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處大雜院成了文物,檔案資料卻流失,原來被日本人研究透了


大家先來看這張圖,瞭解衚衕的朋友一看就再熟悉不過了,典型的衚衕大雜院。今天咱說的這個大雜院可與眾不同,因為它曾經是個衙門,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但它的研究資料卻是我們輾轉從日本得到的。下面詳細講一下這小院落的故事:

這處院落位於宣武門附近的新文化街,在街中部的北側,可以看到一個十分寬大的院門,一般這種院子都是有故事的。果然,它就是曾經的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

來看一下院門的細節,仍然保持著舊有的衙門應有的派頭!清代實行八旗制,這個大家都知道。在清雍正以前,八旗各旗都統辦公均在各自家中,這個你沒想到吧。到了雍正元年,清廷為統治之需,在京師設立八旗都統公所衙門,統轄各地八旗軍民政務。這處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就設在石駙馬街上。

如果看了門前的建築介紹,就會對這處宅院充滿好奇,但一進入門樓,看到的就開始是這種景象了——原來早就變成了大雜院,而且現狀依舊是相當的破舊。

院內像個迷宮,裡面是東拐西拐的夾道,基本僅容一人通過,夾道兩側都是各種臨時搭建的建築。在一定程度上講,整個院子又像一個小社區,衚衕裡面藏著很多“小衚衕”夾道,一家家住戶就分建在夾道周圍。

院門有個“寬敞”的地盤,外面加一圈圍欄,這就成了“院中院”了。不過,看這間房子的建築式樣,或許原址就是原衙門的某個“辦公室”呢。

若仔細觀察,還能發現不少“寶貝”,因為院內仍存有一些舊時的建築或部分構件,只是它們被淹沒在臨時建築的“汪洋大海”裡。看這個拐角,底座應該就有老建築上的構件,還有清晰的石雕花紋。

仔細看這個房子,配電箱的上面有個石條,也是老件。不知是用老件建了新房子,還是利用老房子的結構改建了外牆。

沿夾道七拐八拐地走到院子盡頭,有個院落空間,建築也是傳統樣式,似乎原址也是原有衙門建築。據資料記載,老衙門建築還保留有不少,但唐山大地震時,震塌了一些房屋,再加上形成大雜院後,保護及改造利用不當,導致老衙門越來越破敗了。

在10幾年前,這個宅院就被列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了。但作為文物,這樣的場景顯然是不能與它的身份匹配的,更重要的是,作為文物研究,我們卻要從日本人手裡獲取相關資料,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的檔案於上世紀初流入民間,據報道,這些檔案多達2400餘件,除一兩件為漢文外,其餘全為滿文,內容涉及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八旗、社會、文化等許多方面的重要史料。再後來,這些檔案輾轉流落至上海,後由日本學人所得存入了東洋文庫。這一流失不要緊,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歷史資料研究卻要通過日本才行。

日本學術界對蒐集的鑲紅旗檔案進行研究,通過對滿文的翻譯,輯成了《鑲紅旗檔》。我國學者又通過對日文的翻譯,出版了《雍乾兩朝鑲紅旗檔》,成為研究清史的珍貴文獻資料。這真是夠折騰的吧!


路過新文化街的人,很多並不知道這個院子的歷史,更不知道背後還有這些故事。據稱這裡可能會進行文物騰退修復,期待早日迴歸一個文保單位應有的模樣。只是遺憾的,我們的歷史卻建立在日本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好在,最重要的實物,還在我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