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航母對軍艦,不對等的碾壓優勢

航母和戰列艦的對決很快就出現了。1941年5月, 德國海軍新下水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殺入大西洋, 在丹麥海峽, 前往堵截的英國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俾斯麥”號一舉擊沉, 隨後“俾斯麥”號又成功擺脫了英軍2艘巡洋艦的追蹤。等到英軍之後通過無線電測向和飛機偵察再次發現“俾斯麥”號時, 各路圍追堵截的英軍艦隊, 有的因為燃料耗盡而不得不返航, 有的則是距離太遠已經鞭長莫及。

唯一能追得上的就是H艦隊, 但H艦隊的“聲望”號戰列巡洋艦火力弱裝甲薄, 和“俾斯麥”號進行炮戰根本不是對手, 只有依靠“皇家方舟”號航母的艦載機展開攻擊, 即使不能擊沉或擊傷“俾斯麥”號, 也儘量延緩“俾斯麥”號的行動, 為本土艦隊主力趕來贏得寶貴的時間。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俾斯麥”號戰列艦

“皇家方舟”號起飛15架“劍魚”魚雷機實施攻擊, 有2枚魚雷命中, 其中1枚恰好擊中“俾斯麥”號的艦尾, 炸燬了螺旋槳, 碎片卡住了舵機, 舵機艙破損進水, 不但航速下降, 而且只能原地打轉。只好用一側輪機增速一側輪機減速的方法來制止軍艦原地打轉, 加上舵機艙進水, 順風航行將加劇進水, 只能逆風航行, 所以要返回目的地布勒斯特卻必須要先向北兜個大圈子。最終也就被英國本土艦隊追上並擊沉。儘管航母沒有直接擊沉戰列艦, 但在這場圍殲“俾斯麥”號的海戰中, 卻發揮了最關鍵的作用。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1941年5月,皇家海軍“聲望”號戰列巡洋艦、“皇家方舟”號航母、“謝菲爾德”號輕巡洋艦(從前景到後)組成的H艦隊在直布羅陀海面, 參與獵殺“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行動

1941年12月11日, 英國海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組成乙艦隊, 沿馬來亞海岸搜索日軍艦隊, 結果被日軍發現後, 立即出動95架飛機前往攻擊, 乾淨利落地將“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擊沉, 而日軍僅僅損失了4架飛機。

雖然這一戰不是航母的艦載機, 而是岸基航空兵, 但卻同樣昭示了在飛機的立體攻擊面前, 戰列艦幾無還手之力。奇襲塔蘭託、偷襲珍珠港和擊沉“威爾士親王”號, 就成了航母取代戰列艦的三大標誌事件, 從此後航母在海戰中的決定性作用就逐漸成為共識。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沖繩島海戰中被擊沉的“大和”號戰列艦

到了1945年4月, 日軍“大和”號戰列艦和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組成自殺艦隊前往沖繩海域攻擊美軍艦隊, 美軍出動了3個航母大隊, 總共11艘航母、385架艦載機對“大和”號展開攻擊。

投入了280架飛機、130架飛機和108架飛機, 接連發起三次攻擊波, 命中魚雷10枚, 炸彈24枚, 遍體鱗傷的“大和”號逐漸開始下沉, 最後彈藥艙被引爆而徹底解體——到了這個時候, 即便像“大和”號那樣排水量高達6.8萬噸、裝備460毫米主炮的超級戰列艦, 面對航母時也已經毫無懸念, 完全是任人宰割的魚腩。

航母對潛艇同樣具有壓倒性優勢。德軍的潛艇採取“狼群”戰術曾一度對盟國的海上運輸構成了嚴重威脅, 就連丘吉爾都說“德國的U艇是戰爭中最令我恐懼的”。

飛機反潛是最有效的手段, 在岸基航空兵航程之外的遠洋深處, 就只能靠航母了。最初英軍使用大型航母展開反潛作戰, 但“鷹”號航母在1942年8月的反潛戰中被德軍潛艇擊沉,所以英軍就改變了策略, 開始大量建造簡化版航母——護航航母, 也就是利用商船改裝或按照商船標準建造, 排水量也就1萬噸左右, 搭載艦載機約20架, 專門用來進行反潛作戰。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英國“威廉親王”級護航航母

一開始英軍將護航航母編入護航船隊, 為運輸船提供直接掩護, 但後來發現這樣在追擊潛艇時不能遠離護航船隊, 束縛了護航航母的手腳, 就以護航航母為核心, 配備若干艘驅逐艦和護衛艦, 組成反潛機動艦隊, 不擔負對運輸船的護航, 只負責攻擊被發現的德軍潛艇, 而且一打到底。

雖然盟軍贏得了大西洋反潛戰最終勝利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密碼破譯、無線電測向、釐米波雷達和“刺蝟彈”等新型反潛武器, 但是以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機動艦隊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原因。

在整個戰爭中,德軍損失的704艘潛艇中, 有250艘是被飛機擊沉, 還有83艘是被飛機和艦艇聯合擊沉, 其中屬於航母艦載機戰果的不少於100艘。

航母大決戰, 盡顯王者風範

珍珠港事件之後, 雖然很多人都認識到了航母的價值, 但是鉅艦大炮的理念要完全扭轉過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基本損失殆盡, 只有航母陰差陽錯成為實力保存最完整的, 於是美軍也就只好看菜下飯, 圍繞著航母進行作戰了, 這就發展出了最初的航母編隊戰術。而日本雖然成功發動了珍珠港事件, 將航母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但即便是山本五十六, 骨子裡依然還是把戰列艦作為主力, 所以輕易不派戰列艦出動, 那麼縱橫海戰戰場也就只能以航母為骨幹了。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珊瑚海海戰中,被擊中的“列剋星敦”號正在下沉

