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今日看點:徽宗道德、智慧的缺失,後期變革的畸形,導致“靖康之恥”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原史仁,今天給大家聊聊北宋滅亡的事情。當北宋時期的太原淪陷之時,假如金軍沒有重大失誤的話,北宋滅亡的命運便很難避免了。原因有三:宋中樞的抵抗意志完全崩潰,一州一縣的分散抵抗不可能扭轉局勢;太原已失,河北諸州基本上也不可能抵抗東路金軍的進攻,開封北面失去堅實屏障;救太原的過程中,宋的兵力已大量消耗,种師中、姚古的陝西部隊潰散,真定府守將劉韐率河北兵數萬西進,也同樣被擊潰,加上其他多支援軍及河東本地軍隊,損失不下三十萬。而要將陝西剩餘軍隊都集結起來,時間也來不及。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岳飛抗金

比起上次圍城之前,此時的形勢要惡劣得多。宋軍甚至在人數上也沒有優勢了。金軍兩路統帥小心翼翼地協同步調,部分宋境重鎮,甚至過而不攻。若在開封城下誘宋軍來援,以金人擅長的野戰解決問題,比起圍攻堅城豈非省力得多?十一月三十日,兩軍終於同時到達開封城下。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金軍攻打太原

時“勤王兵不至,城中兵可用者惟衛士三萬”,開封軍民傾力血戰,以御十萬金軍。但困守孤城的結果是沒有懸念的。金軍盡克周邊諸城,以十餘年來習得的各種攻城方式施於開封,而宋軍技窮,乃以“神人”郭京的“六甲神兵”出城應戰,為金人掩擊潰回,金軍遂尾隨而入。苦守二十五日之後,開封外城淪陷。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宋朝建築

欽宗最後一次表現他的所謂勇氣,親自來到金軍營地請和。金人扣留了欽宗,又脅“太上皇”及“太上皇后諸王王妃公主駙馬都尉等出宮”至營地。此時請和當然已無可能,亡國之勢已成。金軍統帥不顧百官萬民“存立趙氏”之請求,要求眾人另舉異姓為帝。眾人遂推舉前宰相張邦昌,勸邦昌暫時“接受”帝位,以安金人之心,俟其退軍,另作他謀。三月,金人立張邦昌為“楚”帝,同月,蒐羅府庫所餘財物、皇家各種禮器,劫持兩任宋帝及在開封的所有宗室、宮人、內侍、工匠,部分官吏,盡皆北遷,意圖令趙氏無法復國。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宋欽宗

一位輕佻的君主,在百年難遇的變局面前,將國家步步導向滅亡,這給後人以極惡劣的印象。從宋、金結盟,議共同滅遼而分其地,到金攻陷開封、滅北宋。其中的每一步,宋人似乎都犯了錯。整個過程,當然被看作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亡國前夕,即有人公開批評徽宗的政策,南宋時更有人在朝堂之上提出,從一開始,想要回幽雲之地,就是一個極大的失誤。若非我們主動想得到土地,也就不至於在攻燕時洩露虛實,也不至於因為平州而背約,更不至於再次撕毀城下之盟而拒不割河北三鎮,最後就不至於南渡了。但是,我們若是把海上之盟,當作宋人在周世宗、宋太宗、宋真宗三朝四次北伐的延續,當作澶淵之盟一百多年以後,大一統情結的反彈,那麼徽宗的動機,未必應受譴責。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澶淵之盟

在這一百多年的和平時期中,宋在軍事上明顯是處於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地理形勢上,處於河北平原的邊境不適於防禦,遼人就曾尖銳地指出,白溝這道防線,一葦可渡。故而,若有更往北的幽雲形勝之地作為邊疆,那麼不管北方是遼是金還是別的什麼政權,宋的防禦就有利得多。而宋對於平、營、灤三州的執著,其實是出於同一原因,即獲得平州境內的榆關,東北境即能構成完整的防線。金滅遼的大變局可遇不可求,藉此以重構防禦體系,符合宋政權的利益。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幽雲十六州

只能說,唯一可以確定的錯誤就是兵力如此之弱而不自省,神宗以來對於革新成果的高估,不僅在此後成為一種慣例,且在徽宗朝臻於極致,更在此基礎上豪擲兵財、輕開戰端,完全失去了仁宗朝以前與國家的實力相匹配的理性。等到發現自己缺乏實力後盾之時,超邁祖宗、成就偉業的幻想,令徽宗無法在挫折面前止住步伐,希望靠“謀略”—實際上是取巧,來實現戰略意圖。不過,缺乏武力的支持,謀略同樣行不通。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神宗

更不幸的是,這些“謀略”是建立在違約行為之上。軍事失敗所體現的無能,違背盟約所體現的無信,令金人對徽宗的態度急劇轉變。如金初勢力最大的將領完顏宗翰,原先對“趙皇”頗懷敬意,對宋的國力不乏畏憚,認為宋既立國百餘年,必有強大國力保障方可。不過兩國交往數年,深悉宋的真實情形之後,粘罕變成了對宋最強硬者。而欽宗和他的大臣們在簽訂城下之盟後,立即毀諾,更使宋金關係走向絕路。

“靖康之恥”,是神宗對革新成果的高估,富庶、無力,必引起覬覦

完顏宗翰

總結

那些聲稱自己是為國家和祖宗著想的朝士們,並沒有考慮到,本國有沒有能力償付違約的成本。在這一點上,他們與徽宗沒有區別。若宋方不是數度毀約,金是否不會興師滅宋?宋之富庶與無力,必會引起金之覬覦,然而金人未必會直接進行攻擊,更不致滅之而後快。證據何在?在於金先後立偽楚、偽齊政權,而並未立即將所得宋地直接併入本國疆域。直至十年之後,對本國的疆域有了新的構想,才再度興兵攻取了淮河以北。可以說,“靖康之恥”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徽宗於政治道德、政治智慧的雙重缺失所致,也是北宋後期六十年的革新事業日益畸形的結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