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1715AD,歲次乙未,這一年是大清康熙五十四年,也是日本正德五年。

這一年的陰曆十一月一日,在大阪“竹本座”上演了由當紅曲家近松門左衛門編寫的淨琉璃(一種傳統的說唱藝術,類似於評彈)《國性爺合戰》,結果十分成功,並很快就改編成舞臺劇,進而成了歌舞伎的保留節目,三百年來票房長盛不衰。甚至時至今日也仍然“煥發著藝術的青春”。

這裡的“國性爺”其實就是“國姓爺”,也就是難為在十七世紀中期震撼了整個遠東地區的大英雄鄭成功。因為鄭成功的姥姥家是日本的武士家族,所以在那個沒有什麼“民族主義情懷”的時代,日本的庶民們熟悉並喜愛這位異國的孤臣孽子也就是自然之理。由於當時的江戶幕府有一個很荒唐的規定——那就是通俗文藝創作不得出現歷史上的真實姓名,所以作家們就不得不用相近的名字來代替歷史上的本尊,所以國姓爺就改成了“國性爺”。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印有漁網紋的紫色和服是劇中鄭成功的扮相。

這是一部戲劇,所以對歷史也只是戲說,劇中的主要人物、情節也都是在歷史本尊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所以這部劇便充滿了濃郁的二次元色彩。本劇一共五幕,大致劇情如下:

第一幕

以大明第十六代天子崇禎帝為原型的思宋烈帝(思宗烈帝)與皇后華清夫人新婚燕爾,鸞鳳和鳴,自然不久之後華清夫人就身懷龍種。此時北境敵國韃靼的梅勒王(原型為多爾袞)荒淫好色,聞之華清夫人之美貌無雙竟然遣使至大明議和,並請求以華清夫人為人質。對此大司馬吳三桂認為韃靼君臣無禮,但右將軍李蹈天(原型為李自成)卻表示這個條件可以考慮贊成,吳三桂在朝堂之上怒斥李蹈天的不忠不義。惱羞成怒的李蹈天將自己的左眼剜出,暗中交於韃靼國使臣,表示自己通敵的決心。然而,總想著息事寧人的思宋烈帝卻打算將長公主栴檀皇女(原型長平公主

)下嫁給李蹈天。栴檀皇女當然不同意,於是思宋烈帝就讓宮娥綵女們舉著梅枝和櫻枝戰鬥,如果舉梅枝的一方贏了,栴檀皇女就得答應下嫁。

此時紫禁城中一片繁華如夢,而李蹈天則帶著韃靼鐵騎就殺進了宮中,倉皇迎戰的思宋烈帝被李蹈天所弒。皇后華清夫人在吳三桂的掩護下蒙塵播越,但是在路上卻為流矢所中,香消玉殞。臨終前華清夫人生下了皇太子,而吳三桂則以自己的親生兒子作為犧牲,瞞過了韃靼追兵。至於長公主栴檀皇女則在吳三桂妻子柳歌君(原型為陳圓圓柳如是)的保護下乘朱印船流亡海外。

按:老顧曲家們一看就知道這第一幕是怎麼寫出來的——借用明清之際真實人物做角色;思宋烈帝與華清夫人的愛情悲劇本於唐明皇與楊貴妃、漢元帝與王昭君;李蹈天也有安祿山和毛延壽的影子;韃靼主梅勒王則有著一切“番邦酋長”的特點:野蠻、殘暴、淫蕩;吳三桂用自己的骨肉掉包皇太子則是改編自家喻戶曉的“趙氏孤兒”。

第二幕

在此之前,御史鄭芝龍曾因為直言極諫而被貶官流放。後東渡日本,娶漁家女(原型為田川松,也有的史料寫作翁氏)為妻,生有一子取名和藤內。“和”暗指日本,而“藤”在日語中與“唐”讀音相同,指的是中原,“內”在日語中與“否”的發音相同,所以是指主人公的身份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唐人。因為延平世家的遺族,也就是鄭氏一門在當時的日本很有權勢,所以作者就要適當的處理一下,以防吃筆墨官司。

大明江山傾覆之後的第七年,和藤內與妻子小睦(原型為董娘娘)在海邊抬貝,看到鷸蚌相爭,從而解悟了兵法之奧義,並在稍後與長公主栴檀皇女一行人偶遇。通過長公主之口,鄭氏父子聞知國破家亡,於是決定回國報效。鄭芝龍告訴和藤內,在赴日之前,他與前妻育有一女名喚錦祥,嫁與赤壁獅子城主伍將軍甘輝。鄭芝龍欲說服女婿反正,共同光復大明天下。在這一幕的結尾,和藤內以伊勢神宮的御守降伏了一隻猛虎,使之成為坐騎,同時也收編了李蹈天麾下的一支叛軍。

按:這一幕埋下了很多伏筆,比如獅子城主伍將軍甘輝本為鄭成功麾下最英勇的將軍,曾被明昭宗奉為崇明伯大都督,在北伐失利後壯烈殉國,從未有投降韃靼之事;而其妻鄭錦祥歷史上沒有記載,其原型、事蹟為另外一人,稍後再講;至於和藤內伏虎的故事顯然是來自於在整個遠東地區都家喻戶曉的“武松打虎”這一傳說。

第三幕

這一幕是最關鍵的一幕——獅子城父女相認;和藤內之母入城為質;鄭錦祥決定說服丈夫與鄭氏父子臺作,並與城外的父親、兄弟約定:帥府中有一條小溪與城外的大江相連,事成就往溪水中撒上白粉;若是甘輝拒絕反正,那就往水中倒胭脂。甘輝到底還使以“

