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在山西廣泛流傳著這麼一碗稀飯,在晉中叫做和子飯,在晉南叫做米淇兒,它不僅食材豐富,營養全面,而且可以根據家裡的剩菜剩飯吃出花樣,這是主婦們的廚藝展示,更是她們日積月累的持家之道。

小的時候家裡所有的稀飯都是淡的或者甜的,唯獨這道小米麵條粥是鹹口,作為對鹹粥的口味補償,晉城人從小愛就偏愛吃這碗稀飯。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米淇兒在晉城是再普通不過的一樣家常飯,也是晉城人最喜歡的一樣家常飯。

晉城的家常飯花樣最多最複雜,其原因有二。

一 是燒煤方便。蘭花香煤遍地是,填上煤,續上炭,一明一夜煮不熟的東西可以繼續煮,連煮三天三夜火焰不但不熄且愈燒愈旺愈顯精神。

二是雜糧多。光是豆類你就數不清。到了秋天,這裡曬一攤攤,那裡曬一攤攤,席子,畚箕,笸籮,篳子,都成了曬五穀雜糧的傢伙兒,廊腳石,窗臺,捶布石上也都曬的是。有時一條席子上就曬好幾種,黃谷,白黍,紅粟,綠豆,白豆,紅皮小豆,綠皮小豆,就像山裡的姑娘出門去趕會穿的衣裳,五顏六色,花紅柳綠。“五穀豐登”只有在我們晉城才有真正的全景式。

有了以上這兩個條件,吃飯就好花樣翻新。一天三頓,三頓不重樣。重了,不是說媳婦笨,就是說媳婦懶。就是一頓飯,也是一定要講究一個花式花樣的。那花式中也有說不盡的技巧與藝術。當然,要說吃的藝術,自然不敢與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比。梁先生是在“雅舍”談吃,那吃的固然也就雅了許多。

米淇的主要原料自然是米,而且是小米。下米要把握好時機,冷水下米涎湯寡水,容易失卻固有的米香,開水下米難以保持黃金一樣的本色。米多了,米淇太稠,醬一樣,不好吃,晉城人叫“搗一骨朵”。米少了,米淇又太稀,連味道都不正了。米淇的稀稠,一定要把持一個“榮”字,“榮榮的”,或者說,“榮谷都都呢”。下米的時候,同時也要放上一把豆子,白豆就行,大白豆更好,以綠皮茶豆為上品。水開了的時候才可以放菜。土豆或老南瓜要切成塊,白蘿蔔要切成條,紅蘿蔔要切成絲,豆莢則要折成段兒。紅蘿蔔絲且慢些兒放。幹金針早點放,鮮金針到端鍋時與紅蘿蔔絲一起放。熬米的時候,先適當放些薑末,放夠鹽,熬著熬著,遠遠就會聞得見有米香菜香熬出來了。

等米熬出香味來,開始擀麵。三合面最好。白麵、豆麵、高梁面三樣,沒多少說頭,只是口感好,也香。母親常常說:“捍薄切細,掌鍋有利”。聽起來似乎是過家之道,其實也不盡然。等米湯熬榮時,下面。面滾三滾,吃到肚裡安穩。煮過了火,膿汪不幾,不好吃。煮的時候短了,吃著硬爪爪,還有一股豆生味。端鍋時放紅蘿蔔絲,或菠菜葉,放芫荽,調味也調色。味能從嗅覺上引人食慾,色能從視覺上引人食慾。等到端下鍋時,將鐵勺放在火上,烘點油,烘幾顆花椒。如果能烘點姜,烘幾瓣蒜,或烘一點蔥花,那是最好不過了。最好最鮮最出味的是野地裡的小蒜。這幾樣東西可以只要一樣,也可以都有。等勺子裡的調料烘到出香味時,趁油的熱度高,把備好的醋倒在勺子裡,然後將勺子猛一下放到米淇鍋裡,只聽“黜溜”一聲響,立刻蓋上鍋蓋。那叫醋溜米淇。這時候,米淇就算是做成了。香味淳厚,色澤奔放。

附丈母孃給做的米淇兒過程:

西蘭花切小朵、紅蘿蔔和土豆切小片,都是大概1.5*1.5的大小)。右下角的是山西五臺特產摘麻花(一種香料),它的作用是錦上添花,沒有也可以。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烤過的黃豆和掛麵。用熟黃豆可以減少熬製時間,如果沒有,可以提前把黃豆泡兩三個小時,效果是一樣的。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坐鍋燒水,水開放小米、土豆片、黃豆、薑片,再次燒開,轉中小火熬製約10分鐘。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放紅蘿蔔片和食鹽,繼續熬製10分鐘,放西蘭花後,再熬製5分鐘左右。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轉大火,放掛麵、蔥段和摘麻花,把麵條煮熟即可關火。(蔥段不要放的太早,煮久了會有爛蔥味)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另起鍋放兩勺食用油和花椒粒,小火慢熱,開始冒煙關火。(這是一口很小的鍋,直徑只有10釐米)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麵條粥裡撒蔥花,將食用油和花椒粒一起澆入麵條粥裡熗鍋。製作完畢。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盛出來時把花椒挑走,方便食用。

丈母孃是成都人嘗試做了碗簡單的晉城美食:米淇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