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應該說是歷史造就了香港,但也是歷史制約了香港。而這還需要從香港殖民體制的誕生說起。

1,西方的窗口

清朝末年,香港島上還只有少數漁民居住,幾乎是一座荒島。但她與當時唯一的通商口岸廣州毗鄰,在地理上猶如唇齒。加上不錯的港口潛力,讓她成為英國人覬覦的對象。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及1898年簽署的《新界租約》,逐漸控制了香港。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在英國人統治初期,中英雙方對這一地區的態度都較為放任,人們可以自由出入。這種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自然引來大量內地居民。其中不少富商逐漸成為英國買辦,變身為中英商貿的中間人,同時也成了英國管理中國人聚居區的主要代理人——當時英國人採取中英隔離聚居的管理方法,英國人佔據島上較優質的地段,而中國人則聚居在環境較為惡劣的地段。

這些買辦階級雖然是英國人眼中的二等公民,但他們作為既得利益者,對殖民統治乃至殖民文化更加認同。同時他們在受到英國人歧視的同時也歧視香港當地的底層同胞,底層的港人又對外地的貧苦人民另眼相看。香港社會逐漸出現了較為強烈的等級觀念。而這一狀況直至今天依然有著非常深遠的負面影響。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總體而言,這時的香港人開始不再認為自己是清朝子民,不過也不會認為自己是英國人,更談不上什麼香港本土意識,整體上處在一種缺乏國家歸屬感,但認同自己華人身份的狀態。而這在當時為反清志士提供了一定的生存土壤和空間,也讓這裡漸漸成為了革命的後方和中轉站。

尤其到20世紀初期這一現象更加明顯。這時候,港澳人民在面對中外糾紛時通常會站在清政府一方,但在面對清政府與革命者的鬥爭時,他們又會不遺餘力的支持革命。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在香港演講時就曾說過: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如何得之,暇時閒步市街而來。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孫中山早年

2,自治運動的產生和失敗

早期的香港人民,尤其是香港買辦階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祖國的革命運動,但對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依然是服從合作的態度。但隨著民主意識和本地意識的產生,越來越多的香港精英階層開始提出香港“獨立”“自治”的口號。當然,他們口中的獨立並不是放棄中國國籍,而是針對殖民統治者而言。在無法改變香港殖民地地位的情況下——香港在英國遠東戰略中地位顯著,英國為保住香港權益甚至有條件的放棄了威海衛租界——他們希望由香港本地人管理城市,改變由英國人壟斷官僚機構的現狀。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而在二戰即將結束之際,香港也確實獲得過絕佳的自治機會。1945年,工黨在英國大選中擊敗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陣營。英國下屬殖民地紛紛迎來了獨立自治的契機,香港也不例外。46年開始,英國開始在香港推行增加港人權利的憲政改革,為自治鋪路。這立即得到了以馬文輝為代表的香港精英階層的歡迎和響應。然而,隨著中國內戰的爆發和局勢的變化,英國人的許諾再次成為一紙空文。

尤其是大量戰爭難民湧入的情況下(在這個時期,香港人口由50萬暴漲到了200多萬),英國人擔心在香港推行民主將使香港倒向大陸,甚至被CP(Communist Party)奪取政權。於是香港自治計劃終止,市議會淪為花瓶,馬氏等人因抨擊政府也紛紛被列入了英國人的控制名單。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馬文輝像

當然,在這些浩浩蕩蕩的自治運動中,還不得不提的是香港“六七暴動”。在大陸文革及澳門“一二·三事件”(因澳門殖民政府阻礙辦學引發的大規模群眾運動,最終在大陸支持下,澳門罷市,葡萄牙政府妥協,華人左派掌控了澳門,國民黨在澳勢力亦被肅清)影響下,香港左派也曾希望通過工人運動謀求自治。