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 是人類海戰史上第一次航母對航母的大戰, 也是第一場真正超視距的海戰, 雙方除了飛行員, 其他參戰人員都沒有看到對方的軍艦。日軍是“瑞鶴”號、“翔鶴”號和“祥鳳”號3艘航母, 美軍是“列剋星敦”號和“約克城”號2艘航母, 雙方都是由艦載機進行對攻, 各自有1艘航母被擊沉。無論是規模還是激烈程度以及戰果, 都比較小, 而且很快就淹沒在一個月之後的中途島海戰的光芒之中, 所以這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航母首戰反而並不太出名。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則是太平洋戰爭中最著名的航母大戰, 日軍4艘航母對美軍3艘航母, 由於美軍破譯了日軍密碼, 所以在日軍艦載機空襲中途島時, 美軍航母突然出現, 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一舉擊沉了日軍全部4艘航母, 並由此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對整個戰爭進程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而航母的作用也就更廣為人知。

在緊接著的1942年9月的聖克魯斯海戰中, 日軍4艘航母對美軍2艘航母, 結果美軍被擊沉1艘航母, 日軍只有2艘航母被擊傷, 從這點上來看, 似乎日軍贏得了勝利, 但日軍的艦載機和飛行員損失要大於美軍。航母說到底就是一個在海上的活動機場, 戰鬥力都是要靠艦載機和飛行員去實現, 如果沒有艦載機和飛行員, 航母就只是一個船殼而已。所以其實日軍的損失才更嚴重, 而且從整個戰役大局來看, 日軍始終無法攻佔瓜島上的機場, 而日軍作戰飛機從拉包爾到瓜島已經接近航程的極限, 很難在瓜島上空長時間逗留, 因此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中很是被動。

很多人都認為中途島海戰日軍4艘航母被擊沉, 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飛行員也同樣損失慘重。實際上日軍飛行員只損失了110名(其中在空戰中損失81人,在航母沉沒時損失29人), 而美軍的飛行員損失208人, 是日軍的近兩倍! 不過美軍的飛行員培訓體制比日軍更為完備, 戰時培訓的條件也大大勝過日軍, 所以日軍有經驗的飛行員逐漸枯竭, 新飛行員卻難以彌補, 而美軍的新飛行員卻是源源不斷, 雙方的差距逐漸拉開, 到1943年2月, 日軍在戰前訓練出來的精銳飛行員已經基本消耗殆盡了, 那麼戰爭的勝負也就已經決定了。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1944年6月20日下午, 馬里亞納海戰中, 日本“瑞鶴”號航空母艦(中, 屬“翔鶴”級航母)及兩艘驅逐艦被美軍戰機攻擊, “瑞鶴”號被炸彈擊中受損。這場海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 美軍參戰兵力達到15艘航母(艦載機近1000架), 取得完全勝利, 日軍被擊沉擊傷航母各3艘, 損失慘重

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 美軍的實力已經急劇膨脹, 參戰兵力達到了15艘航母(艦載機近1000架), 日軍只有9艘航母(艦載機近500架)。日軍不但在數量上處於劣勢, 而且在飛行員質量上也遠遠不如美軍, 因此這場海戰成為美軍一邊倒的勝利, 日軍被擊沉擊傷航母各3艘, 損失艦載機403架。而美軍航母基本沒有損失, 艦載機在空戰中也損失輕微, 只是因為戰鬥結束後艦載機返回母艦時已經是夜間, 所以在降落時損失了約80架飛機。

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航母對戰, 美軍取得了完全勝利, 日軍剛剛有所恢復的海軍航空兵再次遭到毀滅性打擊, 戰爭的勝利已經沒有懸念了。

百年航母發展史(二)——二戰風雲

1944年10月25日, 薩馬島海戰(萊特灣海戰的最後階段)中, 美軍“基特昆灣"號護航航母上的戰鬥機準備起飛, 遠處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白平原”號正受到日軍“大和”號戰列艦在30公里以外艦炮齊射的攻擊

到了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時, 美軍投入了17艘航母和18艘護航航母(艦載機約1500架), 而日軍雖然派出了4艘航母, 但艦載機只有52架, 根本算不上一支真正的作戰力量, 所以只好作為誘餌吸引美軍艦隊主力離開萊特灣登陸灘頭, 為戰列艦編隊攻擊美軍登陸船隻創造條件。

雖然日軍航母艦隊以4艘航母全部被擊沉的高昂代價, 成功地引開了美軍艦隊主力, 但戰列艦編隊遭到了美軍護航航母小艦隊的頑強抵抗, 在距離登陸灘頭僅有咫尺之遙的時候撤出了戰鬥。

到了二戰落幕的1945年8月, 經過戰爭的血雨腥風, 無論是襲擊錨泊港內的軍艦、攻擊活躍在大洋上的軍艦, 還是攻擊岸上目標, 航母及其艦載機的價值已經有目共睹, 從而毫無爭議地取代了戰列艦海上霸主的王座, 成為當之無愧的海戰至尊。

從此人類的海戰就跨入了航母時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