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就能開智慧

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但是想要增長自己的智慧,就首先要搞明白這幾個問題:到底什麼才是智慧?有知識就算有智慧嗎?智慧究竟從哪裡得來?今天末學就和大家聊聊這方面的問題。

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就能開智慧

智慧是什麼呢?

按現在的解釋就是:對一切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舉個例子來詳細說明,六祖惠能大師第一次見到五祖時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什麼?就是雖然他不認識字,沒讀過書,但是聽到別人讀經,他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後來五祖給慧能大師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大師當下大徹大悟,後邊的就不用再講了,一切都明白了。從此以後,別人再問他什麼問題,只要你給他讀一下經典,甚至都不用讀完,就能告訴你整部經典講的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智慧,一通百通,這一行懂了,行行都懂了,所有的世出世間法都明白了,這叫大徹大悟,有點類似於我們老百姓通常說的“開竅了”。

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就能開智慧

知識和智慧不同。

我們現在大學裡修的這些課程,全是知識、常識,不是智慧,智慧能通一切法,知識不通,學了一門,就只知道這一門,另一門沒學過,他就不懂,這就是知識。你縱然是博士、教授級別,可以把各種聖賢經典寫成論文,寫成書,那還是知識,常識,不是智慧,頂多算個專家,不算聖賢。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叫專家而叫聖賢呢?因為他們開悟了,有智慧,什麼都明白,樣樣都通了,天地萬物,無所不知。用智慧解決問題,因為是全盤考慮,就會究竟圓滿,沒有後遺症。專家就不一樣,專家不一定有智慧,他知道所學的那些專業知識,別的行業可能就一竅不通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世界萬物都是有著緊密聯繫,互相關聯的,如果解決問題僅從專業的角度去看,就難免一葉障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問題就又冒出來了。

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就能開智慧

那智慧到底從哪裡來的呢?

智慧是從自性來的,從清淨心來的。有一句話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因為事不關己,旁觀者的心裡就比較清靜,看的就比較明白透徹一些;而當局者就不一樣了,心裡越亂就越容易迷惑,本來能看明白的事,也看不明白了,就是因為心不清淨了。

惠能大師開悟後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和釋迦牟尼佛開悟後說的第一句不謀而合:“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都充分說明,智慧不是外部得來的,而是來源於我們的自性、本心,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只是被障礙住,暫時顯現不出來。

我們的心就好比是水,平常的水清淨透徹,萬事萬物都能照的見,一目瞭然,可是一旦把水攪渾了,就什麼都照不見了。

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就能開智慧

如何增長智慧?

為什麼古人教小孩都讓他先讀經典呢?現在人覺得很奇怪,很不屑,覺得小孩子又看不懂,理解不了,你讓他背那個有什麼用呢?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

其實是老祖宗真有智慧,那個才是真正的教育,古人讀書志在聖賢,讀經不是讓背誦的,那個只是附帶的作用,讀經是為了讓孩子修定,修清淨心,在專心讀經的時候,腦子裡就不會胡思亂想了,否則就跟不上,這樣小孩子的心才會保持清淨無染,保持專注,這是讀經的目的。另外,小孩子的記憶力是最強的,那個時候讀經,他會記得比較牢固,等長大了,那就是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假如曹雪芹小時候沒讀過經典,肯定也就寫不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了。

現代人讀書,不是為了做聖做賢,大都是為了賺錢,為了找好工作,為了應付考試,這樣心浮氣躁又怎麼能生起智慧來呢?所以我們看古代的讀書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他的穩重,言語很少,動作緩慢,溫文爾雅,有禮有節。再看現在,專家雖然多如牛毛,卻看不到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孟子在兩千年前就說過:“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用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去學習無窮無盡的知識,累死也學不完呀!而且學的越多,離智慧就越遠。

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好的修學方法,那就是勤修戒定慧,一門深入,長時薰脩。戒持好了,定修到家了,自然智慧就開了,也許是小悟,也許是大悟,小悟積累多了就變成大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點還需大家慢慢自己體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