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並非所有的長篇小說都能被稱為史詩。

只有當它所描寫的是有全民族性和時代意義的重大題材,所展示的是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壯闊的社會面貌和人民多方面的生活,所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的命運,所描繪的事件和人物是極其紛繁而多樣的

只有具備史詩內容和史詩形式及由此而具有史詩風格的長篇小說,才稱得上史詩性的作品。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戰爭與和平》正是一部以人物命運為經線,歷史事件為緯線,全景式地反映俄國19世紀初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時代的精神風貌,廣泛地描寫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風俗等各個方面,編織出了時代和民族的壯闊史詩。

01

羅曼·羅蘭把《戰爭與和平》稱為“我們時代最浩瀚的史詩,是現代的《伊利亞特》。”

小說真實地再現了1805年至1812年俄、奧、法三國之間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及由此而引起的俄國人民的衛國戰爭。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作品在鋪開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和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同時,又描寫了從宮廷到貴族家庭以至民間的形形色色的生活情景。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還塑造了拿破崙、亞歷山大、庫圖佐夫到下級軍官、士兵、游擊隊戰士,從老一代貴族人物庫拉金、羅斯托夫、保爾康斯基到年輕一代的安德列、皮埃爾、娜塔莎以及農奴等眾多人物形象。

在這些描寫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穿著打扮、生活習性、言語風度,事件的內涵、性質、經過以及其中的多種社會與文化內涵,無不具有歷史真實性、時代性、民族性以至地域性的浩瀚的時代圖景。

它宏偉的結構,雄渾的氣勢,廣闊而立體的畫面,眾多的人物形象,紛繁的事件與豐富的生活畫面,呈現出雄偉壯闊的史詩風格。

正是在這些方面,托爾斯泰自己把《戰爭與和平》比作荷馬的史詩,將它和《伊利亞特》、《奧德賽》歸入同一類。

02

文學必須描寫人的感情、慾望、活動、命運,離開了人的活動,歷史就會變為冰冷的、僵硬的軀殼。

所以,托爾斯泰在描寫重大歷史事件時,總是把人的活動,人的命運置於顯著地位,而僅僅把歷史事件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和舞臺。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戰爭與和平》一共描繪了550餘個人物,在小說裡,他時時更換描繪歷史事件的畫面和私人生活的場景,不時在刀光劍影的戰爭間隙插入牧笛悠揚的和平生活……

一幅幅俄羅斯生活的典型圖畫,與重大的歷史事件交替出現,猶如交響樂的主副部,互相穿插,互相襯托,互相補充,使作品變得更加豐滿渾厚。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在一眾人物中,托爾斯泰又選取保爾康斯基、別佐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家族成員的生活和活動為主線,以其他家庭成員及單個人物的生活和活動為副線。

在四大家族的成員中,托爾斯泰又以娜塔莎作為《戰爭與和平》這座巍峨大廈的“拱頂”,讓她在小說中起到主題思想和情節結構的聚合作用。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書中以濃墨重彩描寫了娜塔莎充滿傳奇色彩的愛情:娜塔莎情竇初開時鐘情於鮑里斯,成年之後愛上了安德列公爵,而當安德列受傷犧牲後,她終於與安德列的好友皮埃爾結成美滿的婚姻。

這條貫穿全書的愛情線,把四大家族的成員和其他人物聯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作者不僅做到了人物多而不亂,繁而不散,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而使娜塔莎、安德列、皮埃爾、瑪麗亞、尼古拉等人的命運,同各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緊緊交織,好似經線與緯線縱橫交錯。

在《戰爭與和平》中,構成史詩經線的是上層貴族的命運,構成史詩緯線的則是民族的戰爭。

03

黑格爾曾在《美學》中論述過戰爭與史詩情景的關係:

戰爭中的衝突提供了最適宜的史詩情境,因為在戰爭中整個民族都被動員起來,在集體情況中經歷著一種新鮮的激情和活動,因為在這裡的動因是全民族作為整體去保衛自己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但並非但凡描寫戰爭的作品就是史詩。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史詩性質,應看它是否表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托爾斯泰曾表示他要寫“人民的歷史”,《戰爭與和平》的偉大之處在於突出了人民和人民戰爭的思想,由於拿破崙入侵所引起的衛國戰爭,使整個俄羅斯民族都被動員了起來。

在祖國命運危在旦夕的時刻,人民奮起抗戰,托爾斯泰在小說中,高揚著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揭示人民是歷史進程的決定者

人民戰爭的棍子用它全部可怕的威嚴的力量舉起來了, 它不考慮任何人的興趣和規則, 也不顧任何別的什麼, 它帶著渾然無知的單純意味, 但是結結實實地舉起、落下, 重重地打擊了法國人, 直到全部侵略者消滅的時候。

作品還多方面地表現了人民群眾善良、純樸的品性,高度的責任感與友愛精神,以及人民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深刻影響作用。

正是以人民為根基的俄羅斯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影響了貴族階級的安德列、皮埃爾,使他們走上通向人民的精神探索的道路。

