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在明朝統治時期,出現了著名的內閣制度。清朝入關以後,繼續沿用內閣制度。但是,在雍正皇帝在位時期,清朝建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建立以後,與內閣之間開始了權力爭鬥。從雍正朝到嘉慶朝,內閣與軍機處的爭鬥從沒有停止。直到嘉慶皇帝在位時期,軍機處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徹底架空了內閣。那麼,歷經幾十年的時間,軍機處到底如何徹底架空了內閣呢?今天,我們就仔細聊聊這個問題。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內閣制度的起源,內閣制度屬於明朝皇權加強之後的產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僅僅是稱呼不一樣而已,例如平章政事等等,其實都屬於宰執相公的範疇。明朝建立之初,沿用了元朝的行政管理制度,在朝廷設立了中書省,分設左丞相和右丞相。起初,文官第一人李善長擔任左丞相,武將第一人徐達擔任右丞相。但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願意在權力分給丞相們,在位的中期,朱元璋殺掉了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

在此之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開始了事必親躬的歷程。但朝政非常的繁雜,依靠朱元璋的精力根本無法完全處理。按照當時的記載,朱元璋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堪稱勞模皇帝。最終,筋疲力盡的朱元璋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設立了內閣大學士,充當自己的顧問。內閣大學士幫助皇帝整理文件,處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務。為了防止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過大,內閣大學士僅僅是正五品官。那些比較重要的事務,仍有皇帝親自處理。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進入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這位“馬上皇帝”經常需要率兵出征,因此,內閣大學士們開始負責部分事務,內閣制度的雛形開始出現。明成祖朱棣曾經明確表示:“天下事鹹朕與若等同計,非若六卿之分理也。代言之司,機密所繫,裨益不在尚書之下也。”由此可見,內閣的重要程度正在迅速提高。隨著明朝政治格局的變化和皇帝的逐步怠政,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按照《明史》的記載:“

明制,六部分蒞天下事,內閣不得侵。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逡巡請事如屬吏,祖制由此變。”

在明朝統治的後期,內閣已經徹底凌駕於六部之上,並且架空了六部的大部分權力。關於內閣大學士,則出現了“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實”的說法。清朝入關以後,由於之前並沒有行政管理經驗,清朝沿用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包括了內閣制度。清朝把內閣大學士的品級,從五品提升為一品,並且分為了內閣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清朝的內閣大學士們,在表面上負責“掌議天下之政,宣佈絲綸,釐治憲典,總均衡之任。”但實際權力並不算大,有各方面的限制。清朝內閣大學士大體上分為這些工作:一、為皇帝提供各種建議,由皇帝進行選擇。二、按照皇帝的口語意思,起草正式詔書,同時負責整理奏摺。第三,起草各種法律天文,以及為皇室成員設定封號

對於內閣的權力,乾隆皇帝說的非常直白:“內閣固為絲綸重地。然收發章疏。繙本票籤。及承辦誥敕寶冊等事。並有一定章程。祇須遵循罔斁。遇有改簽事件。則系朕親閱本章。折衷酌定。特降諭旨,皆非閣臣所能參與。”清朝是東北遊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入關的時候,自帶了一套八旗議政王制度。八旗的旗主王爺們商議國政,對皇帝造成了很大的約束。因此,在雍正皇帝在位時期,以“西北軍務緊急”為理由,設立了軍機處。雍正皇帝選拔親信大臣進入軍機處,軍機處直接向皇帝負責。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隨著軍機處的出現,議政王制度開始名存實亡,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被撤銷。但是,內閣制度仍然存在,內閣與軍機處之間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明爭暗鬥。軍機處內設立了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編制比內閣小得多。與內閣相比,軍機處的工作更加重要。細分以後:

一、為皇帝提供各種建議和想法,由皇帝負責選擇。二、起草各種文書和聖旨。三、參與各種重大軍事行動的討論。四、向皇帝推薦總督、巡撫、鎮守將軍等高級官員

由此可見,軍機處的權力和工作範圍明顯大於內閣。有人認為“軍機處乃內閣之分局,”也就是內閣的縮小版,其實並不是這樣。參與軍事行動的計劃、推薦高級官員的權力,是內閣大學士根本不具備的。在軍機處工作的高官,被稱為軍機大臣。凡是能夠進入軍機處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心腹。軍機大臣的人數不一定,主要從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尚書中挑選。按照清朝的慣例,軍機大臣一般都兼任內閣大學士,但內閣大學士卻不一定都能進入軍機處。


閣處之間的內耗,清朝的軍機處,如何能徹底架空了內閣?


例如乾隆朝的寵臣和珅,在軍機處擔任了領班軍機大臣,同時在內閣擔任首席內閣大學士,在兩大機構中都是第一人。至於以反應靈敏著稱的紀曉嵐,一直在內閣擔任協辦大學士,並不是軍機大臣,所以,連軍機處的大門都進不去。在乾隆、嘉慶兩朝,內閣與軍機處的爭鬥不斷,內閣明顯處於劣勢。在嘉慶皇帝在位時期,有御史上奏表示軍機處的權力過大,建議進行改組。

嘉慶皇帝直接下達明詔嚴厲申斥:“軍機處名目,白雍正年間創設以來,沿用已久,一切承旨書諭及辦理各件,皆關係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並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目今三省邪匪久已肅清,大功告蕆,薄海內外,共慶昇平,又何必改易“軍機”二字,始為偃武?豈國家承平日久,並古大司馬之職亦可不設乎?何元?”從嘉慶皇帝措辭嚴厲的明詔,我們不難看出軍機處已經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內閣的權力和地位進一步下降。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軍機大臣成為了實權派的代表,內閣大學士們則淪為了榮譽性虛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