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吃個“荔枝”為什麼會受到千古爭議?

楊貴妃吃個“荔枝”為什麼會受到千古爭議?


享用美食是件難事兒。

即便如此,這忠於美食的古人,還是不在少數。就拿宋代的文學家蘇軾來說,對於美食,他可是極為認真的。

自稱為“老饕”的蘇軾,在徐州任職期間,對吃有著近乎狂熱的追求。徐州屬於水流交匯處,水產極為豐富。蘇軾還為此寫道:“彭城佳山水,魚蟹佯江湖。”正因對於河產鍾愛有加,加之徐州盛產魚蝦,他順勢創作了四樣美食,分別是回贈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被後人稱之為“東坡四珍”。

其實,與蘇軾有關的珍饈美饌不在少數,這般看來,蘇軾在烹飪上頗有技法,硬是沒辜負“老餮”這一名兒。

而除了蘇軾,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也是個十足的吃貨。不僅愛吃,他還樂忠於與好友宴飲。每每日光朗照,風吹柳動之際,便聚上個三五好友,桌上擺上幾個爽口小菜,然後酒杯輕碰穿腸下肚,話匣一開好不自在。

倘若只是喝喝小酒,嘮嘮家常也就罷了,可孟浩然覺著,這光喝舒坦了還不行呀,情到深處不得要記錄下來!所以,便有了那流傳千古的佳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看來,孟浩然著實是個文藝青年哩!

雖說古人有因“吃”流傳千古的,但也有人因為在“吃”上面成了千古文人諷詠的範本,遭受後人非議甚至唾罵的。

楊貴妃便是其中一個。

楊貴妃喜食荔枝,對其情有獨鍾。而史上對於她的“荔枝情”,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當時四川的氣候溫暖,蜀郡之地或有荔枝種植,而楊貴妃又生於蜀郡(成都),曾經吃到荔枝的楊貴妃才會對此心心念念。

唐憲宗時代的李肇,就曾在《唐國史補》中寫到:“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 故每歲飛馳以進。”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玄宗心腹、楊貴妃的伯樂高力士,在推薦家鄉名品時進貢了荔枝,而嚐到荔枝後的楊貴妃大為歡喜,喜愛不已。

不過話又說回來,荔枝外殼鮮紅,碩大且甘甜,撥開一看肉白多汁,食用起來頗為爽口,確實有著令人著迷的本事兒。不論是何種歷史原因,使得楊貴妃吃上荔枝且為之著迷,單就憑著荔枝的獨特口味,讓人發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楊貴妃在享用的時候,忽略了這荔枝大批量地從外地調運的難度。這趟遠距離的美食輸送,可是個風來雨去、勞民傷財的大問題。

楊貴妃所吃荔枝來源地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嶺南 (兩廣)、福建、蜀 (川渝)三個產地,而北宋中葉以後的記載大多以四川涪州為主。

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荔枝,特意在涪州建立荔枝園,並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後稱之為“荔枝古道”。

唐代設有驛道,據說每隔20裡會設有一個站點,共1639個驛站之多。而這條頗負盛名的“荔枝古道”,是以大唐涪陵郡為起點,經子午道到達長安。

這不,問題就來了。

荔枝不易保鮮,如果從南方運過來少則三日,多則數日之久。這樣一來,會導致荔枝失去原有的新鮮度。白居易就曾在《荔枝圖序》中講述了荔枝的保鮮時限:“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所以“快”,是當時荔枝運輸的第一要義。

負責運送的人員心裡知曉,獻上去荔枝定是要最好的,若想要圖的這份荔枝的新鮮,恐怕就顧不得錢財損耗和馬死人亡的境況了。

荔枝在運輸過程中,會在固定的驛站換人換馬,因為在日夜兼程的路途裡,極易出現因疲憊死去的馬匹。在這奔騰獻荔枝的長遠之路,大多是靠著山中倒下的上百匹馬的急蹄,和疲憊不堪的運輸者,才得以順利到達目的地。

當荔枝送到長安時,在一片揚起的塵土中,取出一顆顆的爽口美食。楊貴妃享用之際,只見得那眉間之間如蓮花舒展,會心一笑。

只是她萬萬沒想到,這種為滿足一人之口腹,卻將黎民蒼生拋之腦後的作為,受到了大量非議。

古時文學家因進貢荔枝一事兒,批判的大有人在。

詩人杜牧覺得這荒淫誤國的事兒著實不能忍,有感而發寫下《過華清宮絕句》,將這情景描繪得精妙絕倫: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楊貴妃吃個“荔枝”為什麼會受到千古爭議?


而對於荔枝之事,蘇軾就以紀實的寫作手法,憤筆寫下了《荔枝嘆》,對於帝王微博紅顏一笑,千里進貢卻殃及百姓的做法,表達自己的滿腔憤慨: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

在馬嵬坡含恨而終的楊貴妃,在後世受到這般的譏諷,黃土地下的她定是未曾料到的。本想著這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原以為會名垂青史。怎會料到因為這“驛傳荔枝”的事兒,得個千古罵名呢?

而古往今來,能夠如此痴迷於”荔枝“,卻又背上這爭議的,恐怕也就楊貴妃一人了吧。

看來享用美食啊,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