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統血,所以心與脾的關係,主要是主血與生血、行血與統血的關係。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以及心血養神與脾主運化方面的關係。

我們大家都有這麼一個體會,吃飽後我們總是沒有精神,有種犯困的感覺,這就是食困。這是因為人在吃飯後,我們的胃需要更多的血液來提供能量,分泌胃液用以消化食物,從而造成了全身包括腦部的血液量減少,讓我們沒有精神,沒勁,有種犯困的感覺。心血為脾胃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血液和能量,用以消化食物,五行從這方面說是心火生脾土,火生土。想想大自然中的火生土是什麼情況,太陽照耀大地,大地溫暖了,地溫上去了,植物才能正常的生長,春夏秋三季是植物的生長結果期。冬天來了,天氣寒冷,太陽的火力不足,北方樹木也就落葉了,而南方的樹木卻還枝繁葉茂。如果我們的脾胃火力不足,會是什麼情況?如生火做飯一樣,飯就會半生不熟。夏天收小麥之後,部分農民會將麥桿直接在田地裡燒掉,造成土地焦化、板結,種上玉米之後,玉米的長勢不好。如果人體火重,那麼對我們的脾胃會怎麼樣?如生火做飯一樣,飯就會熟得過爛,甚至將飯煮焦糊。

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吃飯後感覺到消化不良,胃中發脹的感覺,往往是心火不足,造成胃無火力將食物腐熟水谷。用現在的話來說,心血不足,胃部的血液供應量減少,造成胃分泌胃液的能力降低,從而引起消化不良。還有一種情況,吃飯後很快就餓了,而身體還很消瘦。這種情況可能是心火過旺,從而造成胃火過旺,將胃中的食物腐熟過分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分泌的胃酸過多,食物消化過快了,人體沒有充分的營養物質可吸收,人就消瘦。這種人往往火氣大,頭面部經常上火長瘡。

脾將水谷精微,通過升清轉輸作用上輸到心肺,由灌心脈而化心血,將水谷精微化赤而為血,脾運化水谷功能正常,生血統血功能正常,才能保證心血,血液充足,血液運行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的功能的正常。有人面色白,走路有氣無力的,說他心氣血虛,根本的原因是他的脾胃虛,脾胃的消化能力弱造成的,想讓汽車有馬力,就要有充足的汽油,脾胃弱了,沒有汽油的生成,就會造成心血不足。五行從這方面說是脾土製約心火。

血要在脈道里通暢而不遲緩地運行,必須依賴於心氣的推動。

血要在脈道里正常運行而不外溢,必須依賴於脾氣的統攝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推動,一個約束,共同起作用使血能正常在脈道里運行這是二者在生理上的聯繫。

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血液的生成方面

心主血脈而又生血,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血賴脾氣轉輸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運化功能又有賴於心血的不斷滋養和心陽的推動,並在心神的統率下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動。故曰:“脾之所以能運行水谷者,氣也。氣虛則凝滯而不行,得心火以溫之,乃健運而不息,是為心火生脾土”(《醫碥·五臟生克說》)。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則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養,則脾氣健運。所以說:“脾氣人心而變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氣化生”(《濟陰綱目》引汪琪語)。

血液運行方面

血液在脈內循行,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靠脾氣的統攝,方能循經運行而不溢於脈外。所謂“血所以麗氣,氣所以統血,非血之足以麗氣也,營血所到之處,則氣無不利焉,非氣之足以統血也,衛氣所到之處,則血無不統焉,氣為血帥故也”(《張聿青醫案》)。可見血能正常運行而不致脫陷妄行,主要靠脾氣的統攝。所以有“諸血皆運於脾”之說。

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神志活動

心藏神,在志為喜;脾藏意,在志為思。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思動於心則脾應”(《類經·髒象類》)。五臟藏神,心為主導。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血氣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統血。血為水谷之精氣,總統於心而生化於脾。血之與氣,一陰一陽,兩相維繫,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氣血沖和,陰平陽秘,脾氣健旺,化源充足,氣充血盈,充養心神,則心有所主。心血運於脾,心神統於脾,心火生脾土,脾強則能主運化,而生血統血。因此,心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功能失調,以及運化無權和心神不安等,形成心脾兩虛之候等。

心屬火,而脾屬土,火生土。所以,心脾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母子關係,母病可以及子,子病可以及母,母子相連。

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子病及母

脾虛就不能正常運化,就不能正常地形成本身需要的精微物質,就會造成化赤的那一部分精微物質也相對減少,因此,血就化生無源,這樣,心就會無所養,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等這樣的心血不足的病症,這是子病及母!

治則: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主方:歸脾湯加減

母病及子

勞神思慮過多而傷心神心血,最後就會傷到脾氣,出現腹脹,食少,乏力等等這樣的脾氣不足的病症,這就是母病及子。

治則:疏肝健脾,養心安神,主方:安神湯加味

脾與心—母子相連,心主血行血,脾生血統血,補益心脾可解

母子同病

如果,脾氣虛不能正常地統攝血液,就會造成血液地無故流失,在上表現為鼻血,吐血;在下表現為崩漏等等,這樣就會造成血液的丟失,最終就會傷到心。而血液的丟失,昨晚我們講過的,血為氣之母,傷到了血就會傷到氣,當然,一樣也會影響到脾之清氣,這樣就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惡化的一個病症!

再比如,脾氣不攝,導致血溢脈外,血一出脈外就是死血,就會在局部形成瘀血,這樣也會使脈道損傷,脈道瘀阻,最後一樣會影響到心,等等。總之這對母子關係太緊密了,容易相互影響。

心脾兩虛的便溏,治則:益氣健脾,燥溼化痰,宜用:六君子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失眠,治則: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宜用:歸脾湯加減

心脾兩虛的食慾不振,治則:補脾氣,宜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心主生血,主一身之血,而脾主統血。其實心與脾的關係就是體現在血液的生成與運行上。雖然說心主生血,但這血是怎麼來的?其實還是來源於脾胃消化的精微物質,兩個的關係在生理上就表現為心血供養脾以維持脾的正常的運化機能。而水谷精微物質通過脾 轉輸升清的作用,上輸於心肺,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

附:主頁還有其他關於臟腑辯證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