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在還難以考定。最早的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主要祭祀周朝晉國的開國諸侯叔虞及其母親邑姜。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即使是從北魏算起,晉祠距今也有一千多年曆史。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北齊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為別都,於天保年間擴建晉祠,隋開皇年間,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貞觀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

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大為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


晉祠內建築佈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結構壯麗而整肅,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築以崇樓高閣取勝,南部建築樓閣林立,小橋流水,亭榭環繞,一片江南園林風光。祠內建築由東向西有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樑和聖母殿,其北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宮,其南面是水母樓、難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個建築群佈局緊湊、嚴密,既像廟觀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宮苑。圖為晉祠整體佈局圖。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現在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築。聖母殿高19米,重簷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是中國規模較大的一座宋代建築。殿內有宋代的彩塑43 尊,主像聖母端坐木製的神龕裡,其餘42尊侍從分列龕外兩側,聖母鳳冠蟒袍,神態端莊,侍從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飲食起居,或梳洗灑掃等,是宮廷生活的具體寫照。塑像十分生動,充分地表現出人的神情,各個塑像神態自然,神情各異,塑工高超,是中國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獻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魚沼飛樑。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託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樑。東西橋面長十九米,寬五米,高出地面一點三米,西端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連接;南北橋面長十九點五米,寬三點三米,兩端下斜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樑。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式,雖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畫中偶有所見,但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很有價值。


在聖母殿的南面,有一座北齊天保年間創建的難老泉亭,亭為八角攢尖頂。晉水主要的源頭難老泉水從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常年不息,因此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為名,名為“難老泉”。泉水晶瑩透明,常生萍四季一色,常年水溫保持在17℃,歷朝歷代的詩人多吟詩讚美,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寫下了“晉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的佳句。

晉祠著名的周柏和隋槐,也享有盛名。周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位於聖母殿左側,樹身向南傾斜約與地面成四十度角,枝葉披覆殿宇之上,因形似臥龍故又稱“臥龍柏”。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曰:“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讚歎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蒼勁挺拔,與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