然而左派陣營並沒有很好的掌控局勢,工潮逐漸變為暴動,甚至製造炸彈,策劃暴力襲擊,造成了社會恐慌和大量傷亡。這讓左派失去了香港社會的認同,也讓英國人的暴力平亂得到了港人支持。

今天看來,這些過激行為無疑對當時的香港“自治運動”產生了致命影響,它不但未能使殖民者妥協,還導致左派逐漸喪失了寶貴的群眾基礎。但這一運動使英國殖民者認識到,香港社會的嚴重不公使得港人與政府間存在強烈的對立。香港政府開始注重民生,改善勞工待遇。一系列教育、醫療、住房乃至廉政改革也應運而生。

3,誰才是主導

香港的特殊歷史導致了香港社會派系林立………但真正能夠主導香港的永遠只有民生。在這裡我們先從住房刨析。

歷史上,香港的房價有過多次著名的起落,但最值得我們深思的還是85年至97年的房價大漲。受中英聯合聲明影響,國際資本和香港人重振了對港未來的信心。加上美元貶值帶來的銀行利率降低。香港房價迎來了整整十二年的猛漲。

在當時的香港人看來,一旦迴歸,這個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會成為大陸富豪嚮往的天堂。那時候,蜂擁而至的富豪必定會把香港房價託上天。於是所有香港人無論貧富,哪怕揹負鉅額貸款也要加入炒房的大軍。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而當時的殖民政府也樂於見到這種情形,並以此斂財。於是在90年代之後的香港,除建築用地外的其他各類土地面積衰減幅度達到峰值。建築用地很快成了香港最主要的土地類型之一。

臨近97香港房價達到了每平米7萬元,這時候對那些大陸富豪而言,香港未必是天堂,但香港的房價一定是天價。畢竟那時候北京北京四環以內的房價還不到4000。於是香港人並沒有等來接盤樓市的大陸富豪,反而等來了亞洲金融危機和董建華的廉租房改革。其中又尤其是董建華的改革影響甚大。

如果說金融危機只是將香港房價腰斬,那董建華的改革直接擊潰了香港人對房價的信心。當然,董建華改革的本意是好的,畢竟香港人在住房問題上已經吃了英國人幾十年的虧。現在港人當家作主,董建華第一件事就是要壓低房價,豪言要讓70%的香港人買上房子。此後香港政府每年向社會投放10萬套廉租房,這立即對樓市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但董先生忘了一點,這確實會打敗打敗高房價,保護低收入人群,讓下一代香港人住上更便宜的房子,但是佔香港人口絕大多數的中產階級早已深陷在了房市之中。在還未讓七成香港人住上心儀的房子時,香港的房價卻先跌去了七成。他的改革沒有換來港人的支持反而換來了50萬人大遊行。

因房價太低遊行?這看似荒唐卻再合理不過,因為當時的香港人已經管不了子孫後代能不能生活得更好了,他們在意的是眼前會不會破產吞炭。

而之後的歷屆香港政府吸取了董先生的教訓,對廉租房計劃閉口不談,甚至控制每年上市的商品房數量,以此保證樓價上漲。於是香港房價再次回到了97年之前的情況。香港人相信每平米20萬的房價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但另一方面,香港低收入者的生活條件越加困難。有近40萬香港人只能在“籠房”、“棺材房”中生活。社會上,尤其在青年中生活和未來壓力很大。

實際上香港的困境和其產業結構關係很大。由於缺乏製造業,使得香港經濟不能與內地有些對接,分享內地紅利。而作為金融中心,她又不像紐約、倫敦等城市那樣完整的鑲嵌在本國實體經濟之中,“一國兩制”之下的邊界和通關問題,讓其無法發揮自己的人才優勢。甚至其國際貨貿中心的地位也頻繁受到內地港口威脅。

對於700萬人的香港,加強與內地的交流,探尋多樣化的交流形勢,才是走出困境的最佳選擇。而她如果能從中走出或許又會再次成為歷史的先驅。

香港:被歷史成就和制約的城市

澳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