作品的史詩性質也正於此獲得深刻的體現,它雄偉的史詩風格也正是由於紮根在這一深刻的思想內涵上而分明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這就大大超出古代史詩通過一個英雄人物的命運和行動來表現民族生活的侷限,從而帶來了小說結構方面的全新突破。

04

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古代史詩的結構時說:

“史詩的情節也應象悲劇的情節那樣,按照戲劇的原則安排,環繞著一個整一的行動,有頭,有身,有尾,這樣它才能像一個完整的活東西”。

這便是後來被西方敘事體文學奉為圭臬的——“一人一事,一線到底”結構模式。

《戰爭與和平》則打破了“一人一事,一線到底”的模式,不再以一個主人公的行動或一個事件為作品的中心紐結,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無限豐富性創造了開放式的小說結構。

表面看來,《戰爭與和平》的結構似乎是鬆散的,它沒有一般小說意義上的開端,沒有一般的情節發展上的戲劇性高潮,也沒有通常幸福或不幸的結尾。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小說一開始便是宮廷女官安娜·巴甫洛芙娜,同第一個來赴會的法西里公爵矯揉造作的談話,隨後不少貴族男女陸續來到,小說由此展開進入廣闊的生活領域。

許許多多的男男女女在活動著,構成許多獨立的單元,各自發展著,既沒有突出的中心人物,也沒有突出的中心事件。

其中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並不隨著某一主要人物或某一重大事件的結束而結束,而是自由地流淌著。

而小說結束時是皮埃爾參加新的秘密團體的活動,開始了對生活的新探索;小尼考林卡的動人夢想則表示新的生活在向人們招手,人們在繼續捲入新的生活波瀾。

托爾斯泰這種按照川流不息的生活流來展開作品的結構方式,使作品獲得瞭如同生活一樣的宏偉性和磅礴的氣勢,並無限地擴大作品反映生活的能量。

這種鬆散的、開放式的結構形式,並非缺乏藝術統一性。托爾斯泰曾說:

“藝術作品的完整性不在於構思的統一,不在於出場人物的系列等等,而在於貫穿整個作品的作者對待生活的態度的明確性和一致性。”

正是貫穿於《戰爭與和平》中的人民的思想,作者對待生活與作品中人物的熱愛這一態度,決定了作品中不同人物內心世界和不同畫面的內在含義的有機聯繫,從而決定了作品的藝術統一性。

小說中的每一生活場景都是一個單獨的畫而,每一個人物都各自形成獨立的單元,但它們又都是整部作品藝術構思所必須的。

這無數的單元和畫面結合為一個縱橫交錯,鉅細無間,能容納廣闊的生活內容與複雜的社會心理的宏大結構。

它像生活一樣自然,又像生活一樣而自成整體,從而超出了小說的限制,完成了以前只有史詩才能完成的任務。

05

傳統史詩往往會致力於塑造各自民族,各自時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但按照傳統史詩的要求,在《戰爭與和平》是找不到英雄人物的。

托爾斯泰摒棄了以塑造某個英雄人物為中心任務的傳統做法。他說:

“在那個偉大時代的半歷史性、半社會性、半虛構的具有偉大性格的人物之間,我們的主人公這個人物已退於次要地位,而居於首位的卻成了那些使我感到同等興趣的當時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了。”

他在《戰爭與和平》中,雖然也塑造瞭如拿破崙、庫圖佐夫、安德列、皮埃爾、娜塔莎等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和藝術形象。

但他在作品中要努力表現的已不是某一個主人公而是人民,他要歌頌的也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而是整個俄羅斯。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托爾斯泰的筆下拿破崙和一個普通的士兵沒有多大區別,他懂得一點人性,也還勇敢,但不是一個天才,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歷史工具”。

即便是打敗了拿破崙的庫圖佐夫,也只是一個洞察了人民戰爭規律及順從天意的消極旁觀者而已。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沒有主人公的小說,一定要找一個主人公的話,這個主人公就是俄羅斯本身,是俄羅斯民族精神,而不是任何一個個人。

通過奧斯特里茨戰役,莫斯科大火,以及廣泛開展的游擊戰爭等場景的描述,突出地表現和歌頌了俄羅斯人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戰爭與和平》:沒有真正英雄般的主人公,為何能被稱為一部史詩

從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到下級軍官至廣大的士兵群眾,從勇敢機智的游擊隊員到殺死數以百計的侵略者的村長之妻、俘虜法軍士兵數百名的教堂執事,以及親手放火燒掉自己的店鋪的商人,他們不是作為單個的英雄人物在行動,而是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去打擊侵略者。

他們組成為一個英雄的集體,作為英雄的群像而出現在作品中,從而使作品表現出史詩般的偉大氣魄。


《伊利亞特》、《奧德賽》這樣的古代史詩,在近代文學創作中一去不復返, 但其史詩的內在特徵和風格卻在近代長篇小說中得到了最好的繼承和發展。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裡展現了俄國一個時代的興衰及民族真相,整部作品形成上下貫通, 多方重疊的龐大而複雜的情節與結構,宏偉性與嚴整性, 時代感與歷史感縱橫交錯,這也讓小說形成了激盪萬千讀者的史詩格調。

參考文獻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M】.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

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M】.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注:文章部分配圖選自奧黛麗·赫本主演的同名電影劇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