伍安置難、傷病殘軍人移交難、退休幹部安置難等問題依然存在,徵兵難、吸引保留人才難等問題也很突出,這已經成為影響部隊凝聚力、吸引力、戰鬥力的痛點難點。官兵有所盼,改革有所應。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就是要堅持促進官兵全面發展,牢固確立官兵在強軍興軍中的主體地位,著力創造公平公正制度環境,保障官兵基本需求,維護官兵權益,增強官兵自豪感、獲得感、成就感,激勵官兵爭當“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

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打破部門領域界限,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修修補補的模式,從指揮、建設、管理、監督4條鏈路上進行頂層設計,從軍事實踐活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進行整體重塑,鮮明提出深化軍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創新軍事力量運用政策制度改革、重塑軍事力量建設政策制度改革、推進軍事管理政策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這“一大體系、四大板塊”,導向鮮明、覆蓋全面、結構嚴密、內在協調,用綜合集成的方法構建起集領兵、用兵、養兵、管兵之制於一體的完整制度群,符合我國國情軍情,適應新時代、新使命、新體制要求,必將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有力政策制度保障。

怎樣理解新舊政策制度轉換、銜接需要一個過程

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直接關係官兵切身利益和軍心士氣,涉及面很廣,非常敏感複雜,必須科學研究論證、穩步推進實施,決不能急躁冒進,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俄羅斯在葉利欽時期推進激進式軍事改革,在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大量裁軍,致使50多萬退役軍官中70%以上失業,48%的現役軍人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標準線以下。當時的俄軍被形容為“半個軍隊”,軍人只能領到一半薪金,只有一半的軍人能住上房子,嚴重削弱了官兵士氣和部隊戰鬥力。

根據這次軍事政策制度改革部署,我軍2020年前要完成各領域各系統主幹政策制度改革,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基本框架,2022年前要健全完善各領域配套政策制度,構建起比較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這個目標,任務艱鉅繁重,專業化程度高,立法週期長,跨部門、跨領域、跨軍地統籌協調難度大,體系之複雜、節奏之密集、動用力量之龐大,可以說前所未有。完成這麼多政策制度的設計、配套、落實,本身就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軍事政策制度新舊轉換不是“外科手術”,而是一個“脫胎換骨”的漸變過程。過快了,超越現實條件,超過了國家、軍隊和官兵的承受能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喪失已有成果;過慢了,就會錯過改革的窗口期,拉大與外軍的差距,還可能影響官兵的士氣。所以在軍事政策制度新舊轉換期間,既要循序漸進、分步實施,成熟一項推進一項,做到政策制度平穩過渡,避免反覆“打補丁”、來回“翻燒餅”;又要緊前推出改革急需、備戰急用、官兵急盼的政策制度,制定小而實、見效快的過渡性政策,確保改革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執筆:劉 江、倪望望、李小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