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阿根廷以逸待勞,為何輸給遠赴重洋的英軍?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與英國爆發戰爭。當時全球各大智庫都不太看好這場戰爭,認為遠赴重洋作戰的英軍很難取得勝利,戰爭很可能陷入持久戰。然而兩個月以後,阿根廷守軍即宣佈向英國投降,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當時國際上不太看好英國,主要還是認為英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然而事實證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作為老牌帝國,英國雖在二戰結束後實力一落千丈,遠遠落後於美國,但英國的實力比阿根廷要強得多。

另外,英國能夠打贏這場戰爭,軍事之外的得分也很大。當戰爭爆發後,撒切爾很快做出反應,要求西方國家一致對外,暫停與阿根廷的所有合作。在英國的壓力下,多數西方國家都站在了英國這一邊,讓阿根廷陷於被動。

甚至像法國這樣一向特立獨行的國家,也暫停了向阿根廷出口先進的飛魚型導彈。英國人的努力,斷絕了阿軍從西方獲取先進武器的可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阿根廷軍隊的戰爭潛力。

英國在積極斡旋的同時,快速集結軍隊趕赴馬島,派出了包括2艘航母、多艘42型驅逐艦在內的龐大編隊,前往馬島地區作戰。

戰爭初期,由於阿軍處於本土優勢,採用以逸待勞的方式,利用多年來積累的西方武器,打得英軍損失慘重。兩艘新式的42型驅逐艦,1艘運輸艦都被飛魚導彈炸沉。

然而時間一長,阿根廷軍隊就撐不住了。阿根廷畢竟是個典型的農業大國,沒有良好工業基礎設施,其所擁有的武器大部分從西方進口而來。在武器沒有國產化的情況下,被西方陷著脖子,戰爭難以為繼。

在戰爭中,阿軍手中的彈藥可以說打一發少一發,這就導致後期阿軍處於消極保存實力的狀態。反觀英軍,則士氣高漲,各類物資供應充足,穩穩佔據制空制海權的優勢。英軍找到機會,對馬島進行兩棲登陸,最終逼迫阿根廷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