帝秦何必又亡秦”為由拒絕妻子的勸說;鄭錦祥隨後至後園以短劍刺胸,以熱血染紅溪水。和藤內見江水泛紅,於是攻入城去,與甘輝大戰。

在郎舅兩人劍拔弩張之際,重傷的鄭錦祥出現在夫君與兄弟之間,再次勸說夫君反正,之後便含笑而亡。和藤內之母則不忍令烈女獨自死去,也於陣前自刎。甘輝大為震撼,由此幡然悔悟,決定率軍反正,與鄭氏父子合力復明。在獅子城中和藤內被擁戴為延平王國姓爺,改名為鄭成功。

第四幕

在鄭成功的光復大軍席捲東南之際,吳三桂與皇太子則在九仙山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一日,劉伯溫顯聖,告知大明光復在即,並令吳三桂奉太子前去投奔鄭成功;而栴檀皇女及小睦等一干女將也渡海前來助戰。各路人馬會師後一路之上捷報頻傳,威風八面,唯獨鄭芝龍因老邁年高,陣前失利,為李蹈天俘虜。

按: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看的出,故事到了這基本就開始打破次元壁了。鄭成功北伐、吳三桂反清都是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是在劇中都做了浪漫主義的描述,並且混為一談。

第五幕

眾英雄擁戴太子登基,號大明天子永曆皇帝。此時大明王師已經將梅勒王、李蹈天圍困於金陵城中。李蹈天喪心病狂,將鄭芝龍綁在盾牌上,脅迫大明君臣投降。永曆皇帝、鄭成功、甘輝、吳三桂等人以詐降之計進入金陵,解救鄭芝龍,並活捉梅勒王、李蹈天。最後,韃靼君臣被逐出中原,李蹈天伏誅。大明光復,天下太平。

按:這一個結尾完全是抒憤之作,徹底顛覆歷史。但也很準確的反映了江戶幕府時期日本主流社會對明清易代的態度:雖然對大明朝有所不滿,比如“思宋烈帝”的形象就不那麼光輝,但是立場堅定的同情大明朝,並對清朝君臣入主中原感到極不自在。按照幕府官方的說法就是:

“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明遺民,如朱舜水先生對日本的高層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大司馬上將軍吳三桂。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獅子城中的鄭錦祥、鄭成功姐弟。

雖然是一部戲說的“神劇”,但是這部劇卻絕不是粗製濫造。尤其是最為精彩第三幕,不僅有著古典悲劇美的崇高,而且也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而且《國性爺合戰》是第一部將這一段可歌可泣但是卻被刻意埋沒的歷史搬上了舞臺。

這個歷史事件就是明清易代之際的幾乎扭轉了整個戰局的李成棟反正。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在這部劇中甘輝的原型就是李成棟。

歷史上,流寇出身、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並連弒大明朝兩代天子、數十位諸侯公卿的李成棟為何決心反正?目前主要的解釋仍舊是圍繞著政治展開的,比如清廷對作為“自己人”的遼人如佟養甲的倚重證明了對於李成棟這種“降虜”的提防甚至是排斥;永曆朝廷在嶺南的短暫中興使得李成棟對清朝的未來不太看好······等等。但是,正像十七世紀很多政治事件一樣,這個差一點扭轉了歷史洪流的大事件可能也有一個戲劇化的因素在推動。比如,所有相關史書幾乎都提到了一位“愛妾趙氏”,也有的史料說是“張氏”。

像謝國楨、顧誠這樣的自不必說,即使是錢海嶽先生這樣的史學巨擘也記載了這個聽起來太戲劇性、太“不像歷史”的往事,事情的大概經過是:

李成棟雖然為清廷鎮守兩廣,但是卻時時刻刻被旗人上司佟養甲所挾制。一日,李成棟的愛妾趙氏(或者是張氏),以大義勸說李成棟反正,並已死相諫,李成棟之後大哭道:

“我乃不及一婦人!”,

於是起兵反正。

這個故事雖然十分具有戲劇性,像極了戲曲小說中的情節,但卻不是出於後人附會。因為在李成棟起兵數日後,被後世稱為“海雪畸人”的嶺南才子鄺露就寫了一篇《趙夫人歌》,用來傳頌李成棟的這位如夫人。而且鄺露還指出“趙夫人”的另一個身份——她曾經是抗清忠臣陳子壯女朋友,在男友慘烈殉國(陳子壯被佟養甲鋸死。)後為李成棟所得,故而一直懷有光復之心。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粵劇《萬古流芳張玉喬》的劇照,劇中女主張玉喬的原型就是“趙夫人”。

明末清初是一個空前動盪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性的崇高與墮落、美好與卑劣都被表現的的淋漓盡致。而無論是高傑與李自成割袍反目、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李成棟據兩廣反正,其中都或真或假的有著一些男女之情。其中原因可以解釋為晚明“尚情貴真”思潮對社會的影響,也可以解釋為亂世之人對於相濡以沫的卑微執念。而無論是李成棟也好、“趙夫人”或“張玉喬”也罷,他們雖然結局淒涼,但又不得不說十分的幸運。因為至少他們坎坷的命運可以廣為流傳,併為後人所記憶。

所以,李成棟與愛妾之間那種亂世如潮人如水的宿命在傳到了日本之後,也就被演化成了《國性爺合戰》中甘輝與鄭錦祥之間可歌可泣的傳奇。而臺上的悲歌一曲,臺下的潸然淚下,則不僅僅是入戲太深、假相真情的替古人擔憂,更是生長承平、未遭離亂之人對於那些無數有名的、無名的亂世浮生所做出的最好祭奠。

虛幻中的真相——江戶時代的“抗清神劇”《國性爺合戰》

時至今日,《國性爺合戰》仍舊常演常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